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译介转向
2018-07-11索微微
【摘 要】 翻译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因此拥有跨文化传播的属性及特点,它在社会文化的繁荣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借助翻译这座文化桥梁,我们可以将本国文化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文化之林,与世界文明和谐交流,甚至引发思维上的变革。
【关 键 词】跨文化传播;翻译;文化转向
【作者单位】索微微,西安翻译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1.025
译介即翻译,是一种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方式,涉及发送者(原作者和译者)、接受者(读者)、媒介、传播方式等。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阐释行为,原作者和译者之间通过思想碰撞,实现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有效对接。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特定语境,译者在接触源自异质文化的原作之后,往往会自觉地将其转换为自己的母语,这就是翻译,或曰语义的转换和阐释。归根到底,翻译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是译者有意或无意的主观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创造,属于一种“创造性的叛逆”活动。
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概念:交叉与融合
以前,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范畴下,翻译被界定为语言置换的行为,译者不能对原作做出过度阐释,更不能加入自己的判断,最好就是将原文完整无误地进行语言上的置换。这个概念的提出只关注了源语与译语,忽略了译者及翻译过程。后来费德洛夫对翻译概念做了修正,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创造活动”。威尔斯接着提出“翻译是尽可能等质地将源语话语变换成翻译语的过程”。随着翻译概念的不断演进,翻译的作用不断放大,形成了“源语”“译语”“翻译过程”三方关系的实践活动。20世纪,国际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向,更为重视历史、文化范畴下的翻译活动,并将翻译与文化结合,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域。
跨文化传播,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跨文化传播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在日常交往互动中的融合、矛盾、冲突与解决方式等。第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基于文化系统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与影响,以及由跨越文化的传播过程所决定的文化融合、发展与变迁。翻译实质是跨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两者在概念上交叉与融合,有许多共通之处。翻译带有浓重的文化传播色彩,将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二者都具有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传播方式等关键要素,并且在本质上有较多的相似性。
第一,语言符号的媒介作用。无论是翻译还是跨文化传播,都是以语言符号作为媒介基础的,离开了语言符号,翻译就无从谈起,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跨文化传播,目的在于传播,而传播的核心在于信息,也就是说,跨文化传播的实质就在于信息的传播。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建立在语言符号合理使用的基础上,从这方面来看,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发送者与接受者的互动性。翻译活动与跨文化传播都是发送者与接受者的信息共享与对等交流的实践活动。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互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换位置。
第三,明确的目的性。译者在翻译活动进行前就有明确的目标,出于承擔某种责任或是自身需求,才有意识地选择文本翻译。传播主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带有一定意图,即向传播客体传递有效信息,与传播客体建立交流关系。从这个层面看,翻译与跨文化传播是共通的。
二、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同源性与再创造
翻译、跨文化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三者是紧密关联的。首先,翻译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是互动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各个时代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人们的思维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翻译;另一方面,翻译作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会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主观意识。其次,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同源性。跨文化传播学包括八个要素,分别是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媒介、信息受众、传播效果、传播目的、传播环境及传播方式。从传播学角度审视翻译,一般会思考八个问题:谁在传播、传播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来传播、谁是接受者、接受者的接受程度如何、发送者的目的何在、当下的文化土壤以及以何种方式实现传播目的。这八个问题互为补充,从本质上说明了翻译与跨文化传播两者的同源性。
1.译者的身份
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译者无疑是最为活跃的传播要素,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存在隐含的文化交流关系。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从语言到文化、从原文到译文、从语言置换到文化转向的转变,译者身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如今,译者作为独立的个体与原作者享有同等地位,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译文很容易受到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等方面因素影响。译者的翻译不是简单效仿原文,而是进行一种叛逆性的再创造。海明威代表作《老人与海》有三个出名的译本,即作家张爱玲译本、学者余光中译本和翻译家吴芳译本。三个译本因为译者身份的不同,译作各有千秋。作家张爱玲的译作,凭借作家对细节的敏锐把控,将很多长句转化为若干个生动的短句,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意识。学者余光中的译作,以学者严谨关照的态度,做到了句与句之间文字的对照与字数的对称。翻译家吴芳的译作则完全保持了海明威原有的句式结构,字词句翻译精准,但略输文采。
2.翻译的目的及策略
