APP下载

野外环境监测的安全与防护浅析

2018-07-12韩万春

科技视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蜂环境监测事故

许 鹏 韩万春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浙江 海盐 3143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期工业的粗矿式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关政府部门极其重视,导致环境监测领域发展迅猛。环境监测一般可以分为室内监测与室外监测。室外监测项目通常会有样品采集这一步骤,这使得野外监测人员的工作有一些特殊性与危险性,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天气状况、采水样涉水、采土样涉石、人员中毒事故、自然灾害、滑坡等,不仅对野外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危险,而且还会对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风险。因此,为了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野外环境监测安全已成为监测人员学习的一项必修技能[1]。为此,现将野外环境监测的安全防范措施和方法进行总结。

1 野外环境监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野外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引起各类事故的发生。环境监测人员无法预测,这就需要出发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按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可将事故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监测项目本身因素三大类[2]。

1.1 自然因素引起的事故

监测人员在采样和监测时,有时需要爬山涉水,突发的天气变化状况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这些突发事件往往也难以预测。例如携带的金属工器具在雷雨天作业,可能会引发雷击事故;暴雨天野外作业,大量雨水地表径流可能导致山体滑坡。监测人员如果能在作业前对事故进行预测和事故发生前进行应急处理则能将风险大大降低[3]。有些事故有时是间接的,比如在做大气气溶胶实验时,4天连续采样很容易遇到恶劣天气,早期的天气预报对监测人员安全没有影响,但是对于监测仪器的寿命影响比较大。

1.2 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由于野外工作人员思想上的麻痹大意造成工作人员、仪器设备和社会的损害,常见的事故类型有交通安全、山林火灾、人员中毒、滚石击打、落水事故、登高摔落、马蜂蜇人等[4]。

(1)交通安全。只要采样过程中使用交通工具,就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引发该类事故的因素比较多,例如驾驶员违反操作规程、不遵守乘车规则,高速公路碎石飞溅、行人不按交通规则行走造成交通事故[5]。

(2)山林火灾。野外作业者吸烟时随意扔烟蒂造成山林火灾,山林火灾一旦发生就会迅猛发展,会对野外作业人员人生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给国家森林资源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3)人员中毒。野外环境监测一般在比较偏远的地区采样和监测,经常会碰到毒蛇、毒虫等均会对野外作业人员的健康构成危害。

(4)滚石打击。野外作业有时需要穿越山洞,可能会遭受到山上掉下来的碎石的打击。给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5)落水事故。落水事故常常发生在江河湖泊水样采集和底泥采集时,多数是由于监测人员在采样和监测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再加上由于监测人员没有携带必要的救生器材,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实施抢救,导致作业人员落水死亡。

(6)登高摔落。监测人员在户外作业有时需要登高作业,可能由于粗心大意导致从高处摔落下来,导致骨折等一系列重大伤害。

(7)马蜂蜇人。监测人员野外作业可能会意外惊扰周围的马蜂。导致作业人员被受惊的马蜂蜇伤,致使作业人员出现皮肤过敏和中毒现象,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1.3 环境监测项目本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环境监测项目有常规监测和污染源监测量两大类。常规监测一般对监测人员的危害不大,但污染源监测对作业人员的危害相对比较大。例如对放射性核素进行监测时,空气中放射性核素氡子体被监测人员吸入体内可能导致内照射,产生随机性效应,导致白内障和癌症的发生。某些监测项目中存在腐蚀性或毒性强的物质,监测人员不注意通过呼吸道、皮肤、伤口进入到体内会对器官产生毒副作用。轻者出现昏厥、残废,重者可能致死[6]。

2 野外作业的防护措施

2.1 自然因素引起事故的防护

自然因素引起的安全问题,根据不同形成原因,其防护措施也不相同[7]。

(1)监测人员在野外采样和监测时,一定要了解当天野外采样作业的天气情况。同时野外天气多变,山林气温下降急剧,必须佩戴必要的劳保用品、防寒用品及常用的药物,以防止人员生病急需。在夏季雷雨天气作业不要携带金属器具在高地和水边逗留,不要在陡峭的山崖下躲雨,防止雷击和山体塌方。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泥石流和洪水的威胁,尽量在地势平坦的地方进行避雨。监测人员不要为了抢进度而蛮干,保安全就是抢进度。

