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生存的倒逼模式

2018-07-11闫肖锋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白领废品高管

是北漂们倒逼出城市的活力。另—种倒逼发生在世代之间

闫肖锋

本刊学术召集人,趋势观察家,著有《少数派》《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我上班路过的河边,总能看见三个外卖小伙伴——饿了么、美团和百度外卖晨训。白热化竞争的局面,导致三家在晨训时都要一较高下。不知怎的,每次路过时,听着他们拼业绩,我就平添一种动力。

中国式生存就是一种倒逼模式:老农民倒逼农二代,农二代(就是这些小哥们)不愿回农村——农村也回不去,倒逼白领,白领倒逼老板,老板倒逼谁呢?权力是不可触碰的,老板只有互相逼迫。这是中国生存游戏的hard模式。

最近,万达南京高管坠亡,其背景是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到出口,消费挖潜困难,实体经济也不景气,在没有好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房地产仍是各方被寄予赚钱厚望的领域。于是银行和投资人倒逼地产公司,地产公司倒逼高管,悲剧就发生了。万达这位女高管据说为了拼项目开盘连续三年常常加班到半夜,有时会议一开就到凌晨一两点。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有道是,生不进万达,死不进恒大,生死不进碧桂园。

我经常近距离观察小区那些外地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这个城市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比如看自行车棚的小悦悦一家。她家四代人都是新北京人,从太奶奶作为第一代农民工在北京打工开始,到现在一家人都留了下来。太奶奶现在干不动了,在家看重孙子小悦悦。聚会的时候,全家都到齐的话有40口之多。悦悦的奶奶打双份工,给两户人家做家政,收入不比普通白领差。爷爷呢在小区做保洁。爸爸妈妈打一份零工,送过外卖,也进过传销。相比四川老家,他们基本上更认同北京,儿孙辈甚至从出生就没回去过。他们干的活都是北京人不愿做的事。从太奶奶一人到现在扩张到40多人,这是一种神奇的京城进阶模式,辛苦但有效。

另一家是收废品的小肖。几乎每个小区都会认定这么一家收废品的,通常是夫妻档。小肖夫妇每天从早上干到晚上9点钟,送完废品回家基本都在10点左右,女儿已经把饭做好了。两个女儿在北京读职专,一个已经上班挣钱了。夫妻两个准备把早年在燕郊买下的房子留给大女儿,因为有点胖的大女儿不善言语,不如二女儿灵巧好混吧。我问夫妻俩一天能挣到1000块钱吗?他们笑了笑。500?“有一半就不错喽。”夫妻每人也就是挣一个自领的平均工资。问为啥起早贪黑干得这么辛苦,他们说:“不行啊,不干这个就没饭吃,回去(老家)了又没活儿干。”

无论如何,以上两家人肯定是不会离开北京的,北京人也做不了他们这份工作。中国有将近3F.的农民工,他们总能在这个庞大的城市里找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位置生存下来,并且扩张力还很强。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农三代)基本上已经认同自己是新北京人,如果展开公平竞争,比如放开教育和招聘,他们将比同龄的北京人更加努力。是北漂们倒逼出这座城市的活力。

另一种倒逼发生在世代之间。比如90后倒逼70后80后。《上海女子图鉴》有一集叫“90后是一种什么生物?”吐槽90后一边玩手机,一边应聘,工资待遇要求还不低。一位应聘的90后说,我不是学广告的,但我是网红,我能自带流量。另一个说,我在不同的公司都干过,我觉得在你们公司至少可以当个副总什么的。还有的上来就问:“有加班工资吗?”

弹幕上有人说,这个锅我们不背,编剧的请你出来走一走,跟你聊聊。还有的说,这是90后被黑得最惨的一次,果断弃剧。还有的90后吐槽,编剧不知道现在新兴行业都是996工作制(早9点到晚9点,一周工作6天)吗?

剧中女主感慨,自己年龄大了,体力拼不过,脑力也没人家快,怎么竞争啊?接着她自嘲地说,90后都有注意力障碍,一件事没想清楚就跳到下一件事,這是我们70后80后的优势。

我认为所有网上的口水战都是世代更替的预演。老一代只有不断充值或攒积分。你还会满血复活吗?

猜你喜欢

白领废品高管
小区里的“狗”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线城市白领青年怎么住
小白领的搞笑生活
实用白领
卖废品
礼品变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