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尔菲法的遗产廊道建构探析*
——以渭河西咸新区段为例

2018-07-11

中国名城 2018年7期
关键词:帝陵渭河组团

张 捷

0 引言

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文,西咸新区成为第七个国家级新区[1]。虽然西咸新区规划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带”的构想,但具体保护策略及详细规划尚未制定。在建设西咸新区的大背景下,以渭河为线索,以西咸新区段为研究区域,针对水系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渭河西咸新区段遗产的价值评估及遗产廊道空间格局构建,为渭河西咸新区段的遗产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对于渭河西咸新区段文化遗产评价,可以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评价是通过使用专家调查打分的德尔菲法,修正完善调查人员提出的遗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指标层次结构构成,每一级评价指标又分为若干个子项,这些子项所占的比重是不均等的,由专家确定其权重,调查人员对其综合,最后借助专家评分和数学公式对遗产点进行定量比较、分级评估。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专家打分评价体系,其评价过程由以下步骤组成:

①确定评价对象。

②明确评价目的。

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④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⑤确立每个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⑥专家根据参评对象的性质情况给出得分。

⑦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将各指标评价值合成,得到综合评估结果。

本地区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5个方面。

综上所述,根据各个指标因子在文化遗产价值构成中的贡献进行权重判断,其各项价值之间的权重则根据专家打分综合确定。遗产点最后的综合价值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fi为各遗产点价值得分,i为整数;

xi为评价指标权重分值,0<xi<1;yi评价因子权重分值,0<yi<1;

zi为标准分值。

2 遗产价值评价

本研究区域涉及渭河水系中的泾河、渭河、沣河、皂河四条河流,因此调查的遗产资源均围绕这四条河流展开。遗产点的历史时期范围界定为民国之前。主要考虑到民国之前的文化遗产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均属于农耕文明,在时间、空间上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而民国之后的文化遗产逐渐向工业文明过渡。

按照以上两个筛选原则,经过调查筛选后,登录的渭河西咸新区段遗产资源有39个,登录的遗产资源分布见图2-1。

图2-1 渭河西咸新区段遗产资源分布图

2.1 价值评价模型

文化遗产评估是整个保护工作程序中的关键环节,后续的保护、展示以及利用与开放方式的确定等工作,都需要以评估的结论作为依据[2]。文化遗产评估的内容主要为遗产价值和现存状态。

2.2 渭河干流沿线遗产价值评价

结合西咸新区内的渭河干流、沣河、泾河、皂河沿线的遗产资源分布情况,渭河干流在本区域内的河流长度和流域面积是其中最大的,其遗产资源分布数量最多、空间密集、线性特征明显,遗产等级高。以渭河干流沿线遗产资源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具体的价值评价。

首先梳理出本区段的遗产资源清单,根据遗产价值评价模型,对渭河干流北岸遗产资源逐一进行评价,并按照加权得分公式计算每个遗产点的综合价值量,按得分高低做出排序,见表2-2。

根据遗产加权得分情况,将遗产资源分为三个等级,加权得分在3.50~5.00的属于一级遗产点,表示该遗产在中国历史上或者遗产点所处年代具有代表性,在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有重要地位,需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重点保护;加权得分在3.00~3.50的属于二级遗产点,表示该遗产能够反映所处历史年代的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也需要优先对其进行保护;加权得分在1.00~3.00的属于三级遗产点,表示该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够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按照以上分级原则,西咸新区渭河干流北岸的遗产资源价值分级情况统计如下:

表2-3 西咸新区渭河干流北岸遗产资源价值评价分级统计表

3 遗产廊道的概念及选择标准

3.1 遗产廊道的概念

3.1.1 遗产廊道的概念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将遗产进行区域化保护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依托现有的线性景观,例如河流、铁路等,也可以将散落的各个遗产点通过空间建构形成线性区域[3]。遗产廊道通常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兼具老建筑的再利用、旅游娱乐及环境改善等功能[4]。

3.1.2 遗产廊道的特点

遗产廊道是线性景观。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内部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遗产。遗产廊道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5][6]。遗产廊道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7][8]。

表2-1 遗产价值评价模型表

3.2 遗产廊道的选择标准

遗产廊道的概念和特点决定了在选择遗产廊道时,首先应在线性文化中进行选择。其次,应遵循以下四个标准[9]:

3.2.1 历史重要性

廊道应该具有重塑当地历史事件、场景的可能性。评价历史重要性,要了解当地景观、社会、宗教和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当地的居住模式或社会结构是否影响当地社区或社会。