(2)在高温和寒冷天气连续作业时,可以将队员分成几组,定期进行更换监测,保证监测人员不要疲劳监测。在高温天作业时,备好防暑降温药品和水,防止中暑。在寒冷天作业时,备好穿戴防寒服,防止冻伤。

(3)为了保证监测仪器的正常寿命,定制特殊处理的保护装置以保护监测设备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2.2 人为因素引起事故的防护

在核电行业为了防止人为因素引起事故,制订了防人因操作规范。环境监测机构可以借鉴这些防人因规范。这些操作规范可以大大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提高监测人员的生命安全,具体措施有[8]:

(1)驾驶人员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严禁超速、超载;定期要对汽车进行检查和保养,备好易坏配件;如遇到恶劣天气,要及时躲避,待天气好转后再行驶。汽车行驶过程中不得把手、头伸出车外。

(2)在山林作业如非必要严禁明火,烟蒂不得随地乱扔;工作中遇到山火及时通知当地政府,并迅速离开火势蔓延方向。

(3)在偏远的地区采样,可能会遇到毒虫爬咬,一定要做好防护。脚上要穿防砸鞋,腿上要捆绑防穿刺护具。配备一些常见的抗过敏药物。如遇到毒蛇咬伤,出现麻木、疼痛、灼烧等感觉应该立即拨打119,送到就近的医院进行治疗。

(4)在山区采样,经常有石头滑落,为防止意外伤害,要带安全帽,以防止滚石滑落砸中头部。

(5)到江河湖泊采集水样或海水底泥,有落水危险。在岸上就要穿好救生衣。防止误操作导致人员落水溺亡。如果落水者被抬上岸没有了呼吸,应该立即实施心肺复舒。这也要求野外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急救知识。

(6)在野外遇到高出攀爬作业时,一定要使用防坠器。防止由于没有佩戴防坠而导致致残、死亡事故的发生。如发生骨折,不要随意搬运伤员,否则会加重病情,应该立即请求医院进行治疗。

(7)在野外采样作业,有时会惊扰蜂群,引起马蜂蜇人。野外作业需要配齐防护面罩及必要的防马蜂蜇人的工具。

作业人员作业前应该制定好操作进程计划表。监测人员要合情、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时间,避免为了抢进度,而违规操作。

2.3 环境监测项目本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防护

监测人员在进行污染源项目监测时一定要预先了解这个项目的危险性,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主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辐射防护和剧毒化学危险品的防护[9]。

辐射防护按辐射类型可分为电离辐射防护和电磁辐射防护两种。电离辐射防护主要发生在对核电厂乏燃料的防护、电子加速器运行过程中的防护、运行的医院的CT机的防护、辐照加工的60Co放射源的防护等。电磁辐射防护主要有输变电设备、高压及超高输电设备等。对这些辐射防护主要从距离、照射时间、屏蔽这三要素来考虑。

化学危险品种类一般可以分为7大类。在操作过程中应该避免工作人员身体直接与化学危险品接触,必需穿防毒工作服,佩戴保护眼睛、口罩、手套等防护工具。禁止划定的危险品保护区域内吸烟、饮水,主要是为了避免危险物通过嘴进入身体。身体上出现伤口时应该立即停止工作,防止化学危险品通过伤口进入体内。

3 结论

环境监测不仅要保证实验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更要保证环境监测人员的人生安全。将安全生产法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时时刻刻铭记在心。保安全就是抢进度,没了安全的效率是一句空话。只有在野外环境监测中人人将安全重视起来,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颖姬,黄海龙.环境监测安全防护[J].化工工程与装备,2008,5:116-118.

[2]贾香,谢振键,朱乐杰,等.野外环境监测的安全问题与预防措施[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3):67-69.

[3]李冬梅.环境监测安全防护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论坛,2015,172:189.

[4]张青松.环境监测的安全问题及防护措施[J].经营与管理,2015,22(3):123

[5]包贵银.浅谈野外交通安全[J].地质勘探安全,1994,4:31-33.

[6]陈卫丰,倪晓天.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防护[J].污染防治技术,2010(04):34-36.

[7]王时雄,张磊.浅析现场监测安全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6:174.

[8]刘希洋.现场监测安全问题的讨论[J].污染防治技术,2013,26(2):72-74.

[9]王春凤,张凤杰,王传涛.环境监测安全防护浅谈[J].科技信息,2008,23:676.

猜你喜欢

马蜂环境监测事故
学中文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一只马蜂引起的风波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