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新课标之中国版STEM

2018-07-11秦雄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学课新课标学科

秦雄

2017年新发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知识的范围进行了拓展,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并且在实施建议部分的第五点明确提及学科关联建议,其中言明对STEM的解释: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与数学(mathemetics)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以明确看出,小学科学课程是整合的科学,不是四个知识领域的拼盘叠加,而是它们的有机融合。区别于国外强调理工科以及单科教学也被称为STEM的若干种解释,我国此后的STEM概念将更在乎跨学科、项目制学习、以及解决问题这三个特点,将更强调创新能力培养。这应该就是中国版的STEM教育,在我国科学教育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笔者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发现中国版的STEM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版的STEM更关注的是“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是要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更应是关注“人”的需求,人的实际生活。郝京华教授说:工程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它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需求,是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复杂问题,所以它也更加注重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而学习工程实践也正是为了掌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系统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是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载体,更是缩短了学习与“职场”的距离。

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发挥我们的教学责任,发挥我们的教学特长,发挥我们的团队智慧,努力培养一个内涵丰富而富有鲜明个性,又懂得社会担当的合格公民。用教学实践来丰富我们的教学,用实效来衡量我们的教学效果。

第二,中国版的STEM注重多学科融合式学习。在此次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强调了与其他学科的链接。在此前的课标中,科学课就是一门学科,科学课谈的是科学知识;但在此次的课程标准中,不止谈及科学课框架,也言明科学课与其他课程的链接: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科学学科可以为其他科做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做贡献。

科学课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STEM下的科学课堂已不单单是学科学、用科学,更应是“大科学”,一种多学科融合式学习。它更强调了学科间的关联。科学课需要数学课的数据处理、模型量化等能力;需要语文课中的记录、表述、论文、戏剧演出等能力;需要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等科学方法指导。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打破学科壁垒,利用各学科间互相关联的知识,进行融合式学习。STEM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一种超越传统的教育模式,STEM教育主要是基于项目和问题的学习。

这种多学科融合式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所提问题的解决,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在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后有能力运用跨学科知识,通过合作与实践,完成主题项目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第三,中国版的STEM更注重培养协作能力。中国版的STEM教育的终极精神,是希望让所有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有关技能,提升其创新科技素养。STEM 教育一般以项目实施为基础,其过程遵循提出任务、设计项目方案、动手操作、交流反馈等环节;学生作为项目的设计者,在解决项目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科学知识的生成、培养科学思维、科学品质和创新能力。

STEM 教育中的团队协作表现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集体制定计划之后,可以分工收集信息。在收集信息时还可以根据观察、记录、整理等需要作进一步的分工合作。STEM 项目实施中的团队精神还表现为群策群力,调动各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发挥团队精神方面,STEM 教育中的分工,不能只考虑每个人的能力特长,造成不同的人始终在发挥自己特长的方面承担探究的分工,而在其他非特长方面却得不到锻炼。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在不同的项目实施中各人应该轮番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才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STEM教育是一项全社会都应该参与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充满活力、合作、包容的新的STEM生态系统。STEM教育注重群体协作。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离不开教师、同学、家长,以及企业家、科学家等社会力量的帮助,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多角度获取信息,最终完成项目并获取知识。

第四,中国版的STEM注重能力的提升。新课标在STEM教学思维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但在这一段落中,我们能明确看出国家对小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只是思考解决生活中问题,而是有创业者思维,思考如何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如何运用科技创造更好的生活。新课标的理念中加入了技术设计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是一线教师的需要,更是小学科学改革的需要。科学探究在过去的课标实践中是一个高频词,科学探究本身的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尤其是通过切身体验,做中学,做中思,做中研,在基于科学研究基本路径下的科学教学,对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起到较好的促进。科学探究作为科學研究人员的基本研究方式,侧重于体现为什么的探究,但是有了科学原理,怎样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呢?这里就需要技术设计来演绎和创新。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类探索的脚步是永不停息的,所以中国版的STEM科学课堂教学应更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运用所学,放飞思维,不断去尝试,去优化自己的产品。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终点的,而教师在这里所担当的角色应该是教练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或是激励、引导等。所以,中国版的STEM科学课堂不是学生研究的唯一场所,下课的铃声也不会成为研究的终点。

梁启超曾作《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在科教兴国大智慧的指导下,我们广大一线科学教师坚信中国版STEM是美丽的,她的魅力需要我们每一个科学教育工作者去挖掘去散播。

【作者单位:启东市桂林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科学课新课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超学科”来啦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