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科学探究 建构科学概念

2018-07-11徐莉莎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水蒸气建构概念

徐莉莎

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是有区别的,科学知识是对事物的描述;科学概念是认识事物的模型。科学概念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型”的过程。建构性教学,是在原有前概念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教学。探究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基本途径。在定向探索时暴露前概念,在探究活动中初建新概念,在解释拓展后形成科学概念,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提炼出的科学概念教学模式。运用该模式,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探索不同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笔者对小学科学概念教学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实践与思考,在研究中获得了两点新的认识。

一、科学概念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知识

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包括以前的我,以为科学概念就是科学知识,其实不然。科学概念是对科学知识的抽象,是关于事物普遍规律的模型。科学概念除了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知识性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它的内涵要比科学知识更丰富更深刻。

《科学课程标准》(小学3-6年级)在论述课程总目标时指出,“通过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显然,只有从事实性的知识层面上升到普遍性的概念层面,才能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逐步学会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科学知识陈述事实,科学概念提供模型。

正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主编郁波老师所言:“科学概念就是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的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反映了事物或现象间的联系,体现的是一种科学观念。科学概念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是对事实的超越。根据概括程度的不同,科学概念可分为核心概念、具体概念等不同的层次。”

二、建构主义理论适合应用于科学概念教学

课堂教学的改进,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可以提高教学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走弯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认为:科学学习是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建构性教学,实际上是推动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教学,即促进学生在原有前概念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的教学。把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小学科学概念课堂教学中,指导改进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索新的概念教学模式,切实可行。

基于上述两点认识,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坚持把握:科學概念建构在学生前概念基础上,建构的途径是探究活动。本文试以我的同事执教的《水和水蒸气》(三下教材,区公开课,下文简称案例)为例,阐述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建构性”模式:在定向探索时暴露前概念,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概念,在解释拓展后形成科学概念。本模式可用流程图简明表示为

(一)定向探索,充分暴露前概念

科学概念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定向探索,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出并诊断学生的前概念。

前科学概念,也有人称日常概念、生活概念,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的关于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但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思维中一些潜在的、原型的想法。例如,案例中的三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知道水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但水蒸气还会凝结成水,知道的学生就不多了。课堂交流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已有的经验都误认为“水烧开后冒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这种认识与“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相矛盾;还误以为水的沸腾就是水的蒸发,把“蒸发”与“沸腾”两个概念混淆了。在互动讨论中,学生暴露出很多关于“水和水蒸气”正确的、不正确的生活经验,即前概念。

所谓定向,就是教师创设特定的探究性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指明指向。为了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尝试解释科学问题,课堂上常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你想说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困惑?”等启发式提问,使学生对于研究主题的既有经验显山露水,即引出学生对这个研究主题的前概念。例如,案例《水和水蒸气》课堂上,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用抹布蘸水写了四个字,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字”有什么变化。接着,又让学生用浸湿的纸巾在手背上划一水痕,观察水痕变化。两个小活动后,以“水哪里去了”为主题,让学生讨论。这样处理,确定了这节课研究的主题和方向——研究水和水的蒸发问题。

教学中,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前科学概念,那么指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时,就能够有的放矢,把重点放在学生有错误或者认识模糊的前科学概念上。这样做的针对性强,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在学生对某一现象原始想法基础上善加利用,会有迎刃而解的好效果。就如上述《水和水蒸气》案例,因为教师通过几个观察活动、一番谈话交流,充分了解学生把“沸腾”跟“蒸发”搞混了,把悬浮着的已是液态小水珠的“白气”跟看不见摸不着的“水蒸气”当一回事了,所以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对症下药,着重加以区别。

定向探索阶段,教师要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设定探究主题和方向,提供探究活动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能会获得一些结果,也可能一无所获,但这些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在探索中汇集更多的与概念相关的事实,让学生的既有经验跟科学事实产生冲突,在暴露前概念的同时激发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初步建立新概念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郁波老师在《关注科学概念》一书中同样指出:“核心概念和‘大概念的构建无法通过讲授和记忆得到,主要依靠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我认为,科学概念教学还是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在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这个理念在定向探索阶段已经体现。本模式的第二阶段,教师更要注重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当然,探究活动要紧紧围绕科学概念的构建开展。