3.2.2 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

遗产廊道是一种大范围的遗产保护方式,容纳的遗产点会很多,但是在具体构建的时候,要结合遗产评价,重点构建价值量较高的遗产点,这些遗产点往往具有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等方面的重要性。

3.2.3 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遗产廊道寻求的是自然与人文的一种平衡,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关注遗产点周边的自然环境。

3.2.4 经济重要性

指的是遗产廊道的建设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间接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的积极作用。

表2-2 西咸新区渭河干流北岸遗产资源价值评价得分表

4 渭河西咸新区段遗产廊道建构可行性与意义

4.1 遗产廊道建构的可行性

结合遗产廊道的概念、特点及选择标准,笔者认为渭河水系西咸新区段遗产廊道建构具有可行性,具体表现如下:

4.1.1 线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前述调研分析可知,本区域内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线性分布特征,共有四条“线”:东西向一条,为渭河干流北岸遗产分布“线”;南北向三条,分别为泾河东西两岸遗产分布“线”、沣河西岸遗产分布“线”和皂河西岸遗产分布“线”。特别是渭河干流北岸的遗产分布“线”,空间线性特征很强,具有较高的识别度。

4.1.2 遗产资源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整体性

本区域的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在渭河干流北岸、泾河东西两岸、沣河西岸和皂河西岸,其地貌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河流两岸风光旖旎,多有曲折;渭河干流北岸黄土台塬地貌区拥有大面积的农田绿地,风光秀丽。这样的自然条件,对于周边身处钢筋混凝土森林的人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渭河北岸的19处文化遗产,一级和二级遗产点有13 处,占总数的68%,其中,古墓葬有11处,占总数的58%,这些陵墓经过几千年的时光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至今依然保存较为完好,如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汉景帝阳陵等。众多帝陵封土形态与农田乡土自然景观风貌协调、有机结合。

4.1.3 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

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的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依托西安、咸阳两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区域内现有福银高速、包茂高速、312国道、208省道以及101县道、106县道等完善的交通网络,坐拥咸阳国际机场,还有贯穿东西、交接南北的铁路线,具有很强的可达性。

4.2 遗产廊道建构的意义

4.2.1 促进遗产保护与自然保护共同发展

作为一个线性的空间,“廊道”不只是要把各个遗产点串联在一起,它更注意创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的线型空间[10],因而遗产廊道具有保护历史文化和创造良好环境的双重作用。构建渭河水系西咸新区段遗产廊道,一方面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能为当地居民或旅客提供一个休闲游憩的好场所。

4.2.2 延续历史文脉,构筑文化空间

本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资源以古墓葬居多,尤其是周、秦、汉时期的陵墓,数量众多,在时间上也是一脉相承,对于了解古代陵寝文化很有帮助。中国的陵墓,尤其是帝王陵,是集建筑、雕刻、绘画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空间,因此构建以陵寝文化为主题的遗产廊道,有利于人们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渭河水系西咸新区段遗产廊道的构建,力图“重温历史,领略帝陵邑,感受秦汉风”。

4.2.3 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促进旅游的整体发展

保护与开发的争论由来已久,保护过度,可能曲高和寡,缺乏群众基础,影响经济效益;但过度的开发,必然使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甚至污染自然环境[11]。渭河水系西咸新区段遗产廊道的建构,能将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使其共同发展。渭河水系西咸新区段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丰富,保护级别也高,但未形成集群。构建渭河水系西咸新区段遗产廊道,将具有某些共性的遗产资源进行分类、组团,形成具有特色的遗产主题区,通过交通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解说系统设计,形成一个大范围的、线型的、整体的展示利用格局,廊道内的遗产点共享市政资源,统一规划、管理,既能够增加旅游吸引力,也有利于提升开发、管理水平,更好地保护遗产,也保护自然环境。

5 渭河西咸新区段遗产廊道建构设想

5.1 遗产廊道的建构原则

依据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以及渭河水系西咸新区段遗产的具体情况,提出渭河水系西咸新区段遗产廊道的构建原则:

5.1.1 保护优先的原则

遗产廊道的建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文化遗产,因为遗产资源是祖先的丰厚馈赠,同时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构建遗产廊道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先行的原则。

5.1.2 整体性原则

遗产廊道是一种区域化保护、整体性保护,关注的是整体的利益,而不能顾此失彼,要在保证整体保护、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凸显个性,强化个别遗产的名牌效应。

