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习惯 提升素养
2018-07-11姚小艳
姚小艳
核心素养的提出,直接引发了课程观的改革。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真阅读”的研究,即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立足留守儿童的视野,以此实践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对于当前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缘起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董卿《朗读者》
这是朗读者第一期节目卷首语。我想说的是,朗读属于每一个人,首先从孩子抓起。留守儿童更不例外。
探因
笔者在这里提出了阅讀的重要性,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叫作真阅读。“真阅读”:以保证学生阅读真正发生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形成阅读自觉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品质为追求,以优化学生家庭阅读环境为辅助,引导广大师生及家长感受领悟阅读文化的魅力,提高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今年,我们连云港市如火如荼地推广了“真阅读” 活动,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还可以陶冶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孩子阅读习惯差。主要表现在孩子们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较少、阅读方法单一和阅读效率低下;对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意识不强,阅读目的偏差;语文核心素养更无从谈起。导致原本属于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时间不是被较多的学科作业侵占,就是将课余时间投入到电视或玩耍中。文本阅读遭受严峻的挑战。如何不断激发农村儿童阅读的兴趣,养成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切实行之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这是摆在农村语文老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以上现状,思考实现留守儿童从“阅读习惯”到“核心素养”的嬗变的研究。
一、走近“真”阅读,养成儿童阅读习惯
(一)提供优化的阅读环境
留守儿童在家缺少阅读氛围,学校可以创造“真阅读”条件。可以重视阅读场所的建设,如图书馆、阅览室、阅读区、阅读长廊、班级图书角等,让学生在宽松、自由、雅静的环境中阅读。还可以方便学生阅读为前提,创新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的管理模式,探索便利、高效的借阅方式,使学生在校内时时处处可以阅读。
(二)强化训练阅读习惯,保证落到实处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指导并培养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如:在原书空白记、画符号、摘录、全抄、列提纲、剪贴和做卡片等阅读方式,画出重点,圈出疑难,做到交流时有话可说;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理解字词,带着目的做标注,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应当让他们制定好阅读计划,坚持下去。让学生自由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自愿养成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阅读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阅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还可以拓展一些与阅读相联系的小故事,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有趣的情节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在阅读中得到乐趣。
二、走近“真阅读”,提升儿童核心素养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叫语文核心素养: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指学生具备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建构在语文素养与核心素养两个关键词之上,既要体现一般核心素养的成分,又要体现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色。这种素养既是个体在语文学习中积淀而成的语言理解和运用方面的关键能力,也是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中所必需的必备品格和综合性能力。
(一)整合教学资源,发展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挑战是,借助单元设计的创造,撬动课堂的转型。自推广“真阅读”活动以来,我不满足于“课时主义”,重视“单元设计”。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链环中,把单元设计置于关键的地位。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单元是以“有志竟成”为主题。苏教版教材编者安排了《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四篇课文,教者要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视野从“单篇教学” 转向“全篇教学”,围绕主题切入,打通每一篇文章的内在脉络,勾连之间的内在联系,既求同也存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与言语生命。
(二)立足课程设计,提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站在语文课程与儿童发展的高度来教语文,教的是最基础、最核心的东西,即阅读与表达,并以此为着手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以课堂教学为平台,追求本真阅读
如今的语文课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静下心来,细细思量,觉得学生无法自由地呼吸、安静地思考、独立地体验,因而收获甚微。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追求简约,朴实 ,本真,还课堂一个自然、和谐的氛围。
如,我在执教《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教学从“三”切入:“在古典小说当中,有很多带‘三字的故事,你知道吗?”学生由于事先读了《西游记》等书,此时纷纷发言:三打祝家庄,三气周瑜,三请诸葛亮,三借芭蕉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之后我再聚焦“三打白骨精”,引导学生扣住“三”字质疑:“悟空本领这么大,为什么还要三打呢?”教师作存疑处理,进入文本细读。
这样安排,显得 “言”与“意”统一起来,“人本”与“文本”统一起来, 学生在“真阅读”活动中,积极投入阅读,学以致用,变“读课文”为“学阅读”,变“悟课文”为“学表达”,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语文素养的发展统一起来,表现出了一种质朴的、本真的美。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本真阅读。
2.以名著阅读为导向,打开阅读之窗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日常生活中的阅读面较窄、信息量很少,对于知识的获得,欲望异常强烈,他们渴望饱读诗书,希望用知识武装自我。但是,语文课堂所教授的知识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广泛阅读的需求。因此,借经典名著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经典名著中获得满足感,并以此为打开孩子的阅读之窗,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真阅读”活动中,我让孩子阅读从中国古典名著读起:《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不仅能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长见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名著导读的课堂上,才能找到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点,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拓展延伸和生成探究。唯有如此,名著阅读才能真正导向学生的真阅读,同时打开了儿童阅读的窗口。
三、结语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来教语文,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从“教会知识”向“发展素养”转换;站在言语实践的角度来审视“真阅读”,其出发点就是要实现从“阅读习惯”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嬗变。“真阅读”不仅引领儿童的精神成长,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为留守儿童的美好童年点亮了一盏盏阅读的“心灯”,并将最终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上来。
【作者单位:灌云县伊芦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