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物命名看《地球之眼》的道德审视

2018-07-12史精浩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35000

大众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道德

史精浩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235000)

小说《地球之眼》通过人物映射整个社会的道德群像,展现了沉溺于物质与执着于精神的两种心灵的碰撞、交锋。妥协于物欲、不择手段追求名利者道德缺失走进“暮光”,良知未泯者不再“装博益”,开始迈出看似 “小难”的一步,“与苍穹之上的一双眼睛对视”,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和精神世界。

一、道德沦丧者的双刃剑——“不道德”的得与失

社会乱象中,人们发现道德缺失者往往是得利的群体,道德事件屡见不鲜,“老虎”横行,“苍蝇”遍地,造假暴富,扶人被讹……当道德缺失的癌细胞在社会肌体上扩散,道德缺失者同样也在失去。

小说中向我们展现了两个可怕的事实,一是大学堕落,走近“暮光”。学校本应是道德标杆、象牙之塔,却为道德沦丧、践踏法律者的大开绿灯,甚至沦为帮凶。“套用一句伟人的名言来说,一个人能睡觉不难,能天天睡觉也不难,但要是能天天都睡得像李牧光这样惊世骇俗,那可就难了”,李牧光不学无术,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睡觉,以至于大学四年的舍友对其几乎没有印象,且担心“李牧光会无声无息地睡死在被窝里”。李牧光是怎样考上大学而且是名校的呢?他当然不是天才,却有个“天才”的父亲——这个重工业大厂的一把手用手上的权力批给学校一块地,来换取李牧光免试入学和顺利毕业。学校得以“贩卖注水文凭”,收获了经济利益;李牧光得以睡过四年,收获名校文凭。看似皆大欢喜,然而损失的却是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看似得利的学校,因为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学校忙着盖楼,教师忙着拿项目,真正应该重视的人才培养却少人关注;教学质量急剧下降,很多学生“像孔雀开屏一样每天不知道瞎咋呼些什么”,结果毕业时“发现自己的出路少得可怜”。

长此以往,名校的公信力将荡然无存。学校追求发展固然无过,但若放弃了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丢失了独立于庸俗的学校品格,忘记了培养人才的使命,只剩下一片片大楼时,这一精神圣地看似“无限好”,只能“近黄昏”。

二是作为道德和法律践踏者的李牧光们无视规则,理所当然地侮辱与损害他人。李牧光们处于社会上层,披着成功的外衣,掌握着更优质的社会资源,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李牧光不用考大学,因为父亲给学校批了一块地皮;不用上课应付考试,因为学校保证他顺利毕业;留学不用入学考试,因为父亲可以给大学捐款;不用找工作,因为有“创业”资金。安小男感慨怎么有的人活得那么容易,校园里庄博益们享受着李父送来的美食和电子产品,毕业后庄博益们艳羡着李牧光的光鲜,政府希望吸引投资,簇拥在李牧光身后。李牧光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一切,学会了天才父亲的高明手段,带着优越感面对同学、剥削安小男,加入美国国籍,回国投资建厂,俨然成功企业家。即使遭受曝光,李牧光却说“钱来得不干净不等于用得不干净,更不等于以后永远来得不干净。佛教里不是还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还有西方那些倍儿光明倍儿灿烂,动不动就绷着块儿维护普世价值的国家,不也是从羊吃人、从奴隶贸易干起来的吗?所以别纠缠于我以前干了什么,还得看看我以后会干什么”,理直气壮得理所当然。

然而,这些道德践踏者们看似得到,实则正一点点失去,一步步滑向深渊。如果没有父亲手中的权力,李牧光或许要努力学习;如果没有父亲的大包大揽,李牧光可能会得到更多历练;如果没有父亲的大笔腐败金,李牧光的人生会更独立。然而,权力的给予恰恰正是人生的失去——权力给予多少不劳而获,人生就会失去多少丰满充盈。李牧光像猪一样睡了四年,初到美国备受歧视,心理变态,有受虐倾向。然而李牧光本不如此不堪,父亲退休后,他奇迹般的“睡不着了”,他有独立的能力。可是,畸形的权力制造了畸形的李牧光,物质上光鲜强大,精神上空虚荒芜,道德上寡廉鲜耻。在与大众的这场零和博弈中,这些权力的怪胎必然走进“暮光”,走向毁灭。

二、道德游移者的选择题——放弃或者坚守

庄博益评价自己说:“我这个人吧,缺点是做人的底线偏低,但优点是还有点儿底线。”他代表了芸芸众生面对社会乱象的态度——游移,纠结,痛苦,妥协。庄博益们是李牧光们的“朋友”,他们一面心安理得地“吃着李牧光的,用着李牧光的”,一面心里“不止一次地嘲弄和诋毁过李牧光”;一面对李牧光免试入学毕业“在理性上感到了不公”,一面“对事不对人”;一面不齿于权力对规则的践踏,一面为了利益选择帮助李牧光论文造假;一面怀疑着李牧光的物质富有,一面谄媚于李牧光的“成功”。