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与翻译的目的是一致的。翻译存在的原因在于语言的多样性,因此,翻译就是要沟通,要将语言符号背后的信息以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这既是翻译的目的,也是译者的目的。具体到一部作品的译介,翻译的目的各有不同,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译者往往会采取相应的策略及方法。简单来说,翻译策略就是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具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归化,二是异化,前者要求译者最大限度地靠向目的语,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后者则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保留了原作的民族特性。笔者认为,译者应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信息,在可接受的情况下,采取增补、加注、省略等方法来翻译。
3.翻译的语境
翻译与历史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被接受的,其本质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交流活动。当我们试图对这种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接受语境就成为首先要谈及的问题。社会越开放,文化语境就越包容,翻译活动就越活跃。中国历史上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每一次都顺应了各自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精神活动的需求。第一次翻译高潮产生于早期的佛经翻译时期,既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又顺应了民众的主观意愿。第二次翻译高潮产生于明末清初时期,当时的翻译界提出“裨益当世”的口号,就是顺应了这一时期“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观。第三次翻译高潮产生于清末的西学翻译时期,与中华民族“救市图存”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第四次翻译高潮产生于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发展出现了新要求,翻译活动有了新目的,翻译界因此紧跟社会形势,不断革新。从翻译的发展趋势来看,译作可以视为原作在新文化语境下创新发展的成果。
三、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功能:吸收与变异
翻译推动不同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的进步。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依靠语言来沟通和交流。语言是传播的基础,翻译则是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翻译界的学者认为翻译并非一种单纯的语言行为,它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尤其是20世纪后期全球文化共融,翻译与文化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承担文化交流和历史传承的重任。
1.异质文化的互通
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译作是了解和接受外国文化的主要渠道。接受者对异国文化的接受离不开作品的译介,翻译可以说是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对于接受者来说,一段完整的翻译史就等同于一段人类社会跨文化传播的交流史。20世纪末,国际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界的学者提出了翻译与文化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翻译活动就此與社会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开始进行文化转向,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关注“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至此,翻译作为异质文化桥梁的价值被充分认可,它不仅发挥了交流作用,更具备了创造功能。比如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世界的莎士比亚,正是依靠了翻译这座桥梁。
2.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
文化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经验性习得,它通过口手相传,不断形成新的内涵,又不断发展与创造。因此,文化信息的传播带有流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是物质文化的引入,更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精神层面的相互渗透。翻译使得这类相互渗透更为顺畅,让各国跨越文化障碍传递文化信息。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翻译既是文化行为,又是传播活动,受到译者自身因素的制约,又根植于所处社会、文化语境中。其次,文化翻译促使翻译文化诞生,翻译文化以翻译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杂糅。再次,从文化翻译到翻译文化,是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翻译活动由简单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也是翻译目的实现的过程。
3.翻译传播的社会功能
翻译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层面。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不同文化通过翻译不断排列组合的历史,而翻译促进了异质文化的整合。在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识别和重组文化信息载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冲突或交融的方式,最终促成原有文化要素的新陈代谢,形成新的文化要素,进而让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五四时期胡适先生所发起的“白话文运动”,赋予了中国文化新的生命力,不仅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教育得以普及,还催生了现代汉语,为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模式和文化体系提供了条件,开拓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视野。
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因此拥有跨文化传播的属性及特点,它在社会文化的繁荣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借助翻译这座文化桥梁,我们可以将本国文化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文化之林,与世界文明和谐交流,甚至引发思维上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曹明伦. 文本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1-5.
[3]陈敏. 传播学与翻译的创造性[J]. 怀化学院学报,2006(10):150-152.
[4]柯平,张萍. 翻译——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J]. 中国翻译,2000(2):52-55.
[5]刘燕楠. 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分析与因应探讨[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