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小学生计算中的“粗心大意”
2018-07-11李冰纯
李冰纯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计算能力是每个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计算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忘了进位、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许多家长都视为“粗心大意”,重视程度不高。当这样的“粗心大意”越来越具有普遍性时,我不禁在想:难道真的是“粗心大意”这么简单吗?难道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没有关系吗?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通病,提高学生的计算这一技能呢?下面我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学生的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一)感知不正确。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169写成196,把“÷”看成“+”等。
(二)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做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維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在练习36+98、99+123后,再做53+101,多数学生就会依据简便算法中“多加了要减”这一定势思维,把53+101变成53+100-1来计算。
(三)记忆差错。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进位加时,忘了进1,退位减时,忘了减1;或计算像25×24这类题时,做成25×4×6=100,只顾头不顾尾。
(四)强信息干扰。学生的视听觉是有选择性的,容易受强信息干扰,一旦强信息映入眼帘,就会掩盖其他信息,造成“干扰性差错”。如口算90-23+47时,学生往往出于简便计算“23+47” 的诱惑,做成90-70=20。
二、针对以上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动多种感官,强化先入为主
研究表明:学生首次感知的新知识在进入大脑时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以确保学生一开始就形成正确鲜明的印象,减少以后再现性运用乃至创新性动用中的失误。例如可用彩色笔强化观察,以重音刺激听觉,对于容易混淆的数字与符号,“6”与“9”,“ +”与“÷”等,要强调学生充分注意,提高一次到位率。
(二)变化练习形式,防止思维定势
学生形成负定势思维是由于机械地接受了一些单一的思维推理方法。因此,在教学新知后,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新知与它相联系的旧知进行比较,以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建构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对此,教师可经常变换练习形式,如重点的要典型练;容易混淆的要对比练;经常出错的要反复练;以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三)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素养
就我们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计算能力不高,源于平时计算不认真,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强调“草稿纸”的作用,要求学生草稿纸上的列式必须书写工整,数位对齐;做题时,弄清数据的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最后进行计算;做题后,要认真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符号是否抄错,计算结果是否算对,有着良好的验算习惯。
三、分析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一)计算训练忽略难度和层次性
重视知识包容,之前教材在计算单元的教学上很注意编排内容的层次性,为便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安排多个例题,逐一落实难点,学生掌握情况不错,但整个单元教学战线拉得过长。现在教材精简了例题,降低了难度。比如说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苏教版教材只设置了5个例题,尽管在习题编组上更具包容性,各种类型的题目在练习中都有体现,试一试、练一练还有着变式,常常在同一组题目中编排不同难度的题目。但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挖掘不深,安排练习时缺乏递进,评析时也缺少应有的针对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二)追求策略多样忽略优化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践行着这一理念,但有的老师在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将多样化片面地理解为形式上的越多越好,故而在课堂上总是重复着“还有其他的算法吗?”这样的无效提问,让学生造成思维的混乱。其实“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先的计算教学“方法单一,忽略学生的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它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算理的过程,着力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追求片面热闹忽略算理指导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因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宠儿,成了课改的“代言”。其实,小组合作也不是随便擦涂的“万金油”,同样也有时机把握的问题。像算理的明晰,当学生个人探究存在问题需要借助于群体的力量时选择合作是明智的。合作,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比如说合作前要激趣;合作时要指导;合作后要评价。但我们有不少教师忽略研究,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片面热闹,使得许多浅表的合作占用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相反对于计算算理的理解与分析却明显用功不够,缺少算理阐释,学生计算算理不够明确,因而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的桥梁和纽带。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同时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养和引导,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才能让小学生计算的通病“粗心大意”有所改变,才能真正地提高计算能力。
【作者单位:句容市郭庄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