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路上应守住的不变量
2018-07-11张立新
张立新
我们身处的教育时代,上世纪以来的各种教育哲学观念都还有其影响力,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实用主义、拟经验主义、多元智能……每每深入学习一种理论,常常会给教师们带来颠覆性的认识。而在现实实践层面,近年来又出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学后教、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給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气息。然而对于一所基层小学来讲,每一次教育观念和教学形式上的系统学习和改变,都对我们的正常教学有相当的冲击,不是这些观念和经验有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接触了新鲜东西后重新站在课堂上,课上得其实都不好,甚至有巨大的失误,这就有点像邯郸学步,看到其他人好的地方,不知如何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
我想,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的教师需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厘清教学中什么东西是原则性的,是教学的基本元素,无论在何种形式下都不可改变。
“主线”。我觉得课堂教学的第一个基本元素是“主线”。这是不能被伤及的,很多年轻教师在运用一些新的课堂形式授课时,常常因为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课程的丰富性,会把课上散,学生很专注但整堂课都跑题了或喧宾夺主了。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一定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也就是贯穿于课堂始终的核心知识、情感、思想或技能,它是整个大的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学生是否能获得系统的学科能力,就依赖每一堂课都要忠实于其“主线”,每个教师都要记得,“主线”是一堂课不能改变的“灵魂”。
时间。第二个基本元素是时间,或者是由时间推展开来的另一个概念:效率。在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绝对定量,有限的时间会让教学行为一定要有所取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选用新的教学形式时,尤其是在开始试用阶段,都会不自觉地牺牲时间,往往课程设计还没完成一半,就到了下课时间。这时,他们会对新的教学方法产生怀疑,甚至放弃新的教学尝试。
不论选取何种教学形式,一定要考虑时间。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考虑时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要保证教学素材、提问、例子的选取要精练,避免拖泥带水,要能直接进入学生的内心,抓到他们好奇心的痒处,同时最好能一石多鸟。让每一分钟都有效率,让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足够有效,就是控制时间最好的方法。
某种程度上讲,对时间的珍视就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和选取上。如在《数学思考——找规律》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由线段都有两个端点和通过两个端点可以连接出唯一一条线段这些旧知识导人,马上引入第一个探究:“我再增加一个点(3个点),可以连接出几条线段?”这并不难,他们可以手画一下,估计用时一分钟即可获得多数学生的正确反馈,再抛出核心问题:“如果有12个点,一共可以连接出多少条线段呢?”这一问题从前面的铺垫中自然引入,但想再靠手画已经不可能了,急于求解的孩子们自然好奇心高涨,且此问题非常好地对接了本课的主题。前后三至四分钟左右,即高效地完成了课程的导入和初始探究,引发了足够的好奇心,同时也印证了本课主旨:“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成功的原因就是对一个问题的精准、高效使用。
考虑时间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了解你的学生,各种环节设计要对学生的情况考虑全面,避免不必要的节外生枝。这主要表现在各种新教学形式的运用上。如我在《角的度量》教学中,就直接设计了用一张半圆的纸居中进行不断折叠,形成不同角的学生自主探究过程,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在经历量角器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我了解自己的多数学生,知道他们各自的动手能力,事先就把时间考虑得非常充足,同时我自信这一活动能把很多知识点讲清楚,因此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并没有影响整堂课的进度,全课按时完成,而我相信其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很多,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动手能力、数学思想的运用等学科能力,甚至到最后我还有一些时间,就对其中一些优秀学生进行了更高层次的点拨,因为测量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产生新的测量标准,对函数思想进行了预先渗透。
设计出色、直击问题核心且适合你的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节省时间的不二法门。
练习。不仅是数学学科,各个学科如果要达成融会贯通的效果,必做一定量的练习,或者巩固,有了这个阶段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很多年轻教师在采用新的教学形式时,或许能较好地完成课程内容的传授,但没有留下时间进行一定的巩固或练习。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的练习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在课堂的各个阶段,比如可以安排在下一堂讲课的开始,但必须要有。
我并不是极简课堂的支持者,也不反对课堂形式的各种创新,以上所述只是个人在经历过数次教学上的“断舍离”之后的一点体会,是在排除了自认为不必要或纯形式上的东西之后,我认为课堂不能或缺的几项最基本元素。我们在最大限度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生动性的同时,也请一定要注意对这几项基本元素的保护,否则我们的教学改革可能就会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