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新疆高中化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2018-07-10田海鹰
田海鹰
【摘 要】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依据和较为成熟、行之有效学习策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之一。基于当下的的课堂现状及新疆内高班学生的学习及思维特点,笔者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化学》的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了合作学习方式,对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操作要点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得到了初步结论,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
【关键词】内地高中 合作学习 实践研究
一、引入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课堂现状
当下的课堂多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整堂课是一个大的“问题”,教师把它分解成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小问题在课堂的不同阶段提出,有序的进行。课堂上师生对话颇多,也不乏精彩之处,学生好像也听懂了,但离开了课堂之后却又不懂了,应用不起来了。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上的教师提出来的一个个小问题其实就是教师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只是沿着这条现成的思路跟着教师“顺”下去而已,并没有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多数学生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仍然无法入手。另外,从回答的情况来看,一般“上层”学生回答了较多问题,但其回答的大都是已知或其本身很容易理解的内容,提高并不显著;下层学生随着授课的进行、问题难度的加深会越来越沉默,甚至神游出课堂之外;从知识角度获益最大的“中层”学生很多时候也只是对结论性知识的习惯性接受,学习能力和兴趣没有显著提高。
2.学生特点
新疆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汉族仅占少数,与教师之间的语言沟通成为了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学习的第一障碍。尤其是当所学内容涉及到较为专业和复杂的用语时,理解力的差异就尤为明显,此时师生交流不如生生交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不利因素,就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及自然环境造就了学生比较“直”的思维特点。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考往往是直来直去的,有时甚至仅凭第一感觉,想到什么马上就脱口而出。所以在新疆部上课的教师都感觉到学生特别的热情,然而这种热情很多时候仅仅是热闹而已,缺少思维的积淀和交锋。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交流的平台,随着合作学习的连续开展,围绕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会从不得不思考逐渐变为积极主动的思考交流,常此以往,不仅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实现合作学习的关键点
合作学习是目前一线教师较为熟悉并经常会尝试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针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也有很多,并形成了很多大家公认的教学策略。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也参考并借鉴了这些策略,并结合新疆班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不断的试验和调整,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1.科学的小组构成
每個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以3-4人为宜。人数过多,难以保证每个人的平等参与,而人数太少又难以产生多样的思考和见解;目前很多教师在分组时都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学生分配成同组。比起内地学生,要特别关注新疆班学生的情感需要,比较外放的情感表达使得彼此之间能否合得来对合作实效有着较大影响。所以在合作学习初期要采用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随着学习的推进,再由教师进行一定的调整。注意同一组的同学不要来自同一宿舍,防止学生将交流变作聊天或因彼此之间过于熟悉而难以产生交锋;同时还要注意性别搭配,基于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男女混合的形式最易于产生“合作学习”;最后一点就是要考虑民族融合,因为不同民族的学生能力特点不同,如汉族学生相对语言表达能力突出,在组间交流时能够更清晰的表达,并对组内其他成员起到引导作用。
2.科学的任务布置
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过于简单和详细,“台阶”过多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散,难度过低会让学生觉得没意思,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个科学的学习任务必须是简练的、指向明确的、有挑战性的。一个难度略高于单个学生能力的学习任务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包括“上层”学生的冲刺和挑战,而在“带领”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上层”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受益者,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不是只有“中下层”学生受益,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正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
学习任务的形式要多样化。基于《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化学》的知识特点,学习任务可以是实验方案设计、甄选及操作,也可以是创设情境下的纯粹的理论探讨,还可以是以复习提高为目的的综合型题目的解答等等。当然,合作学习方式在不同类型和难度的知识点上收效是不同的,笔者对此也有相应的分析。
3.适当的掌控引导
合作学习虽然是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但这种交流也不是放任自流的,教师在合作的不同阶段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掌控。
首先针对组内分工的问题,大部分教师认为小组内分工要明确,以防互相推诿扯皮,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还有小部分教师则主张不对任务进行明确分工,不在小组内设立组长以保证学生之间完全平等的交流。经过实践,我更赞同后者的意见,过于明确的分工可能会将合作的过程人为地割裂开来,将任务过多的转嫁在某个同学身上,失去合作的意义,这一点在涉及实验设计和操作时尤其突出。不过在合作学习实施初期,学习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和成熟,进行时适当的分工是必要的,比如由小组成员自行确立组长、记录员及发言人,并采取轮流制。实际上,在研究的中后期,这种分工就已逐渐自行淡出了。
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在不打断学生学习的前提下组织引导,掌控时间进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动态。必要时还要参与到讨论中去,根据情况适当的增加问题的难度;还可以与学困生对话,鼓励和引导其主动参与交流。
通过课堂实践研究,在化学课堂引入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可行的、值得探索和坚持的。
参考文献
[1]谢锦涛.化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与育人.新课程(下),2017(4)226
[2]张雪.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高效课堂中的作用.中国校外教育,2015(36)54
[3]何被周.新疆高校化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管理设计.和田师专学校校报,201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