5.1.3 可持续原则

遗产廊道的建设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遗产的保护应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因此要求在建构遗产廊道的过程中,把握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为了减少决策失误,要多学科密切合作。既要有长远规划,也要考虑短期开发实施的需要。

5.2 遗产廊道基本构成要素

分析遗产廊道的空间构成,提取出遗产廊道空间构成的4个主要因素,即遗产点、解说系统、游步道和绿色廊道[12],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5-1进行说明。

遗产廊道的构建,要保护优先,发展并重,既要保护遗产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也要保护区域性的生态系统。通过绿色廊道的包裹覆盖,将遗产点保护、游览解说、市民休憩和生态平衡统一于遗产廊道空间内。

5.2.1 绿色廊道及其空间控制

(1)绿色廊道的作用

自然原生的植被覆盖绿地和人工营造的绿地均属于绿色廊道的范畴,它在遗产廊道中扮演生态背景的作用,既是遗产资源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缓冲地带,又能维持小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是遗产廊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沿遗产廊道散布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通过绿地系统进行无缝搭接,并将其融入到绿色廊道中,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13],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个连续的生态基底。在保证上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在遗产元素比较集中的节点应适当增加景观功能,丰富景观内容,提高观赏性,吸引更多的游客,并提供更多的娱乐、教育及景观价值。

(2)绿色廊道的宽度控制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廊道的宽度对于廊道的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14]。廊道宽度过小,则不利于物质的繁衍,同时降低廊道对于污染物的过滤、降解能力。廊道越宽,则廊道的内部稳定性越高,廊道内的物种多样性越高。Forman、Godron和Rohling等人的研究发现,12m的绿色廊道是保证廊道内有一定物种的下限值,45-90m的廊道则能够保证物种具有多样性[15]。5.2.2 游步道的组织形式

图5-1 遗产廊道空间结构示意图

游步道是一种慢速的交通路线,通常为步行道或自行车道[15],主要供当地的居民或者外来的游客使用。

游步道按其布局类型,可以分为线性布局、环形布局等[4](如图5-2)。其中,线性布局是最常见的布局方式。

图5-2 游步道的形式

受遗产分布情况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本文的遗产廊道中,其游步道属于线性布局。

5.2.3 解说系统

解说系统是整个遗产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向游客解说廊道内遗产资源的历史、艺术、科学技术、社会价值,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等,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促进公众对遗产保护的关注。一套完善的解说系统,一般由解说中心(游客中心)、导航地图、标识系统、导游、宣传媒体、纪念品等组成。核心遗产点自身的特性决定了遗产组团的核心解说主题,不同的遗产组团也构成遗产廊道内解说主题的多样性。

6 遗产廊道建构设想

6.1 遗产廊道空间格局

结合遗产价值评价,选择渭河北岸遗产廊道进行具体建构研究。根据实地调研资料和西咸新区规划图纸,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交通系统为依托,以规划建设中的天汉大道为遗产廊道主要交通道路,构建遗产廊道。该交通干道联系了西咸新区渭河北岸的所有遗产点(图6-1)。该段道路西起秦盛一路,东与现状旅游路顺接,以秦汉大道中线为界,道路全长65km,尚未全部修通。

依照遗产资源的分布及历史朝代,将它们分成汉帝陵主题区、周陵组团、秦宫组团和明建筑组团4个分区。在空间范围上,东西长约49km,南北跨度约2.6-5km。总体形成轴线串接多个遗产组团的空间结构(图6-2)。

6.1.1 汉帝陵主题区

汉帝陵主题区是遗产廊道上最重要的区域,根据遗产价值评价中遗产点的重要度以及空间分布位置分为4个组团沿主轴线展开,涵盖了西汉茂陵、平陵、延陵、康陵、渭陵、义陵、安陵、长陵、阳陵以及它们的陪葬墓。西汉帝陵是中国历史上陵墓发展的一个高峰,其陵园建制基本依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仿宫中的前朝后寝之制。本区域的帝陵保存良好,陵墓封土清晰可见,四面门阙和周垣还有残迹可寻,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

6.1.2 周陵组团

图6-1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道路系统图

这个组团主要包括周陵、秦公陵和秦永陵及其周边区域,该区域主要分布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君墓葬。中国的墓葬文化渊源流长,商周时期,作为奴隶主阶级高规格的墓葬形式,已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总体来说,本区域内的三个陵墓作为周代晚期的国君墓,其形制已经较完善,保存情况较好,具有良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图6-2 西咸新区渭河北岸遗产廊道空间格局示意图

