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版实践思考提高出版物质量的路径
2018-07-11李桂福焦晗
李桂福 焦晗
【摘 要】 出版物质量是出版企业的生命,编辑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出版物的质量。文章从图书策划、审读、编辑加工三个环节入手,结合出版工作的实际情况,将出版规定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思考提高各环节质量的实践方法。只有編辑不断学习、长期坚持、认真对待,才能切实提高出版物质量。
【关 键 词】图书出版;出版物质量;质量提升;编辑素质
【作者单位】李桂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焦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1.004
从广义上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出版物质量是出版企业的生命。严格来说,出版企业有两种产品涉及质量问题:一是出版企业生产的出版物质量,二是高校和企业为出版行业培训的参与出版物生产的人的质量。前者是我们常说的出版物质量,后者是我们常说的编辑队伍素质。后者是决定前者质量的因素,编辑需要在长期工作中磨炼出一丝不苟的精神,深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国家标准,出版物才会有明显的提升。前者的提高主要有以下环节与步骤,即提高书稿策划质量、强化审稿环节、细化编辑加工环节、强化辅文整理环节等。编辑如果能够认真对待这些环节,图书质量会有大幅度提升。
一、提高书稿的策划质量,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基础
提高书稿策划质量的关键在于策划,策划有多种形式,如亲缘策划、专业课题策划、通过已有信息深度开发性策划等。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策划,都需要做好以下步骤。
1.撰写策划方案
不管采取哪种策划方式,在策划之前,都要撰写详细的策划方案。策划方案中要详细说明该书稿的社会价值、同类书的比较、市场前景的调查与预测等。在此基础上,按照策划方案的具体要求和步骤逐一认真落实。
2.选择作者
根据策划方案的内容和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认真遴选适合相关内容的作者是非常重要的。在与作者不断地沟通与交流中,编辑将策划方案中涉及的选题内容传递给作者,与其达成内容共识。当书稿样张完成后,编辑需要对样张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深度的分析与评判,检查样张是否达到策划要求,是否实现了策划方案所提出的目标。如果能基本实现这些目标,编辑就要和作者进一步交流沟通,要求作者按样张形式尽快完成书稿撰写。
二、提高书稿的审读质量,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保障
按照相关规定,出版社拿到书稿后要进行三审,确认可以出版后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在出版实际工作中,很少有出版社是先经三审无误后再进行编辑加工的,多数出版社的做法是简易操作方式(明显涉及敏感问题的书稿除外)。那编辑拿到书稿后应该做哪些工作呢?
1.判断书稿价值
编辑拿到书稿后,首先要凭经验判断书稿是否基本具备出版条件。如果基本达标,编辑就可以操作以下步骤:(1)将书稿从头至尾编好页码(包括书稿的所有附件和空白页);(2)将书稿的所有插图从头至尾编好序号;(3)将书稿的所有表格从头至尾编好序号;(4)根据书稿内容,针对书稿特点、内容体例、阅读对象等撰写编辑加工报告。
2.撰写编辑加工报告
对于一般图书来说,编辑首先应了解书稿的结构,即前言、后记、目录等,以及全部书稿的标题如何设置,然后详细地撰写编辑加工报告。编辑加工报告包含以下要素:(1)正文一级标题字体字号和所占行数、二级标题字体字号和所占行数、三级标题字体字号和所占行数等;(2)特殊栏目的设置形式及字体字号;(3)书稿中所有插图的图题形式及字体字号;(4)书稿中所有表格的表题形式及字体字号,以及成书后所有表格的序号位置和字体字号;(5)全部书稿正文的字体字号;(6)前言、后记、参考文献、参考答案及所有附文的格式及字体字号;(7)目录页的形式及字体字号; (8)扉页的形式及字体字号;(9)书稿的书眉形式及字体字号;(10)全部书稿的页码设计形式及字体字号;(11)书稿的版权页内容、形式、字体字号的设计;(12)书稿的最终封面交给谁设计,完成时间;(13)书稿中的插图由谁来绘制,完成时间;(14)最终书稿完成所有编辑加工、校对、印制,以及成品图书面市时间有无特殊要求。
当撰写完编辑加工报告后,这本书将要做成什么形式也就基本确定了,编辑只需要根据这个工作流程和时间要求倒推工作计划、步骤。可以说,编辑加工报告作为这本书的工作指南,可确保图书制作过程中体例格式的一致,少犯或者不犯体例、格式不一致的错误,这是保障图书质量的必要措施。
三、提高书稿的加工质量,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基础保障
当编辑撰写完编辑加工报告后,就可以按照这一工作流程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也就是在通读基础上对书稿实施设计。在这一工作环节中,最主要的是对国家颁布的各种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编辑要熟知各种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学科规范,并在掌握出版规范基础上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通读全部书稿;二是落实编辑加工报告中的各项要求。
1.图书编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3年通过,2000年7月进行了修改,并予以公布,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这一法规在产品质量监督、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损害赔偿、罚则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主要是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③《出版管理条例》,2011年3月通过了新修订版,自2011年3月19日起施行。 出版物的规格、开本、版式、装帧、校对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物使用语言文字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
④《图书质量管理规定》,2004年12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对图书质量认定、检查职责、检查范围、奖惩等做了详细规定。该规定及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是评定图书编校质量的主要依据。
2.编校质量所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编校质量所依据的标准和规范大致可分为四种,包括:文字、拼音类标准和规范,数字、单位、标点符号等标准和规范,出版形式类标准和规范,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
(1)文字、拼音类标准和规范
①《简化字总表》,公布于1964年,是我国最终进行汉字简化后的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
②《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
③《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GF 100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2月19日发布,2002年3月31日试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没有最后公布,不作为检查规范。
④《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施行。
⑤《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1992年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施行。
⑥《新旧字形对照表》,见《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文前。
⑦《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施行。
⑧《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2012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实施,该标准是1996年发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修订版,自发布之日起代替并废止原标准。
⑨《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GB/T 28039-2011),2011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布,2012年开始实施。
