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猫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8-07-11郭双

参花(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应用发展视觉传达设计

摘要:“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这两句诗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诗中的“小狸奴”就是今天很受人们喜爱的小猫。在世界各地,人们对于猫的态度也经历了不同阶段。如今,猫元素作为一个广受大众喜爱的文化符号,对设计领域也有所影响,本文将分析猫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让人们领略猫元素对于设计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猫元素?猫的历史?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发展

猫作为一个广受人们喜爱的小动物,从古至今都未曾离开过人们的视线,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诗词绘画,我们总能看到它们可爱的身影。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猫的态度已经不仅仅是当做宠物来看待,更多的人选择把它们当做家庭的一员。但并不是每一个时代的猫都像今天这样幸运,人们对猫的态度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不同时期的猫

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就已经有了养猫的记载,所以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饲养猫的国家。但在古代,人们对于猫的要求还仅限于捕捉老鼠和鸟类。直到大约2000年前的埃及王朝,猫被赋予了“女神”的形象,如贝斯特女神猫,就是猫头美女身。猫的体型优美,手感柔软,眼神中总是透露着试探又澄澈的光芒,因此,猫在埃及被认为是贝斯特女神的化身。传闻贝斯特女神能对女性尤其孕妇起到守护的作用,或许是赋予了其母性的光辉,因此人们也相信其能保护婴儿,让孩子不受疾病的困扰。贝斯特女神也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因为她也代表了美丽、光明、喜乐与丰收。因此,这一时期,古埃及把猫供上了神坛。

然而猫并不是一直都如此幸运、受人疼爱。大约1200年,《圣经》中将猫描绘成了背叛耶稣的恶魔形象。于是可怜的猫被人们认定为魔鬼的化身,与猫相关的也都是一些负面的说法。到了13世纪,宗教将女巫形象与黑猫结合起来,从那以后,所有的猫都被贴上了邪恶女巫的标签。更为残忍的是,那时的人们看到猫都认为是灾星降世,纷纷用残忍的手段把猫虐待致死以求平安。

我国的养猫历史也非常久远。在古代,尤其是宋朝,就有很多像诗人陆游一样的“猫奴”,写下了很多描绘猫的古诗。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新暑追凉》中写道:“朝慵午倦谁相伴,猫枕桃笙苦竹床”。我国当代诗人钱钟书也在《容安室休沐杂咏》中写道:“应是有情无着处,春风蛱蝶忆儿猫”……还有很多画家也对猫进行了描绘,如徐悲鸿的《猫》。可见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猫的感情非常深厚。

二、猫元素的设计应用

在进行猫元素设计应用的市场调研中,笔者发现在针对女性的用品方面,猫元素的设计应用最为广泛。例如一个叫PAUL&JOE;(保罗·乔)的品牌,有一款口红的设计就应用了可爱的猫元素,口红里面有一个小猫脸的形象,非常精致可爱惹人喜欢,因此猫脸口红曾风靡一时。在全国的很多饰品商店里,也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以猫为元素的设计。在北京、上海、长春等地,笔者发现了很多受女性欢迎的“Hello Kitty商品专卖店”,店里的商品无论从食品到日常用品再到玩具工艺礼品,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且都以猫元素作为主题。中国第一家Hello Kitty的主题餐厅在中国宁波市的南塘老街内,店内从装修设计到食物形状等都是Hello Kitty的造型。

猫元素的火爆其实并不是一时一刻的“爆发”,而是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人们心中都渴望被温暖被理解,但是在生活压力面前,个人的情绪往往会被忽略,在这种“落寞”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在可爱的猫身上总能找到一些心灵的慰藉,因此网上也有例如“猫系女孩”“云养猫”“吸猫”等新词出现。

三、猫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时代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将图形、文字、色彩等信息整合为相应的视觉符号,以视觉为媒介传达给受众的一种设计形式。猫元素在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方面,可以被廣泛应用在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等方面。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国,陶器作为中国的象征,完全可以运用猫元素,把带有猫元素设计的陶瓷用于女士化妆品包装等方面。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旦有受到追捧的事物出现,必然会带动群体效应,猫元素也是如此。已经有很多“网红猫”进入人们视野,猫对人们的心理有一种慰藉作用,因此猫元素也被应用在广告拍摄、影视作品拍摄中,相信未来会被越来越多地应用。

四、结语

集神秘、可爱于一身的猫拥有着复杂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猫元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其应用也总能带给人们快乐的享受。因此,我们要多多挖掘猫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价值,在艺术领域展现猫元素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佟鑫,孙嘉玲.剪纸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工业设计,2018(02).

(作者简介:郭双,女,硕士研究生,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应用发展视觉传达设计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