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网络交友新特点及指导策略

2018-07-11徐静曹艺珂

人民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重度交友中学生

徐静 曹艺珂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使忙碌的中学生也有了十分便捷的网络交往渠道,成为新一代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6月底,中国10 -19岁网民占比达到19.4%[1],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学生群体(12-18岁)。当前,巾学生网络交往表现JJ哪些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教育如何看待中学生的网络交往,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对比10年前中学生网络交往调查,本研究追踪分析当前中学生网络交往表现出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提出有时代性的引导策略。

中学生网络交往特点发生新變化

为使研究具有可比性,本调查对应10年前(2006年)问卷调查的区域集中选取了吉林省、安徽省、福建省、重庆市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初巾、高巾学生作为取样对象,基本情况见表l。调查共收集电子问卷2762份,其中有效问卷2745份,有效率99.4%。访谈对象共8名,包括4名面对面访谈对象和4名网络访谈对象。

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结交网友的普遍程度与数量有了很大提高

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生近7成(69.57%)有经常联络的网友,10个以上的网友比例为16.0%(具体数据见表2)。而在2006年的调查中,只有三分之一(37.8%)的巾学生报告有网友,9.6%的巾学生有10个以上经常联系的网友[2]。从这两个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10年来中学生拥有网友的比例与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说10年前有网友的学生是少部分,那么到2016年有网友的学生已成为大多数,没有网友的情况在中学生中成了少部分。10年间,网络交友已经是中学生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一件事。

中学生网络交往普及程度如此迅速的原因,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对于城市家庭而言,电脑已成为拥有率非常高的家庭用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调查,到2017年6月在家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S.9%。相对于去网吧,在家上网无疑具有更大的便利性。其次,智能手机的出现,为中学生的网络交友提供了极大便利。触手可及的移动网络,让中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开启网络交往。而这一便捷条件,10年前尚不具备。

另一方面,中学生网络交往的飞速发展,也反映了中学生这一群体的情感与交往需要的特殊性。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时期正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特别需要通过群体认同而获得自我认同,而群体认同又主要表现为同伴群体的认同。可以说,网络交往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人际交往的范围,也是中学生寻求和获得自我认同的时代方式。

(二)个人择友“门槛”降低,群体认同需要凸显

网络交往中选择什么样的人成为网友是所有参与网络交往的人面临的问题,而且择友标准也反映了中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观念。那么,中学生在10年中择友标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1.从“有标准”到“凭感觉”

在2006年的调查结果中,坦诚、幽默和文明位居中学生择友标准的前三位,五成左右的中学生倾向选择“坦诚”“幽默”和“文明”的人作为自己的网友,另有两成左右的中学生选择“才华”和“年龄”。[3]

单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坦诚、幽默依然是中学生最看重的网友标准,而且对这两个方面的认可度远远高于10年前,选择“坦诚”的比例占总人数的72.89%,“幽默”占59.83%。文明、才华、年龄和性别,也依然是中学生比较看重的网友选择标准。

但在与访谈对象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上述标准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性和理想的网络交往标准。在真正与网友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不会那么理性,而主要是凭借“感觉”作判断。在2006年的访谈中,中学生会看重网友谈论话题的内容,如果内容不够真诚或者无趣,就会中断交往。而当前的中学生,则没有这么“认真”。高一男生骐迹(化名)坦言“没具体标准”“个人感觉”“能说上话”就行;初二女生HZ也说“没有什么依据,就是随便加的”。

2.从“值得交往”到“共同兴趣”

如果说,10年前的中学生网友交往尚有明确标准,会更像现实中一样结交具有一定品质而值得交往的人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本次调查却发现,中学生除了对交友标准感性化外,还表现出明显的群体认同特征。当前的中学生可能对单个人的网络交往标准模糊化,但很喜欢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交往,加入网络中具有明显特征标识的“圈子”,其中最常见的如某个明星的粉丝圈,或共同的兴趣圈。如十五屿鹿说:“以鹿晗(娱乐圈某明星)的名义跟我打招呼的,我一般都会加为好友。其他那种随便打招呼我都基本不搭理。”HZ则表示:“我喜欢动漫、cosplay,自己平时也会买这些东西,装扮参加活动什么的,所以对这个有兴趣的人我有时候会加为好友,看他的一些分享什么的,很有意思的。”