6.1.3 秦宫组团

本组团最主要的遗产点是秦咸阳宫遗址。秦咸阳宫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步入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都城,在规划思想上秉承战国时代咸阳城的规划,但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它的宫殿规划布局不同于后来的都城继承周礼思想,而是根据天上星宿布置,体现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在都城的规划史上是少有的,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目前遗址的遗存主要分布在地表下面,尚待考古发掘,地面上已经没有实物存在。

6.1.4 明建筑组团

明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晚期,其建筑艺术与技术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特别是对砖的运用,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发展。本组团内的两个明代建筑是凤凰台和安国寺。凤凰台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一个高台建筑,而安国寺也是明代寺庙形制的成熟代表,两个建筑都具有较好的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建筑技术价值,对于明代的文化具有很好的展示作用。

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建构物景观环境特色,4个遗产分区的内容侧重点不一,各自有不同的解说主题(表6-1)。例如汉帝陵主题区围绕陵邑制度、墓葬文化、雕刻艺术、帝王故事四条主线阐述,相对应的陵墓组团代表为茂陵、平陵、长陵、义陵。

6.2 渭河西咸新区段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以汉帝陵主题区为例

西咸新区渭河北岸遗产廊道可分成汉帝陵主题区、周陵组团、秦宫组团和明建筑组团4个分区。根据遗产价值评价和空间特点得出汉帝陵主题区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建构渭河北岸汉帝陵主题区遗产廊道。

表6-1 解说主题内容

6.2.1 汉帝陵主题区概况

西汉11位皇帝,死后均葬在都城长安周围的台塬上,其中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位于长安城南部的白鹿塬和杜东塬上,其他9位均葬在长安城西北的咸阳塬上,大致呈东北—西南一线排列,渭河水系西咸新区段遗产廊道汉帝陵主题区中,在渭河北岸沿线由西向东依次分布为茂陵、平陵、延陵、康陵、渭陵、义陵、安陵、长陵、阳陵。渭河从台塬前蜿蜒向东,在阳陵东部与西北而来的泾河交汇,将渭北的这9座西汉帝陵合抱其中。

6.2.2 汉帝陵主题区遗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现场调研、文物局人员提供的专业知识以及当地居民的访问,总结出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本区域历史空间缺少联系

从兴平市文物部门管辖的茂陵到咸阳市秦都区文物部门管辖的长陵一带,以9个主陵为代表的遗产点呈散点分布,城市的扩张导致其与渭河之间被现代建筑阻隔。由于上述空间目前没有形成显著特色的空间节点,渭河沿线的游览节奏感没有充分体现,影响空间的连贯性。

(2)遗产和渭河沿线自然环境缺少联系

目前渭河沿河绿化带的建设没有与城市空间及周边其他水域的景观联系。主要体现在渭河沿岸缺少向城市空间延伸的绿色空间。渭河作为西咸新区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绿色空间的关联及与遗产的衔接以实现水域风貌的整体性发展。

6.2.3 汉帝陵主题区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利用

(1)遗产保护区的划定

渭河汉帝陵主题区遗产廊道包括9处帝陵遗产。根据咸阳市渭城区提供的秦汉新城影像挂图(1:15000)绘制出汉帝陵主题区的保护范围(图6-3)。

图6-3 汉帝陵主题区保护范围示意图

(2)汉帝陵主题区遗产廊道空间结构

汉帝陵主题区以天汉大道作为轴线,由西向东以茂陵、平陵、长陵、阳陵各自为代表的组团,行政区域分别为咸阳市兴平市、咸阳市秦都区平陵镇、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汉帝陵主题区遗产廊道空间结构以“一轴四区”划分。

(3)汉帝陵主题区绿色廊道

汉帝陵主题区的主要道路是秦汉新城的天汉大道。考虑道路现状和空间视线的关联性,汉帝陵主题区的绿色廊道从“一轴四区”建设控制区外扩90~200m。划分廊道范围不会因为城市建设分割,9个帝陵在风貌上是连续的。绿色廊道边界应严格保护生态与景观环境;禁止城市建设用地在保护区内开发;整治区内水污染与生活垃圾污染;允许并且鼓励非机动车通行线路的建设,包括步行、自行车等。

