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世欢宴中迷失的梦想
——《了不起的盖茨比》评析

2018-07-12王向红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116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
关键词:布坎南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

王向红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116000)

引言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在梦想中拉开序幕。这个时期一战已经结束,而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经济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物质的极大丰富导致人们沉溺于感官享受并导致精神的迷失。盛宴和狂欢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屡次出现并着墨较多的场景,作者通过对宴会场景每一个细节的描述,极力渲染宴会的奢华、喧嚣,纸醉金迷和灯红酒绿,使读者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美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带给人们的,除了物质生活的高度繁荣,更有传统道德观念的式微,以及年轻一代价值观的迷失。

一、盛世繁华 金钱催人心不古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进入了一个工业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从以生产为核心的形态,转变为以消费为核心的形态。“而一旦当社会进入以消费为经济生活核心的阶段时,主要矛盾就让位给如何开拓市场刺激消费以吸纳高度发达的生产能力这一问题了。经济生活的转移必然会导致社会观念和风尚的变化。”(虞建华 165)消费型社会提倡的是无度纵欲和及时享乐,战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的清教主义价值观提倡节俭勤劳、克制欲望。这两种价值观是彼此对立、格格不入的。

新的发明、新的事物不断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如汽车的普及,收音机、电影的迅速增长,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同质化,极大促进了都市新文化和社会新观点的快速传播。“这种新文化(大众文化)重新塑造了整个美国的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Boehm and Corey,194)把全新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带进美国社会。这些迥然不同于传统价值观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哲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着形象的描述。

菲茨杰拉德社会关照式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将二十年代人们的及时行乐、物欲泛滥、礼崩乐坏——清教主义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刻画的入木三分。盖茨比夜夜笙歌的欢宴,是纵欲享乐、虚伪浮华的美国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光鲜奢华的狂欢筳席上,觥筹交错间盛满人生的空虚迷茫,夜夜笙歌中看尽人性的迷失。而迷失的人性所孕育的必然是无果的梦想。

二、筳席欢歌 酒宴呈情迷德殇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一看盖茨比宴席的盛大与奢华。首先,赴宴人数众多。来参加宴席的人,不必受到邀请,想来就来,因为“一颗真诚赴宴的心,便可充当入场券”1(Fitzgerald 59)。第二,宴席排场豪华。盖茨比的两艘汽艇供客人玩滑水板,豪华汽车劳斯莱斯成了公共汽车,“从早晨九点到深更半夜不停地往返,接送城里的客人。”“每逢星期一,八个用人外加一个园丁,要用拖把、刷子、锤子、修枝剪苦干一天,来收拾前一晚的残局。”(57) 宴席中可供饮用的酒的种类太多,甚至年轻的女孩子都分不清酒的品种。第三,主人高调阔绰。有一位女士的礼服被椅子刮破了,盖茨比就马上寄去一件价值二百六十五美元的全新的晚礼服。第四,宾客不乏名流。珠光宝气的客人中有影星、歌星等文艺界名流,还有商界翘楚,政界要员甚至王公贵族。

花销令人咂舌的宴席,盖茨比竟然可以天天搞。“夏天的每个夜晚,我的邻居家都有音乐声传来。”(57)由此可见当时的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已经背离了清教主义传统的价值观,开始放纵物欲,追求感官享乐。盖茨比的一掷千金为大家所津津乐道,人们争先恐后地投入欢宴中并乐此不疲。欢宴中的众生百态,正是当时美国社会风气和潮流习俗的集中体现:女客们新奇各异的发型,随意的戏谑、转瞬即忘的寒暄;醉酒后的胡言乱语、嬉笑哭骂、夫妻间的争吵,在宴会中随处可见。“有的女孩像小狗一样美滋滋的把头靠在男人肩膀上,有的女孩嬉闹地向后仰倒在男人的怀里,甚至倒进人群中,知道有人会把她们接住。”(68)这一切与清教主义传统观念的女性行为规范格格不入,昭示着传统道德的式微和清教主义价值观的衰落。

三、百态众生 物欲中迷失梦想

欢宴中众人表现各异的放纵和恣意,仅仅是当时社会百态的一个缩微式写照。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充斥着谎言与欺骗、背叛与不忠、自私与贪婪、虚伪和欲望、残忍与血腥。小说中一些情节的描写,正是对社会阴暗面的影射,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代表所属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这部小说就像是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万花筒,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描绘出美国社会的生活状态。

首先来看代表美国上层社会的两个人物——黛西和布坎南夫妇。小说中的黛西容貌美丽,出身于富贵阶层,“她的家让他惊叹不已——他从未进过这么漂亮的房子。”(165)黛西婚前曾是众多男子倾慕追逐的对象,她婚前的社交生活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约会男朋友。在菲茨杰拉德笔下,黛西是一个典型的拜金女,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的味道。当盖茨比向她炫耀他满衣橱一摞摞的精美的衬衫时,黛西竟然捧着这些衬衫哭了,她的哭是因为她自己不曾拥有“这么,这么美的衬衫”,这个场景把黛西的拜金欲和占有欲刻画的淋漓尽致。

