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改革从打破行政班开始
2018-07-11蒲公英教育智库
文/刘 泱(蒲公英教育智库)
案例学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在北大附中,没有教研组或者年级组,取代的是四个学院:行知学院,涵盖国家课程里的必修和选修;元培学院,提供一些深入学习的课程,包括跟大学衔接的专门化、高等级课程;博雅学院尝试一些通识教育,提供跨学科的人文教育类课程;道尔顿学院提供中外比较课程,并负责引进国外新课程等。
北大附中也没有班级,1200多名高一、高二学生分布在八个书院。学校没有班级为单位的教室,实行学科教室制,学生每学年选择学习科目,设计个人课表,每堂课走班到专用教室学习。他们人手一台电脑,上课和作业大都在网上进行。
学生还没有统一的上下课时间。在书院活动室,有孩子在那里或自习或阅读;当然也可以什么也不干,无人干涉。学校内随意而自由:多个小剧场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学生咖啡厅是给学生体验创业经历的场所。学校还孵化了一个叫“探月学院”的创意学习组织……
那么,这所学校的改革,是基于激进的理想还是基于对未来的预见?
书院的诞生
很多人说北大附中像大学,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课表去上课。北大附中的师生则认为,这里更像小社会,学生的交往理应不受班级限制,学习内容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换句话说,校方更希望学生是一个学校人。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些问题:
1.教师怎样紧密联系学生?
2.家长怎样找到孩子在学校里的关系人?
3.学生的家在哪里?
针对“家”的问题,北大附中设计了全新的组织:书院制。
书院提倡“生活与教育融合”,是学生自治单位。它有灵活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被分开,书院制取代行政班成为新的集体。
书院自治会是书院的管理单位,由学生选举产生,实行自主管理。包括书院的文化、管理、发展都由学生解决。书院的功能很像行政班的某些功能,但又不是。行政班没有上下传承,书院有学长制;行政班是学生一起学习,书院是一起活动;书院的规模更大、更丰富,里面还有小型组织。
此外,北大附中的书院跟上课没有关系,是学生课外交往、活动、生活的单位。高低年级混搭生活、切磋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自治、活动和学长制的传承是一个新的模式。
如今,北大附中新生入学后都要报选一个书院,并经书院学长和学生双向选择,加入之后参与商议、决定书院事务。所以,招新是书院每年的重头戏,高二学生要策划整个活动,老师只在录取时把关信息公开和透明。
书院资金。全部由学生筹备。戏剧节、舞蹈节、篮球赛和足球赛是书院的盛事,赛事奖金是书院主要的资金来源。
书院的换届。学生进入高三,将回归行政班序列,书院的换届以公开选举的方式进行。
最终我们看到,这些平常穿梭于各种专业教室的学生,因为组织参加各种赛事,聚拢一起研究和分配角色,形成项目式团队,统筹各大学院的比赛,并引发协作和竞争的关系,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集体生活和同伴的意义。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1.教师怎样紧密联系学生?2.家长怎样找到孩子在学校里的关系人?
学生的伺服系统: 四中心 + 导师制 + 学长团
在北大附中,学校层面的机构设计更像基于用户的“伺服系统”:四个中心+导师制+学长团。
一、视觉与表演艺术中心
1.定位:活动类课程
2.选课制:40门艺术课,每天都有艺术课可选择
3.学分制:2个月为一个学段,6个学分即可完成毕业
4.教师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编写自己的教材,形成课程群
5.活动:全校每年的舞蹈节和戏剧节,8个书院都要参加,8场8天
北大附中把舞蹈、戏剧纳入课表,把美术和音乐引申为视觉与表演。视觉艺术就是美术、视觉设计、影视制作;音乐、戏剧和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学校再围绕六个领域开设课程,教师以戏剧节和舞蹈节的赛事为驱动去设计课程,让学生通过选课参加到赛事中。
比如舞蹈节,虽是分剧组去呈现舞蹈,但书院之间要比赛,要在剧场展示,要做服装设计,要卖门票,做平面设计、海报设计。要打灯光,开设灯光课。同时还有编剧课、导演课。最终,一个舞蹈节的周边形成了课程群。
作为学校方,给予学生的支撑是:修建多种专业剧场;外聘专业艺术院校老师,合作开设专业课程;小班化教学,给学生更多展示机会。
二、运动与健康教育中心
1.定位:活动类课程
2.选课制:20门专项课程
3.金字塔课程:基础课程,赛事课程,俱乐部课程
4.学分制:4个学段,9周课,16个学分即可完成毕业
5.教师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编写教材,精细化教学
6.活动:每年的篮球赛事和足球赛事,8个书院都要参加
学校通过建立运动与健康教育中心,将体育教科组重构,增加了很多特色课程,如飞盘课、击剑课、柔道课、旱地冰球课等20多门专项课程。
学校鼓励体育竞赛精神,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课程架构,底层是基础类课程,中间是赛事课程,顶端是俱乐部课程。基础类课程是必修课,针对篮球、足球赛事,开设赛事课程,俱乐部课程是培养学生对外交流比赛的荣誉课程。
三、信息与通用技术中心
1.定位:活动类课程
2.选课制:十余门模块课程
3.学分制:4个学段,9周课,36课时完成一个模块得2学分
4.教师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做教学设计,精细化教学