(4)汉帝陵主题区遗产廊道解说与展示

本遗产廊道以汉帝陵寝文化为解说主题,展示系统的设置均围绕解说主题安排与展开。根据整体空间结构的组团划分,设定不同的解说主题。汉帝陵主题区划分为“雕刻艺术——茂陵”、“墓葬文化——平陵”、“陵邑制度——长陵”、“帝王故事——阳陵”四个解说主题区域。汉帝陵遗产廊道的展示线路为天汉大道,是贯穿廊道的交通主路。天汉大道与通向各遗产点的支路构成展示线路系统。展示线路串连研究区域内9处遗产点,形成东西跨度约65km的游憩网络。该线路展示遗产区域中丰富的自然景观,是居民户外游憩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汉帝陵主题区遗产廊道区域内农业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可提供从城市到郊区的游憩线路。因帝陵的参观游览是通过村镇支路通往,所以鼓励慢行休闲的方式,主要是骑自行车和散步为主,慢行游线的设计依据乡镇支路,尽量使旅行者经过廊道文化景观。

a)游步道的空间布局

在这9处帝陵中,选择兴平市南位镇的茂陵遗产组团重点分析其游步道的布局。游步道是连接茂陵内各遗产点的路径,根据使用者采用步行与自行车交通方式通行在15~30分钟以内的可达性为半径,以乡村作为主要服务地为游客服务,可就近通往餐厅、休息娱乐设施、服务点。以茂陵博物馆为起点,设置通往武帝陵墓和李夫人墓的一号游览线,通往卫青墓和6号及7号陪葬墓的二号游览线,通往1至5号陪葬墓和霍光墓的三号游览线。由这三条游览线组成茂陵线形游径布局。

b)遗产廊道展示配套设施

根据对汉帝陵主题区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情況分析,展示与配套设施需求较高的四个地区:茂陵组团所在兴平市南位镇、平陵组团所在秦都区平陵镇、长陵组团所在渭城区周陵镇、阳陵组团所在渭城区窑店镇。这些地区是文化遗产展示系统的设置中心,需具备主要的配套设施,包括信息中心、餐饮娱乐等,同时也是博物馆等科教设施的首选区域。将上述文化资源的保护区绿色廊道以及属于社会资源的解说与展示线路及设施在空间上叠加,整体构成渭河西咸新区段汉帝陵主题区遗产廊道(图6-4)。

图6-4 汉帝陵主题区保护范围示意图

7 结语

本研究试图探索西咸新区段渭河遗产廊道建构的适宜方法。根据遗产点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周边条件提出该遗产廊道的建构具有可行性,进一步分析了遗产廊道建构的意义,提出构建原则。之后,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及相关资料并结合实地调研资料,从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点及解说系统分析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并以串联各特色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展现文化遗产特色为原则,提出遗产廊道的整体空间格局。提出渭河西咸新区段汉帝陵主题区遗产廊道建构设想,以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利用为目的,分析保护区的划定、“一轴四区”空间格局构成、绿色廊道的范围以及解说与展示系统的完善,为其他同类文化遗产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1]西咸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EB/OL].(2014-01-10)http://xian.qq.com/a/20140110/008364.htm.

[2]朱强,袁剑华.遗产廊道评价方法—以大运河工业遗产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

[3]Charles A. Flink, Robert M. Searns. Greenways: A Guide to Planning,Design and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1993.

[4]梁洁.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廊道空间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Bischoff, N. T. and Jongman, R. H. G.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Europe: The Claim for Nature[M]. SDU Publishers, 1993.

[6]李飞.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

[7]Maguelonne Dejeant-Pons.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landscape Research[M]. Routledge, 2006.

[8]汪芳,等.线型空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华中建筑,2007(07).

[9]Wabash River Heritage Corridor Commission. Wabash River Heritage Corridor Management Plan [J/OL]. http: //www. in. gov/wrhc.

[10]Michael Hough.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Towards a New Urban Vernacular[M]. New York: Chapman and Hall, Inc, 1989.

[11]邵雨,主编.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12]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05):86-89.

[13]王亚南,张晓佳,卢曼青.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J].中国园林,2010(12):85-87.

[14]李迪华.绿道作为国家与地方战略从国家生态基础设施、京杭大运河国家生态与遗产廊道到连接城乡的生态网络[J].风景园林,2012(03):49-54.

[15]Rohling, J. Corridors of Green [J]. Wildlife. N. C. 1998(05): 22- 27.

猜你喜欢

帝陵渭河组团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电影中的帝陵
帝陵宝藏
退耕还林工程对渭河洪峰流量的影响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
秦始皇帝陵青铜水禽坑
西夏帝陵建筑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