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设计理念下的书籍装帧设计研究
2018-07-11张怡
【摘 要】文章以慢设计理念的内涵为基础,从人文关怀、情感体验和本土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慢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表现。书籍设计中融入慢设计的理念,不仅提升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内涵与品位,而且充分体现了人、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关 键 词】书籍装帧设计;慢设计;人文关怀;情感体验;本土文化
【作者单位】张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2400411429)。
【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1.024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高效生产、无节制开发和盲目消费的快节奏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严重超越了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们逐渐认识到快不能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唯一标杆。在慢运动的倡导下,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慢设计理念也应运而生。慢设计使书籍超越了单纯的信息输送者这一身份,在审美与精神需求层面上给予读者最大限度的体验与关照[1]。
一、慢设计理念的内涵
慢設计理念是由当下标准化、流程化、模式化的生产和过度消费等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的一种对现有设计模式的思考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视角和观点。“慢设计”最早是由瑞士设计师阿特利·彼得·卒姆托提出的[2]。这里的“慢”,不具有贬义的“迟钝、拖延、不聪明等”含义,而是具有减慢发展速度,放缓工作和生活的脚步,为心灵提供思考和回味空间的意义。英国设计理论家费奥德·卢克认为,在慢设计的设计模式中,设计的作用是平衡社会文化、个人需求和环境的关系,使其达到三者和谐共生的状态[3]。慢设计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相处,注重物质、情感与文化的交流,重视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打造独特创意的慢文化,让人能从设计中感受到人本主义设计的温情。
二、书籍装帧设计中慢设计理念的表达
1.人文关怀的彰显
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等。慢设计理念使人们在享受设计带来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舒适贴心的服务。
书籍装帧设计为突出书籍的内容,表达作者的思想,将书本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运用以人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既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能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满足。
朱赢椿先生曾出版了一本充满禅意的概念书 ——《空度》。该书用艺术摄影的图片和简短文字记录了短短一天时间湖边上演的美景及作者的感悟,将老百姓日常看似平庸的生活用慢写的手法描绘出来。书中写道:“清晨,鸟儿起来找食吃。天亮了,一只鸟落在船上,岸边,一只蜘蛛正在织网……鸟儿归巢,一轮明月。”《空度》有着颠覆性概念,是一个简约的艺术品。朱赢椿先生说:“你想寻找宁静的感觉,你暂时没有时间去河边,不妨翻翻《空度》这本书。”
朱赢椿先生《虫子书》的诞生也颇有情趣。一天,一只虫子在朱赢椿先生书房玩耍,跋涉过一抔墨汁,在白纸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墨宝,朱赢椿先生看到后脑洞大开,想让虫子为自己写本书。于是,他让虫子们蘸上墨汁,在白纸上任意挥洒,写写画画。就这样,虫子们无拘无束的运动轨迹成就了这本《虫子书》,也让读者以这样一种特殊而奇妙的方式,与毫不起眼的虫子们进行了美妙的接触。朱赢椿先生摒弃了高大上的书籍装帧手段,用通俗的手法,站在一位普通读者的视角,表达了对小昆虫们的歌颂。
2.情感体验的关照
情感是人们对某些特定事物或者事件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5]。情感体验则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评价中产生的某种精神状态。情感化的设计是以人与物的情感交流为目的的创作行为活动。它的关注点在于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是否体现自我意识,产品设计是否既方便实用,又赏心悦目,同时能引发用户的文化认同,能否极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诺曼提出情感化设计有三个层次: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和反思层面[6] 。事物给用户的第一感觉是本能层,用户通过感觉器官感知事物的外形、声音、色彩、味道和质地等特性,而引起的关注、美妙、舒适和喜爱等情感反应。行为层是指用户在进一步接触和使用事物时体验到事物的耐用、快捷、便利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反思层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它是用户以本能层和行为层共同作用为基础,表现了事物给用户带来的情感慰藉或者是更为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反思层的情感体验远高于前两层,更能使用户达到精神世界的共鸣。三种层次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一个事物或一件产品较容易使用户感受到前两个层次,因用户个体感受不同,而较难达到第三个层次,这也正是情感化设计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与碎片化阅读相比,阅读图书是一种深度的阅读方式。书籍设计呈现了书籍的外观、书页的质地、油墨的清香以及隽永的文字,读者在书籍营造的安静空间里细细品读,紧张焦虑的思绪得以舒缓,身心得以放松。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心智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在所有放松活动中,阅读对舒缓心情的效果最佳,在6分钟内就能够降低68%的压力水平。 要使读者能够在书籍中感受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出版机构就需要将慢设计理念运用到书籍的设计中,创造出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装帧设计作品。