5.俱乐部:组织同学们参加多项科技制作活动和比赛
信息与通用技术中心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和活动,涉及程序设计、网络应用、开源硬件、多媒体应用、人工智能、电子控制技术、创意设计、机械工程、建筑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等十几门课程。
技术领域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课程整体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强调合作,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技术中心为更好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术能力,成立了信息学、互动电子、创意设计与制作、Flash动画、APP设计、机械传动等俱乐部,组织同学们参加多项科技制作活动和比赛。
从2016年起,每年举办的北大附中科技节、期末作品秀等活动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创意、技术理解与创作平台。这些社团、活动、比赛能开阔视野,增加对科技改变生活的体验,增强对未来科技的向往,激发学习与创造热情。
四、成长与实践体验中心
1.定位:活动类课程及项目
2.课程目标:公民教育
3.课程设计:公益与实践课、创客与创新教育
4.学生成长:指导书院自治及学生成长
北大附中的成长与实践体验中心,更像学生处、德育处的整合,学校把成长辅导处与综合实践处合并,增加了创客与创新教育部分。
第一部分是“书院和公民教育”。书院是公民教育的核心载体,学生在书院中自治,课程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好的自治文化。
第二部分是“公益和实践体验”。学生的实践和公益其实是在服务社会,也是践行自己的目标和价值,通过感兴趣的项目去体验反思,这里面包含了考察探究、职业规划体验、社区服务。
第三部分是“学生成长辅助”。在学生自治的状态下,学校的作用是提供机制,例如书院的边界在哪里,这些必须为学生搭建好。例如书院活动经费的预算就要通过中心审批,书院召开议会需要在中心报备等。
中心更多是鼓励学生自主和自治,让学生参与公益,鼓励学生做职业规划,甚至细致到每一次考试,每一次创新和创意的发挥,都旨在让学生充分体验校园生活。
五、导师制
从学生管理到学生指导,北大附中在建立一种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新系统——导师制,目前设置有学业导师和专职导师。
专职导师。北大附中鼓励学生自治,自主成长,导师扮演的是建议者和制度设计者的角色。例如,他们规划新学期的导师培训工作,将重点放在研究性学习结题指导、教育心理学和生涯规划上,同时加强学生个案分析和行动指导能力,并通过首席导师带领小组讨论、专家培训与讲座、课题研究。
学业导师。主要由学科教师承担,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导师的深度关注,让学业成绩有所保障。例如对于不会规划时间的学生,每次考试后就会有所介入,辅导解决问题。
六、学长团
高年级的学生,有义务成为新生的“学长导师”,同时也是他们吸纳新伙伴加入书院的必要步骤。军训时,学长团的同学参与协助新生军训。军训结束后进入5天入学教育,而北大附中并没有统一的入学教育课程,完全由书院自行安排。
教学及课程实施:学院制
既然上课是根据自选课程走班,那么教师如何实现学科教学,核心素养与能力培育如何设计,高中阶段教育应该如何实现多元?我们来看看四大学院体系的整体设计。
行知学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及英语等六个学科,面向国内高校升学。高一年级以必修课程为主,数学必修8学分,化学、生物、地理必修各4学分。英语、物理必修6学分。英语高一以英文文学原著阅读为主,分初、中、高三级;高二年级开设以上六科的国家课程选修系列一的所有课。
博雅学院:开设国家课程标准的语文、历史、政治课程,开设校本必修写作、文化研究选修等课程,同时开展人文俱乐部。各年级混选,学生依照国家规定必修学分,修满相关课程。学院课程强调阅读与写作,以线上课程保障学生的泛在学习,并强化知识点;以线下讨论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合作学习能力。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元培学院:强调深入学习、批判性思维及跨学科视野。强调课程的选择性与差异性,建立荣誉课程体系,开设知识理论、综合科学实验等专属课程,以俱乐部方式开展学科竞赛。学科深度延伸,提供学科竞赛和自主招生方向。
道尔顿学院:作为北大附中中外合作项目,是学校对外教育合作开放交流的基地。道尔顿学院开设英文课程和中外比较课程。学院借鉴道尔顿制的模式,倡导学生任务驱动型学习,促进自主学习探究的发展。此外还有小班化(15人以内)教学,外语授课及中外文化比较课程。
以行知学院为例,行知学院主要是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保证学生完成高中学业,为高考奠定基础。目前,行知学院以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科目来组建教师团队。行知学院只有院长一个行政岗,并对校长负责。
学校的创新改革,极容易搞成点状创新:这里借一点,那里拷一点,今天改一点,明天改一点,彼此没有逻辑关联,没有科学步骤,缺乏整体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勇气。但是我们看到,北大附中紧紧围绕学生,始终坚持做系统性结构化改革,这正是北大附中改革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