案例《水和水蒸气》一课,需要学生建构三个具体概念: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而真正需要上升到科学本质的核心概念有两个: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温度对物质的变化有很大影响。正是后两个隐性概念,从个别物质“水”抽象到一般物质,这才是学生以后看待事物的模型,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建构好。

为帮助学生建构“蒸发”概念,教师设计的学生探究活动有:水涂在手背上并观察;猜测视频中“鱼缸”水位的变化;小组讨论生活中类似的“水慢慢干了”的现象。从多个具有共同特征的事实,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作蒸发”,并在黑板上用图表示(见下图)。

“凝结”这个概念的建构,教师设计了一个分组实验和一个演示实验。先分组实验:四人为一组,每组提供两个盛有温水的杯子,分别同时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观察玻璃片上产生的现象,并思考“冷玻璃片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热玻璃片上为什么没有水珠?”接着,教师演示:他从塑料袋中取出一瓶冰冻矿泉水,先请一学生检查后告诉大家瓶子外壁是干的;过一会儿,再让多名学生摸摸瓶子,告诉大家瓶子外壁湿漉漉的;请学生思考“瓶子上的水又是怎么来的?”然后,引导学生从上述两个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出“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在黑板上把图补充完整:

显而易见,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科学概念的初步建构,要建立在学生对熟知的生活现象探究之上,要在学生的具体探究活动中完成,教师不能把科学概念直接呈现给学生。所设计的探究活动也要为建构科学概念服务。

(三)解释拓展,形成科学概念

解释与拓展,一般安排在科学概念初步建构之后,也是本教学模式的第三阶段。

1.这里的解释,是指学生对自己原有的经验及探究中获得的事实进行抽象,成为便于表达的语言形式,用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求证与评价,达成共识。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也就是说,需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这就需要对科学概念进行语言诠释。如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用科学语言叙述“凝结”概念,他是这么做的:先引导学生解释观察到的两个现象——冷玻璃片上的水来自哪里?为什么聚集在冷玻璃片上?冰冻矿泉水瓶外壁的水又来自哪里来的?假如换做装温开水的塑料瓶,瓶壁还会聚集水珠吗?学生众多的回答最后归结为:杯子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也凝结成水。就这样,从反复的解释交流中学生渐渐形成“水蒸气遇冷变成水叫作凝结”这个科学概念。

2.这里的拓展,是指学生要扩展自己的概念,从个别事物推广到普遍事物,并能应用所建构的新概念解释其他事物,以此巩固科学概念,建立模型。

应用科学概念,既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科学概念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志,还是加深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必要手段。因为,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掌握科学概念;同时,在应用过程中也能显露出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上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指导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对科学概念进行拓展应用,从而实现对新概念的验证、应用、巩固和提高,使新获得的概念在应用和拓展中成为“科学模型”固化在头脑中。

就如案例中,在学生初步理解“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后,教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列举了“衣服晾晒在太阳底下干得快”、“用电水壶烧水时,如果忘记了,不久水烧干了”等等,这些生活实例说明学生已经掌握“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这个概念。在建立“凝结”概念后,教师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冬天早晨房间内窗户玻璃上的水雾、清晨草地上的露珠、烧菜做饭时锅盖里面的水滴等等。这样拓展,为的是让学生用刚建构的科学概念解释生活事实,巩固新学概念。

为了从具体概念抽象到核心概念,案例中执教教师在课的结束阶段这样处理: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蒸发和凝结问题,那么,其他的液体如酱油、盐水等会不会蒸发呢?温度对这些液体的蒸发有没有影响呢?请大家发表意见。这么做,为的是引导学生从个别事物“水”扩展到一般事物“液体”,触及本课的两个核心概念,虽然教师没有用语言文字明确的描述这两个概念,但是学生若有所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小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要经历反复的过程。像这样的解释拓展活动,不仅推动学生准确掌握科学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课后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能力;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小学科学概念建构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为基础,通过概念转变不断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的教学模式。概念建构的主要途径是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暴露已有的前科学概念,学生经由活动探究、讨论验证彼此前概念的异同,并与教师的意见交换、沟通,呈现可能的认知冲突,进行同化与顺应,建构新的科学概念,并通过对新概念的解釋、拓展与应用,强化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模型。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助于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位:湖州市织里镇太湖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水蒸气建构概念
藏在空气里的水蒸气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幾樣概念店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