⑩《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1984年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发布。
(2)数字、单位、标点符号等标准和规范
①《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年12月30日发布,2012年6月1日实施,新版2011年代替1995年版。
②《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2011),新版2011年代替1995年版。
③《量和单位》(GB 3100-93~3102-93),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批准、发布了15项量和单位国家标准,规定从1994年7月1日起实施,是1986年第二版的修订版和替代本。包括GB 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 3102.1-93《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GB 3102.2-93《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等共15项国家标准。
④《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5年3月23日发布,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⑤《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8170-2008),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7月16日发布,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3) 出版形式类标准和规范
①《图书书名页》(GB/T 12450-200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1年12月19日发布,2002年8月1日起实施,代替《图书书名页》(GB/T 12450-1990)。其中规定须列载图书成品幅面尺寸,但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缺项现象。
②《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 T 12451-200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1年12月19日发布,2002年8月1日起实施,代替《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 T 12451-1990)。
③《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要求》(GB/ T 18358-200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9月30日发布,2010年2月1日起实施,代替《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要求》(GB/T 18358-2001)。
④《中国标准书号》(GB/ T 5795-200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10月18日发布,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代替《中国标准书号》(GB/ T 5795-2002)。
⑤《中国标准书号条码》(GB/ T 12906-2008),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1月9日发布,2008年8月1日起实施,代替《中国标准书号条码》(GB/ T 12906-2001)。
(4)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
①《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1990年6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联合下发。该通知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第二,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稿质量的标准之一;第三,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 截至2014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类别达到80种。 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批名詞规范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名词》。
②《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2010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该通知要求:在出版物上“必须使用规范汉字,禁止使用不规范汉字 ”;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做必要的注释。同时,该通知指出“将出版物使用语言文字情况,尤其是使用外语规范情况作为出版物质量检查和年度核验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日常审读范围。对违反使用语言文字规范的,要责令改正,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
此外,标准规范中不涉及的问题,参考权威工具书,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六版)、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等。
3.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加工书稿
编辑在书稿加工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书稿中体现的学科知识进行审核、修正,而且要修改不规范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统一单位,完善各类外文符号的规范使用等,将书稿中不符合出版要求的文字问题、单位问题、标点符号问题以及插图问题、表格问题等进行规范处理。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图书加工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有以下方面:數字使用规则不规范、插图的绘制和使用规则不规范、汉字和拼音使用的规则不规范、出版方面的技术规则和标准要求不规范、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不足,这五个方面是造成图书差错的主要原因,编辑要特别注意对这五个方面的深入学习,以提高编辑能力。
四、提高书稿的检查质量,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
编辑在加工完书稿后,要对书稿进行全面检查与梳理,目的是防止编辑加工过程中各种疏漏传递到下一环节,将疏漏消灭在书稿发排之前。
第一,认真检查编辑加工报告中各项内容的落实情况。编辑要对照编辑加工报告表逐项检查,每翻一遍书稿只检查一项内容,确保无误。比如,检查第一级标题的过程中,只检查这类标题,不管其他项目。如此一类类逐一检查,如二级标题、插图、表格、书眉、目录、页码等。第二,检查目录页所列项目与内文的文字和页码是否一致。 第三,检查前言、后记是否齐全,字号体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第四,检查扉页书名、作者、出版者项目是否齐全。 第五,检查版权页各项目。主要包括:检查CIP数据项目中的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出版社、书号、丛书名等项目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真实反映图书信息;检查版本记录项是否齐全和准确,尤其是成品书尺寸要用国际单位。第六,检查版权页上的责任人是否齐全。第七,检查图书封面是否完成,封面的文字与扉页的文字是否一致。第八,检查所有插图、图题有无丢漏、错放位置,插图风格是否一致。第九,检查所有表格、表题有无丢漏,表格数据单位、插表风格是否一致等。以上各项整理工作做完之后,编辑要对书稿再进行一次整体检查。对于一般图书,编辑要从扉页开始检查,看书稿顺序有无颠倒,目录、前言、序、正文、后记有无缺漏,字体、字号是否匹配等。待这些检查和整理工作都完成后,书稿就可进入下一阶段工作。
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是保障图书质量的基础,所有从事出版工作的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必备基础。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出版人员认真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不断提高审读编校水平,出版队伍的基本素质才能过硬,出版物质量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