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新时代
2018-07-11刘复兴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也必然需要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轨迹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巾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与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根源、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党和政府不断调整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教育政策以同应新出现的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这条路径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立时期(1978年至1993年)。这个时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三个面向”教育战略思想的提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肓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序幕。
第二个阶段是开拓与发展时期(1993年至2012年)。这个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逐步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确立,实施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充实。
第三个阶段是日益成熟和开启新征程时期(2012年以后)。这个时期,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提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和“以人民为中心”以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教育改革发展总要求,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内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新征程。
十分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实际上是从教育领域改革开始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同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大问题的突破口就是人才问题和教育领域的改革。[2]“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两次找有关同志谈话,都是强调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要抓教育,一定要在党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3] 1978年3月18日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1978年4月22日召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要求。这些论断和要求都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一脉相承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开端。[4]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巾发挥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撑作用,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也必然要率先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本质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创新和改革发展之路。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动态理解和把握其本质意义。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中,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首要内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并坚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内容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直是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标志之一,而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领域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具有科学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实践特征。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方向办教育,坚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办教育,坚持从国情出发办教育,是这条道路的三个实践性特征:首先,按照社会主义方向办教育即是始终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始终坚持教育为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开创者、领导者。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一切教育发展的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历史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必须把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放在第一位。
其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办教育意味着始终坚持遵循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办教育。《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紧密呼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考招改革牵引大中小各学段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做文章。
再次,从国情出发办教育即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大教师和社会力量办教育。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条为人民服务的改革创新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首要目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一方面,要求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我国关于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思想理论,把我国社会公平正义和教育公平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与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依靠力量。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小学“校舍改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还是快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和广大教师队伍的首创精神和重要贡献。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同时又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不断地改革创新是真正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手段和最强动力。
四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突破口,像上世纪80年代初学位条例的颁布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突破口。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颁布了若干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大决策,充分发挥了制度体系建设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动力和导向作用。同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依法治教、教育领域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活力。
五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探索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同顾历史,从196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到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再到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教育法治化和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实践显著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f}{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巾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新挑战,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指导下,我国教育进行了若干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系统的关于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亿万孩子共享优质教育、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若干基本问题,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命题、新挑战,包括教育改革发展如何应对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变化,如何建设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更加公平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改革发展如何适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教育功能提出的新要求,等等。
这些新命题、新挑战,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赋予了新使命,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路径。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
必须既要以“人民为主体”又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一切从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出发办教育,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同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及时将人民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政策。 (二)建立新的使命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与此前的战略安排相比,党的十九大战略安排有两个新特点:一是时间提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党的十九大将原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 二是目标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意味着,党的十九大将原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升级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时间提前,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必须适当超前发展、超前规划。目标升级,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新的历史使命。一个现代化强国必然是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其中,要重视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
(三)完善教育的功能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实施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改革实验。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本质上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一‘为谁培养人,的新回答、新阐释。实际上是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新要求带来了新任务、新挑战:一方面,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形成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克服我国以往教育改革的功能性缺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探索一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育改革新路子。另一方面,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的关键位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养时代新人,是教师群体为民族复兴大任所担当的重要职责。
(四)提升教育质量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要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树立推进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着力增强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性、创新性,绝不能把教师变成分数统计师,把学生当成流水线产品。提升教育质量观,回应的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今,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质量型转型。过去是想上学,现在是想上好学。‘上好学”是多维的,实现这一目标也要多维推动,包含了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改革课程教材制度、改革教学制度、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等等。
(五)牢固树立党建观,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坚决贯彻落实“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求,牢牢把握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权,确保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5]
新时代产生新挑战,新挑战带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新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在实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
注释:
[1]顾明远、刘复兴.《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1921-2012)》,前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
[2][4]劉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4
[3]顾明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M].人民出版社2008.12前言,第1-2页
[5]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的讲话》,2017年10月30日(引自《中国之声》2017年10月31日,作者:刘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