(三)“网友”走向熟人化

在网络交往刚刚兴起之时,对“网友”的定义大都停留在网络中结识的不认识的陌生人,交往双方在现实生活中基本零交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交往不仅仅是人们结识新朋友的平台,也逐渐演化为熟人、朋友之间保持联系的重要工具。在访谈调查中笔者注意到,网络成为中学生叙旧、联络熟人的通信工具。在中学生的网络交往圈子中,现实好友纷纷化身为“网友”,在这样一个新的空间中继续发展友谊。

从表3和表4可以读出,在众多网络交往对象中,熟人比例非常高,有些中学生的网络交往对象会在熟人与陌生人之间转换,但大抵是以熟人为主。也就是说,在当前中学生的网络交往圈子中,现实中的熟人是最主要的,通过网络结识完全的陌生人比例比较小。他们更多是将网络当作了同学、朋友间相互联系的工具。而在2006年,在中学生网络交往的对象中,有14.1%的人倾向于陌生人,只有44.5%的学生网络交往对象包括熟人。

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到,高中生和农村学生结交陌生人的比例相对较高,原因可能是压力大、封闭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更希望通过网络交往与外界取得联系。 (四)交往动机多样化

网络交往主要与人追求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构成网络人际交往形成的主要心理基础,决定网络交往的具体内容和相应的行为后果。[4]

中学生的网络交往动力源于哪里呢?与10年前相比,中学生的网络交往动机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2006年和2016年的调查都表明,中学生更倾向于在心情不好和有时间的情况下发生网络交往。从2006年的访谈情况看,当时中学生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释放压力和郁闷心情,当你向网友倾诉一些事情后,你心里自然会感到轻松和宽慰[5],情感需求和交往需要是当时中学生交友的主要动机。

从调查数据看,2016年与2006年的情况没有太大差异,但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现在中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打发闲暇时间、寻找有共同兴趣的玩伴、与朋友保持即时联系,都是当前中学生需要网络交往的原因。这一方面反映了网络交往的普遍性及影响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大大改变了大家对网友的观念。10年前,说到网友很多人会误以为是中学生早恋的网络形式,现在随着网友的多元化,这种观念已有很大变化。 (五)对网络交往的依赖在上升

1.网络交往的依赖群体扩大,依赖程度下降

中学生的网络交往依赖是指中学生因网络交往而出现一系列消极行为反应的情况,包括一旦上网则难以下网,因为不能进行网络交往而感到心情和身体不适等。根据安戈夫网络成瘾12项目评定法,将网络交往依赖划分为轻度依赖(得分≤3)、中度依赖(3<得分≤7)、重度依赖(得分>7)三个等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试样本中,有68.33%的学生存在网络交往依赖,其中88.71%,为轻度依赖,8.35%为中度依赖,2.94%为重度依赖。2006年的相应数据分别为:52.26%.72.68%,21.95%,5.36%,(如图1)。

对比两组数据可见,中学生群体中对网络交往存在依赖的人整體数量在扩大,虽然轻度依赖的比例在增加,但中度和重度依赖的比例在减少。说明网络交往普遍化与需要多元化后,随着网络交往神秘感的减少和实用性的增加,交往成瘾的概率在下降。

2.网络交往依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对中学生网络交往依赖的整体统计中,笔者将数据进一步分离,得出了网络交往依赖随年级变化而变化趋势图(如图2和图3)。

在两次初中年段的统计中,都呈现出网络交往依赖随年级变化的趋势。首先,两次调查表明,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网络交往的高发期,在各种程度上都高于高中生。

初中阶段,在图2所示2006年的渊查结果中,初一到初二年级三种程度的网络交往依赖随年级升高。在初二到初三的年级变化中,轻度和中度依赖的比例随年级升高而明显下降,重度的比例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在图3所示2016年的调查结果中,从初一到初三,三种依赖程度的人群都随年级升高而升高。

