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十二都村“南孟故里”
2018-07-11俞琳君诸暨市应店街镇政府
俞琳君/诸暨市应店街镇政府
金芝娣/诸暨市档案局
“南孟祭礼”
诸暨市应店街镇十二都村素有“南孟故里”之称,这里是孟氏南宗的核心聚居区,居住着2万余名孟子后裔。这里有孟氏宗祠(存有宋高宗御书“仁寿堂”匾额)、柏楼等文化遗迹,还保存有竹马舞、“南孟祭礼”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南孟文化”,被誉为“风教之基地,耕读之典范”。2016年,“南孟祭礼”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十二都村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和省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一
据《浙江通志》《诸暨县志》《暨阳孟氏宗谱》记载,孟子48代孙孟太尉公,名德载,字仲博,为宋信安郡王孟忠厚之子、宋哲宗孟皇后之内侄孙。幼时扈驾南渡到浙江,长大后作战勇猛、军功显赫,且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皇上悯其劳苦功高,特旨公择地夫概里(今应店街镇十二都村)定居,成为南方孟姓始祖。宋乾道庚寅年(1170),诸暨县令沈令纹奉宋孝宗御旨在夫概里初建孟子庙,宋高宗还手书“仁寿堂”作为诸暨孟氏宗祠堂号。至宋嘉定丁丑年(1217),诸暨县令赵孟坚再修孟子庙。明代,诸暨县令陈正谊、刘光复等多次续修孟子庙,清代孟氏族人也曾多次修葺。孟子庙的规模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拜谒孟子庙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数百年来孟子庙香火鼎盛,“南孟文化”盛况空前、影响深远。
二
“南孟风教”是孟子的思想、学说在南方传承发展的产物,内容包括人物、地名、物产、风俗、传说等,蕴含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其核心是通过“孟子祭礼”,以舞龙灯、跑竹马等木塑表演艺术为载体,崇尚孟子思想,学习儒家文化、孟氏家训家规,传承“孟母教子”“贞女传奇”等家风故事,秉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先祖遗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南孟文化。
“南孟风教”传承儒家文化之精髓,寓中华传统美德于当代社会教化之中,与当前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南孟故里”也正在大力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推崇儒学治村,构建和谐新农村,充分展示了“南孟文化”的风俗教化新风尚。
“南孟祭礼”是宋朝时期迁入诸暨的孟子后裔为更好地传承先祖孟子思想、弘扬儒家文化所传承的祭祀礼仪,与山东孟子祭祀典礼一脉相传。800多年来祭礼绵亘不绝,明代演变为春秋两祭,20世纪60年代改为每年一祭,以孟子生辰农历二月初二为祭祀之日,祭礼形态多样,包括安置祭品、演奏祭乐、表演祭舞、撰写祭文等;祭祀方式较为丰富,有官祭、民祭、宗族祭等;仪式内容独特,有启户排班、起乐迎圣、行三献礼与五传礼等,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生动地阐释了孟子思想中的“礼乐祭祀”。“南孟祭礼”影响广泛,省内的杭州地区、金华地区和省外的上海地区、湖南地区皆受影响。
自“南孟祭礼”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十二都村积极配合市镇文化部门宣传和弘扬“南孟文化”,每年举办“南孟祭礼”。2017年,十二都村举办了首届“南孟文化节”,召开“南孟文化研讨会”并邀请相关国家级非遗专家和当地文化专家参加,此外开辟建立了“南孟文化展示馆”,修缮了“孟子小学”。人民网、新浪网、浙江日报、浙江新闻、之江新风等媒体相继做了宣传报道,扩大了“南孟文化”的影响力。
三
近年来,借着举办“南孟文化研讨会”、“南孟祭礼”、孟氏宗亲联谊等一系列活动的“东风”,十二都村邀请到山东孟氏宗亲联谊会和黑龙江省、徐州市、安庆市、宣城市、马鞍山市等地的孟氏文化研究专家和孟氏宗亲前来实地考察交流。来访的专家和宗亲一方面了解到十二都村在“南孟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如建立“孟子小学”、重视家训家规、传承竹马舞等,另一方面也对如何更加有效地传承和弘扬“南孟文化”提出了宝贵意见。交流活动的开展,大大加强了海内外“孟子文化”研究成果的共享,同时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于当代社会教化之中,展示了“南孟故里”的教化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