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因“问题”而精彩
2018-07-11朱瑜
朱瑜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创造性思维往往从疑问和好奇心开始。提问是幼儿良好学习的开端,是沟通老师与孩子之间良好交流的桥梁。疑问更是科学活动中最值得珍惜的动力因素。教师要善待幼儿提出的问题,使之能延续幼儿的求知欲望;要善于利用幼儿提出的问题,通过相应的回应策略来激思引路,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支持幼儿深入探索。教师要能运用缜密的知识和正确的专業能力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对于孩子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真关注、巧回应。
一、真关注——捕捉幼儿生成的问题
“问题”是指“有关知识的获取、转化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方
法的归纳、发现、概括过程;决策的决定等过程”。问题就是“疑点”,它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事物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清它时产生的。
1.用心关注,耐心倾听幼儿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和关注就谈不上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把握住幼儿提出的问题,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倾听,教师要用心倾听幼儿的对话,关注他们的问题,甚至做些记录,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观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善于用语言表达,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从语言中倾听到,有时从幼儿的动作、神情等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如瑞吉欧教育者所认为的:给儿童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儿童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样你的教学就有可能不同往常。
2.用心捕捉,了解分析幼儿的问题
当幼儿产生问题时,教师还要准确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敏感地捕捉幼儿发出的各种互动信号,及时进行判断:幼儿提出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价值在哪里?如果这问题中就有探究价值,可以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使幼儿的经验得到了拓展和提升,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找寻结果。
二、巧回应——支持幼儿生成的问题
对幼儿的提问,教师的表现往往有三种。一种是认真回答,积极回应。对孩子爱提问给予鼓励。其次是推脱,或敷衍,不认真对待。再次是嫌烦,拒绝回答,不理睬。这三种表现,很显然第一种表现是正确的。但是如何才是认真回答,积极回应呢?怎样的回应才能让问题保持、开展、深入和解决呢?
1.“深化”——鼓励幼儿探索问题
当判断幼儿的问题有价值时,教师应采用强化、鼓励的策略,必要时还可灵活调整原有计划,追随孩子的思维。如,在镜子主题活动中,小朋友在生活中为镜子找了很多的朋友——光碟、银纸、不锈钢的碗等。可是在进一步观察的时候,有小朋友发现从碗中照出的自己的脸会颠倒或者是变形。于是,一个“镜子的朋友怎么了”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教师就和孩子一起深入探寻镜子朋友和镜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虽说幼儿的这个问题偏离了本来的目标与计划,但是能帮助幼儿了解平面镜和凹凸面镜的不同,拓展了对幼儿对镜子认识的外延。抓住有价值的提问鼓励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层层深入探索,既能丰富知识,建构概念,又能让孩子有意外收获之喜悦。
2.“嫁接”——链接产生新问题
“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冲突,幼儿的问题往往是五花八门、天马
行空式的,那么如何让这些散点式的问题能引起大部分幼儿的共鸣呢?此时就需教师把幼儿生成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效链接,形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在“牙宝宝王国”主题词时,发现孩子对动物的牙齿产生了兴趣,提了很多问题:“老虎和狮子有了牙齿是为了吃肉吗?”“马、羊、牛的牙齿和老虎的牙齿长得一样吗?”“为什么鸡和鸭没有牙齿?”教师就可以把孩子的诸多问题链接在一起,提出了新问题:“哪些动物没有牙齿?”“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牙齿有哪些区别?”“哪些动物的牙齿具有特殊的作用?” 这些链接而成的新问题,顺应了幼儿的需要,引起幼儿的共鸣,帮助提升孩子对动物牙齿的正确认识,为幼儿及时理清了思路,形成正确的认识。
3. “商议”——引导幼儿讨论问题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所主动提出来的问题,是幼儿个体对自己活动的认知察觉,教师对此应加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当幼儿提出的问题激起争议时,教师应从尊重幼儿意愿出发,采用师生、生生共同商议的策略,使教育过程变教育者单向传输为双向对话,突显幼儿地位。同样在“玻璃和镜子”的主题活动中,有一位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镜子的后面有秘密的,如果把它的外包装拆了,镜子会变成玻璃吗?”当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之间马上产生了争议,教师支持幼儿拆了镜子的外包装,知道了结果。但是还有幼儿不服气,教师支持孩子进一步实践。在抠抠刮刮中,孩子们知道了原来玻璃后面再涂上一层东西就会变成镜子。在教师引导和幼儿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区分了镜子和玻璃的本质。通过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的想法、见解,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能把自己的见解告诉同伴,而且又从同伴处获得了新的信息,从同伴的思维中互相得到更多的启示。
4.“迁移”——点拨幼儿思考问题
当判断幼儿提出的问题有潜在价值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点拨,将问题引向显形价值方向。如,在“小芽快快长”的活动后,小朋友时时关注着自己的小豆芽生长情况。有一天,小朋友发现第五、六组的小豆芽都打蔫了。有的说:“会不会是长虫子?”有的说:“是不是被太阳晒死的?”从幼儿的提问中,教师关注到“植物的生成需要什么条件”是幼儿感兴趣同时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适时地对幼儿进行点拨,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当幼儿在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幼儿易懂的科学道理上,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构建新知识。
三、结语
当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时,教师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并巧妙地回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应对策略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能否展开、能否深入、能否解决的关键,成为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的途径,成为能否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向纵深发展的要素。
【作者单位:苏州阊西实验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