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庄博益是丑恶的道德沦丧者。一方面他“还有点儿底线”。尽管“变成了自己既向往又厌恶的那般模样——一个满嘴跑火车的文化混混”,但他有价值判断,能清醒地认知身边的世界。意外见到落魄的安小男,他心中不安不忍,为安小男的工作奔波,甚至讨好李牧光。另一方面他又“底线偏低”,“人生下来不是为了当斗士的,我们要吃饭,我们的家人也要吃饭,能当个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爹就已经不容易了。让李牧光他们那些人富去吧,反正他们黑的是全国人民的钱,平摊到咱们头上顶多相当于俩钢镚儿掉下水道里了,不值得心疼”。为了生存,他选择“装博益”——视而不见——做一个犬儒的鸵鸟。 “假如世道真的出了问题,我们又能怎么办呢?”,而且“跟丫死磕”,“ 好像也改变不了什么”。

正如一个癌细胞开始扩散的肌体各个器官不能保证不被侵占,在一个污浊的社会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道德沦丧者能公权私用,侵吞国有资产,自然也能践踏法律,威胁普通人的生活。当安小男开始调查收集李家的犯罪证据时,李牧光的威逼利诱扑面而来,开始践踏庄博益的亲情和友谊,庄博益无法置身事外,他心中未泯的良知悄然生长。安小男是他的朋友,他的劝说半途而废;林琳是他的亲人,他毅然前往美国。

当庄博益清醒地认识到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认识到道德践踏者的本质,他选择“与苍穹之上的一双眼睛对视”,审视当下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道德的种子在心中破土而出,在良知的浇灌下茁壮成长,提升原本偏低的底线,从帮凶到被动接受者到怀疑者,终于完成从游移到审视的蜕变。

三、道德坚守者的两难——难以兼得的物质与精神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安小男的人生是一幕悲剧。奖状贴满墙,“脑袋里装着半个硅谷”,可以保送名校,天才。然而这个名校学生,却在社会中处处碰壁,丢了工作,住在贫民窟,以代考谋生,活得像一个“捡垃圾的”。一个有智商、有能力、有底线的理科奇才,面对的是同学怪异的目光,领导的排挤打压,社会的歧视。当一个社会的规则不允许人做好人的时候,规则和社会还有存在的合理性吗?这不仅是安小男们的艰难处境和人生悲剧,更是社会的尴尬和悲剧。

安小男的人生又是一出正剧。他把道德的必然要求作为自己的目的,具有明确的自觉意识,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这种要求有实现的可能性。安小男践行了自己的道德观,始终把道德作为所有人行为的衡量标准和标杆。这不仅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父亲的遭遇给他的生命打上了强烈的烙印,关于道德的拷问和困惑贯穿了他的童年和当下。父亲的自杀本该给他深刻的“教训”——要得到更多的利益和“正确”的生存方式。然而,安小男的选择不是父亲洁身自好的坚守和理想崩塌的绝望,不是庄博益的妥协,而是在抗争的智慧和不放弃。在道德的困惑和追问中,他怒斥了商教授的“无耻”;他拒绝了行长的无理要求,坦言“这不道德”;他收集并曝光了李家的犯罪证据,回到了仿佛心灵归属的挂甲屯。结果失去待遇优厚的工作,同时收获了道德的无缺,良知的坚守,内心的宁静。安小男纠结过,挣扎过,但包括物质甚至亲情、友情在内所有的因素都无法改变他实现道德追求的初心。也许他很弱小,“在那钢铁洪流一般运转的规则之下,我们都是一些孱弱无力的蝼蚁”;但同时他是一个斗士,是道德的捍卫者,“通过某种阴差阳错的方式,蝼蚁也能钻过现实厚重的铠甲缝隙,在最嫩的肉上狠狠地咬上一口”。

小说其实在呈现道德现状的同时,启迪大众思考,当生活的世界电子眼需要监控的范围越来越小,人们心中的苍穹之眼审视的范围越来越大,道德之眼变成地球之眼照进每个人心灵的时候,灵魂才能有处安放。

参考文献:

[1]石一枫.地球之眼[J].小说选刊(文中引用原文不再另加批注),2015.7.

[2]石一枫.写了一个“卫道士”[J].小说选刊,2015.7.

猜你喜欢

道德
立“道”树“德” 寻“径”共“情”——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简析与思考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筋骨 道德 温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道德
夯实法律的道德根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