高中段,2006年的调查显示,三种程度的网络交往依赖各有特点,轻度依赖的人群从高一到高二出现升高,到高三年级却出现下降,中度依赖的人群随年级逐渐升高,重度依赖的人群高一到高二有小幅度下降,高三反弹升高。图3的折线趋势显示,2016年的渊查中轻度依赖人群在高二时下降,高三时反弹升高,巾度依赖的人群基本随年级升高而升高,重度依赖人群在高二时有小幅度下降。

从上述网络交往成瘾的情况可以看出初中和高中的三个年级,重度成瘾的比例相对上升,这表明压力是网络交往成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如何引导中学生网络交友?

根据以上分析,基于巾学生网络交往的状况及表现出的新特点,笔者建议:

第一,对中学生网络交往的态度应该由限制走向开放

由上述调查可知,目前中学生的网络交往存在动机多元化的特点,与家人和同学保持即时联系正成为最普遍的网络交往功能,也有释放压力、排解孤独与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等多样化需要。这些对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这一多元化趋势要求我们改变刻板印象,对中学生网络交往应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分层次区别对待。

对同学间的即时联系,应给予更多支持。对中学生与陌生人的交往,要给予适当关注与引导,防止上当受骗。对出现中度以上网络社交依赖的中学生,要进行交流、沟通与恰当疏导,防止陷入重度依赖。目前,这一群体有扩大趋势,可采用团体辅导、讲座、讨论或者辩论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引导教育。对重度依赖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矫治。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学生的重度网络社交依赖比例为3.10%,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个别处理方式。

第二,网络交往引导要把握初中这个青少年网络交往的关键期

初中生是网络交往的高发期,也是网络依赖发生的集中期。这一点,在从小学到整个中学段的对比中都比较明显。这可能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渴望同龄人的交流有关。因而,中学生的网络引导必须抓住初中这一关键期开展,以更好地为其健康成长服务。从目前看来,不同程度的网络社交依赖的比例在初中阶段都存在明显增长。因而,把握起点,在初中生入学后即时对其进行网络交往的正确导引,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念,具备明确的网络交往的安全意识.包括对自己的保护与对他人的防范,都非常重要。这样的教育与引导可适当通过班会课或结合学校其他教育活动如主题演讲、辩论会等进行,也可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相关主题开展教育。

第三,加强对中学生网络交往理性的引导

调查中发现,当前的中学生对网络交往,特别是陌生人交往存在两种趋势:一是跟着感觉走,缺少理性的交友标准;另一种是有明确的兴趣追踪,热衷于进入某种“圈子”。这两种趋势都存在理性缺失的隐患,都需要有审慎的态度,否则很有可能会遭遇交往陷阱。因而,对中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理性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中学生个体间的交流以真诚友善为原则,同时也要有必须的防范意识;而进入某个“圈子”,也需要非常谨慎:具有相同兴趣,通常会有更多共同语言,但也要防止有人利用情感共鸣达到其他目的。因而,需要培养中学生对圈子的鉴别能力。

第四,在中考和高考年级,采取多种减压措施,预防网络社交成瘾

调查结果显示,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的网络交往成瘾比例在同年段中都是最高的。这解释了压力是网络交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些特殊时间段,学业压力增大可能引发部分学生心理焦虑,出现逃避现实人际关系的倾向。一些学生会将情感的需求寄托在“网友”身上,向其诉说、释放压力,形成网络社交依赖。为此,初三和高三年级要特别注意营造轻松、愉悦、关心的氛围,提供心理咨询,开办减压心理健康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出外“徒步拉练”,到大自然中缓解压力。而当前升学年级的誓师大会、考前宣言等做法,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值得提倡。

[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hg/hlwtjh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2]孙彩平.唐燕.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9,(ll)

[3]孙彩平.唐燕.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4]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M].第一版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119

[5]孙彩平.唐燕.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猜你喜欢

重度交友中学生
重度牙周炎牙齿的牙髓治疗时机及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对重度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00后交友到底有多“野”
见财贪心起,交友要小心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宫斗剧重度中毒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CT增强扫描重度碘过敏反应1例护理体会
交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