慢设计理念崇尚的审美标准与当下快消费主义所流行的审美风格背道而驰。慢设计更倾向传达真情实感的质朴之美、简洁之美,它并非绝对地摒弃所有的纹样装饰,而是在设计之初需先深刻领会作者创作的初衷,阅读书稿全文,捕捉设计对象的本质,用自然的、朴素的和低限度的设计去展现图书固有的特色,以至真至纯的表达获取读者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手稿影真》是吕敬人的书籍设计作品。这本书记录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珍藏在国家图书馆中的手稿,以及马克思写给尼古劳斯·德利乌斯的书信等珍贵文献资料。为了传达出《马克思手稿影真》这本经典之作的内涵,吕敬人先生在书籍封面设计中采用了低调又亲民的环保原木材料,清晰的木纹自然而无粉饰,牛皮涵套上浅雕出细腻的文字和图像,这些设计准确传达出这本书的风格和意蕴。
书籍设计需要一种立体的思维,是一种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书籍建筑的行为,其不仅要创造一本书籍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与书籍产生互动,从书中得到整体感受和启迪[7]。 慢设计理念下的书籍装帧设计鼓励读者参与设计过程,引发读者的创作欲望。在参与的过程中,读者不但能获得愉悦和放松,获得积极的正能量,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创造力,而且能得到心灵抚慰。
《撕烂的书》是一本动物剪影书,书如其名,其鼓励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撕书。五彩的书页中都印有小动物的剪影和相关的动物知识,读者可以沿着动物轮廓撕下书页,不一会就能动手折叠出一个动物世界来。孩子对丰富情感的渴望源于视觉审美上的本能需求,一本书视觉上若能体现独特的丰富性,便容易产生轻松活跃的气氛,提高小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孩子们对丰富变化的需求[8]。
3.本土文化的回归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书籍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文化和信仰。在漫长的美学追求中,我国逐渐形成了气韵、意境、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等的艺术理论,天人合一的艺术内容,融会贯通、形神兼备的艺术手法[9] 。书籍作为历史和知识的载体,承载了弘扬人类文明、倡导民族精神和慰藉人们心灵的重任。让中国传统本土文化元素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得以发展延伸,是发掘新型本土文化形式的关键。慢设计理念认为本土文化是现代设计发展的源泉所在,慢设计理念下的书籍装帧设计由表及里地传递出工匠般的精神品质和人文气息,其文化内涵和人文美学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本土化的设计表达了人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审美需求,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在日益技术化、商业化社会中被异化的命运,促使设计进入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时代。”[10]
书籍装帧设计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从本土特色中选取传统色彩、材料、形式及工艺,与现代印刷技术、模切技术、装帧技术及电脑合成技术等科技手段相结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观念融为一体,增强当代读者对书籍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慢设计不强调设计进程的快慢,设计师会与自己内心对话,会聆听书籍作者的倾诉,会以慢的速度去思考,这使得书籍装帧设计在慢中表达了无限的可能性,而读者在细细品味书籍内容时,也会放慢速度,真切地感受书籍设计本身所焕发的温情。
吕胜中的《小红人的故事》反映的是作者在乡土民间的文化采风及深切感受,表达了一种“红魂——真我自在”的设计理念[11]。初见此书,一股浓浓的中国本土民俗之风扑面而来,它粗犷中带着细腻,质朴中又精雕细琢, 原始又现代,封面上的剪纸小红人造型单纯且充满灵性。设计师用传统的手工线装、浓浓的中国红和书中镂空浮雕的剪纸图案呈现了别致的设计风格。
慢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不断被运用与推广,使书籍装帧设计行业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地服务于大众,同时带来更具实用价值的创意作品。書籍装帧设计中引入慢设计理念,将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与社会资源问题,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方式,更加科学地看待和评价设计的创新,最终构建充满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Alastair Fuad-Luke. The slow design principles—a new interrogative and reflexive tool for design research and practice[M]. USA: Stewart Brand. 2008:10-12.
[2]Alastair Fuad-Luke. Slow theory:paradigm for living sustainably?[J]. Fuad-luke,A. Slow Theory:A paradigm for living sustainably,2015:22.
[3]Fuad-Luke. Talking about evolution[J]. newdesign. 2013:33-40.
[4]J. A Rubin. Child Art Therapy [M]. Hoboken,N. J:Wiley,2015:56.
[5]林崇德.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22.
[6]Donald A. anorman. emotional Design[J]. Publishedby Basie Books,2014:14.
[7]甘来. 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慢设计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5.
[8]于跃. 浅谈互动式设计在儿童书籍中的应用[J]. 编辑之友,2014(6): 90-92.
[9]胡振江. 现代设计中传统吉祥图案的创新应用分析[J]. 包装工程,2014(4): 101-104.
[10]姚青华. 民间色彩在中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表达[J]. 包装工程,2014(8): 121-124 .
[11]王宏飞. 现代设计需要匠人精神[J]. 装饰,2014(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