布坎南出身于上层社会,为人冷酷残忍,玩弄情感。新婚不久布坎南就出轨,更令人不齿的是,黛西在医院生产的时候,他竟然在外面寻花问柳。但当布坎南得知黛西出轨,却大发雷霆,并对现实中的此类事情大加批判,“俨然一副独自站在文明最后一道堡垒上的样子。”“一个浪荡子就这么摇身一变成了卫道士”(147)。他的残忍和冷漠在下面的情节中有直接体现:他的情妇仅仅因为坚持直呼黛西的名字,就被他一巴掌打到鼻子上,血流了一地,而他却是一脸漠视。他涉嫌故意栽赃盖茨比,故意挑拨威尔逊去枪杀盖茨比,这样他们夫妇就可以把责任推个一干二净。布坎南夫妻俩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同样出身于上层社会的乔丹·贝克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个人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比如在高尔夫比赛中作弊,并在事后采用不正当手段将已经发酵的事态摆平;将借来的敞篷车扔在雨中不管,然后再用谎言作借口。“她不诚实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她无法忍受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这种好胜心让我想到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耍各种花招”(76),她和布坎南夫妇代表富裕阶层的虚伪、冷漠和自私自利。

威尔逊夫妇来自于平民阶层,他们经营着一家汽车维修站。威尔逊太太嫌贫爱富,厌倦平淡的生活,贪慕荣华富贵,梦想通过做汤姆·布坎南的情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她没想到,汤姆·布坎南仅仅是拿她当玩物而已,她永远不可能进入上层社会,即使作了汤姆的情妇,也没有资格直呼黛西的名字。从布坎南和情妇约会这一场景的描写,读者可以明确看出,在场的人对布坎南和威尔逊太太的私会感觉稀松平常,而两个婚姻的不忠者对自己的出轨也没有丝毫内疚感。“汤姆与低俗的默特尔保持着情人的关系这一事实也隐喻了整个社会的精神空白与道德失范”(车俊思,陈莉莉 42)。

小说中的沃尔夫山姆代表着黑社会势力。在美国实行禁酒令的二十年代,黑社会因私酒生意争地盘而发生火拼的事屡有发生。沃尔夫山姆谈起发生在老大都会的命案竟如拉家常一般,他还向尼克炫耀他的纽扣是用人的臼齿做的。盖茨比与沃尔夫山姆往来密切,所以,人们猜测的盖茨比曾杀过人,也不是空穴来风。另外,沃尔夫对某些重大体育赛事曾进行幕后操纵。以公平竞争为内在精神的体育赛事都能被操纵,可见那个年代对法律的蔑视、造假和欺骗已司空见惯。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盖茨比靠从事非法勾当而一夜暴富。盖茨比有着迷一样的身世,“突然从哪儿飘然而至,在长岛海湾买一座宫殿式的别墅”(67),但他的财富是无法拿到阳光下的。盖茨比为了虚荣,给自己的身世编造了一个又一个谎言,想让人们相信他的财富是继承来的。盖茨比的暴富是那个时代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普遍梦想——有钱就是英雄,英雄不问出处。盖茨比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就能过上想要的美好生活。他想通过金钱把以前因贫穷而失去的夺回来,相信到失去理智,认为金钱甚至可以把过去也买回来。“‘往昔不能重现?’他难以置信地喊到,‘当然能!’”(127)盖茨比的梦想是被金钱腐化了的美国梦,这样的梦想终究会走向幻灭。盖茨比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美国社会的悲剧,代表着那个时代梦想的虚幻。盖茨比的悲剧警醒世人,偏离人类基本道德准则的梦想,终究是要破灭的。

小说的叙事者尼克自始至终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他代表菲茨杰拉德本人对这个世界的清醒认识。尼克在小说开篇就说过“……盖茨比,他代表了我由衷鄙夷的一切……盖茨比人生最后的结局无可非议,是那些吞噬他心灵的东西,那些在他梦醒后扬起的污秽尘埃,让我对人世失意的忧伤和片刻的欢欣暂时失去了兴趣。”(22)。当小说走到大结局的时候,读者可以清醒地看到,那些吞噬心灵的东西、那些污秽尘埃,就是充斥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小说对这些人性阴暗面的揭示说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严重扭曲,彻底背离了传统价值取向。被物欲扭曲的梦想,就如同将基石建立在“仙女翅膀上”(116),终有一天会轰然坍塌。但是,尼克的叙事态度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慰藉——无论世界如何喧嚣浮躁,无论世人如何纸醉金迷,尼克始终保持着未泯的良知,使我们在这个金钱至上的世界,依然可以看到人性的温暖和社会的希望。

《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是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为背景,但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却是可以脱离时代背景而独立存在的(Gross 167)。即使剥离小说所依托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这部小说思想主题的深刻意义也丝毫不受影响。因为这部小说揭示的是人性的本质,而人性的本质永远是善良与邪恶、俭朴与奢侈、克己与纵欲、知足与贪婪、诚实与虚伪、公正与欺诈相伴相生的。由此看来,这部小说对生活在任何时代的人都有借鉴和警醒意义。人生要有梦想,但是迷失在物欲中的梦想,终究将走向幻灭。

注释:

1.本文引用的作品译文均出自邓若虚译:《了不起的盖茨比》(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13年)。以下只随文注明出处页码,不再一一说明。

猜你喜欢

布坎南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不放弃万分之一的机会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空位
魔鬼老婆
艾伦·布坎南对马克思批判权利的解读与评论
布坎南个人的公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