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记住杭州八级工

2018-07-12孙昌建

杭州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八级运河工匠

大概是在十年前,有一次参加杭州市品牌办的调研活动,第一次坐水上巴士到了运河拱宸桥一带。记得当时大家说起一个话题,说现在这个广场那个广场已经不少,能不能在这些广场上给杭州的工业遗存留点塑像,比如给曾经在运河边的浙麻和杭丝联的工人做个雕塑,以纪念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这样的岁月可能是坐早班电车出发的,也可能是自行车铃声催响的,更可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工厂和车间的。是的,那时的杭州还很小,但那时的工厂却很大,比厂房更大的是他们的内心,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工人,是的,工人!他们是国家的主人翁,他们是跟着崭新的祖国一起成长起来的,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是建设者,他们是劳动者,他们是城市、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他们是大国工匠,他们是社会的脊梁。

运河边的工人雕像

这也正如雕塑的某些功能。后来这样的雕塑也的确是在运河边出现了,虽然从体量和效果上不尽如人意,但聊胜于无。正如运河是连接昨天与今天的纽带,虽然它有时平静,平静得像沉默的老者,平静得像岁月已经从喧腾中渐渐抽象出来,好像成了一个旁观者,但每当有航船经过时,汽笛依然鸣响,石驳的岸沿上依然会掀起波浪。

这样的波浪也是心灵的波浪,是杭州工业发展的一段峥嵘岁月,是一位位能工巧匠回首往事时的一种骄傲和光荣,而这样的骄傲和光荣现在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本名为《杭州八级工》的书。《杭州八级工》是杭州市政协文史委组织编撰的一本“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书,既是为杭州留存一段光荣的历史,也是为社会提供一种精神座标,更是要发扬一种伟大的工匠精神,这样的精神与日月同辉,这样的精神也是杭州之魂。

八级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我们国家对技术工人的一种等级考核标准和定级晋级制度,即从一级到八级的一个晋升级梯,最高等级即为八级。这样的制度是对先进的褒扬,是对技术的尊敬,是对劳动的尊重。八级工制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对一批技术工人的记录,这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和重温,是对细节的抚摩和打磨,是对劳动和汗水的尊重和回味,是对工匠精神的颂扬和大写。

曾几何时,我也向往做一名工人,那还是在我的少年时光,但后来自从有了“学工”劳动的体验之后,我渐渐打了退堂鼓,因为工厂的劳动实在是单调枯燥,比如在金工车间,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做一个螺帽,咯噔一下一个,咯噔一下又一个,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们的师傅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每天八小时,有的还要三班倒,他们穿一身满是机油味的工作服,也只有他们在下班时,好像才能看出他们的年龄和性别,以及那工作之外的口琴手风琴和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没想到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我又跟当年的这些师傅们相遇了。

我承认我在提问时怀着好奇,我在倾听时怀着尊敬,我在记录时包含感情,我在阅读这些采访稿时带着感动,尤其是感动于每一位老者的青春时光,那是多么的激扬,它跟时代和社会是共呼吸同命运的,是跟祖国的振兴和杭州的发展完全同步的。换一种表达,每一颗螺丝螺帽中都有这一代工人的心血。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是工作的兢兢业业者,更对技术有着精益求精的追求,当年他们通过上夜校补文化,做课题搞攻关,通过比学赶帮超,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革命,努力地要让产量和质量更上一个台阶。他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们改变了杭州工业曾经一穷二白的面目,尤其是重工业和制造业,在不少的领域,他们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杭州工业的空白,更有不少是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更让人感动的是,我们的工人师傅把最好的时光献给了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正如运河上那些来来往往的船只,正如历史上曾经经过那一带的铁轨和火车。我们的前辈在讲述那一段历史时,不仅无怨无悔,而且充满自豪,这让人想起一首老歌,老歌的歌名就叫《咱们工人有力量》。

力量从哪里来,力量来自于对这个国家由衷的爱,对这个城市由衷的喜欢;力量还来自于对岗位的坚守和付出,力量更来自于对先进和潮流的把握,力量还来自于那粗重的帆布工装和手套,那被风雨和岁月磨砺的肌肉和骨骼。

我知道对于一个风驰电掣的时代来说,这样的纪录是有点为时过晚了,但好在我们也已经在跟时间赛跑了。在今天的新时代里,我们重温这些杭州八级工,我以为他们不仅是昨天的明星,更是今天和明天精神星空上的璀璨星光。他们的精神,他们作为大国工匠所昭示的那样一种奉献和奋斗,恰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超出了某一个厂某一个车间存在的价值。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今天我要说,铁打的工匠钢铸的精神,这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的一种财富。

让亲历者讲述,让亲历者存档,让昨天告诉今天,让今天昭示明天。

猜你喜欢

八级运河工匠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90后大工匠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李八级
悠悠运河水 款款孟渎情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运河博物馆: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八级工 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八级工”
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