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教师资培育的制度演进、目标定位与范式转换

2018-07-10李欣旖闫志利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范式职业教育制度

李欣旖 闫志利

[摘要]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培育体系日渐完善,并逐渐向教师教育转型,呈现出联合培养趋势。基于培育主体多元、类型需求多样的现实,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目标应确定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两个层次,积极推进培育范式转换,包括培育主体由“单独”转换为“联合”,培育方式由“单一”转换为“多重”,培育内容由“供给”转换为“需求”,培育标准由“无序”转换为“规范”,培育环境由“封闭”转换为“开放”。

[关键词]职业教育 师资培育 制度 范式

[作者简介]李欣旖(1993-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闫志利(1963- ),男,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秦皇岛市社科联委托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课题“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职技高师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06184,项目主持人:闫志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3-0063-06

培育职教师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现代工匠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教育部与相关省市合作,在全国规划并独立设置了8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门为职业学校培育职教师资。同时,部分综合大学也立足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培育职教师资,成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然而,随着人力资源市场对职教师资需求结构的改变,现有的职教师资培育方式逐渐陷入困境。部分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或“去师范化”,或减少职教师范生招生数量;部分综合大学也开始减少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培育规模,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对职教师资的需求形成了较大反差。本研究在分析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演变历程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职教师资培育的目标定位,提出了促进职教师资培育范式转换的内容与措施。

一、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的演进

遵循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可将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演进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9年前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随职业教育之兴而兴。清末民初,随着我国实业教育的兴起,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理论又具有传习能力的师资队伍成为实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清末新政时期(1901-1911年),全国开办了多个以培养实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实业教员讲习所,以初等师范学堂和中等学堂毕业生为招生对象,学生“通过2~3年的学习后输送到实业学堂担任教员”①,这可以说是我国早期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1907年后,以州县为办学地点的女子师范学堂逐步兴起,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女性学员,进行为期4年的师范教育,服务于家庭技艺传承。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将师范教育分为中等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两种类型,成立了一批实业教员养成所,并将其“分为农业、工业与商业3大领域,实施专业技术与专业理论相结合的师范教育”②。1922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学制”,将“实业教育”改称为“职业教育”,开始在高级中学内设立教员养成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开始兴办独立师范学校培养职业教育师资。

(二)1949—1978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强调为满足革命与国家建设工作需要,需要大力发展“技术教育”。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地位。1952年,教育部颁布《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对中职师资培育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中等技术学校为培养技术课师资,得配备成绩优良的毕业生为技术课助理教师”“技术课教师要参与企业实践并定期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与文化理论水平”③。1955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中等专业学校不及专科毕业程度的普通教师去高等师范院校进修问题的联合通知》,对中职师资提升学历问题做出了具体安排。1958年,为满足技工学校对优质师资的需求,国家开始鼓励在模范技工学校内部设立技工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培育新生代职教师资人才。到1960年,全国相继建立了4所技工师范学校,有效地保证了职业(技工)教育师资来源。1966年后,受到“文革”的影响,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1978—2000年

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要求教育行政和劳动管理部门有计划地培养职教师资,筹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具体安排,要求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担负职教师资培训任务,使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形成稳定的来源。1989年,原劳动部提出《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1991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本着培养和培训、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解决职教师资特别是技能教师的来源问题。建立职教师资轮训进修制度,制定职教师资的任职条件,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995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下发《关于职教师资班學生享受师范生待遇的通知》,提出职教师资班学生享受师范生免收学费待遇,并实行专业奖学金制度,鼓励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投身职教事业。

(四)2000年至今

2001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继续加强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建设,使之成为培养中职教师的主渠道。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计划,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2013年,教育部制定《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放项目管理办法》,对职教师资培养过程做出了具体规定。2014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提出《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强调发挥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师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到2017年,全国已建立101个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0个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300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二、职教师资培育制度的演进特点

回顾一个多世纪我国职教师资制度的演进历程,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职教师资培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之说,当今社会对职教师资重要性的认知日益加深。在国家层面,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工作。从1991年到2014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职教师资培育体系。在学校层面,面对“双师型”教师短缺、现有教师技能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多采取校企合作等措施,有效促进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工作。在社会层面,职教师资的培育主体已从单纯的高等学校延伸至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等多个领域。与之相应,职教师资的供应范围也从单纯的职业学校扩展至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部门、社区教育机构等多种类型。

(二)职教师资的培育体系日渐完善

我国职教师资培育逐步由政府“设计模式”转向市场“内生模式”,实现了体系化和多元化。依据市场需求,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前培养多由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普通高校下设的二级学院或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承担;在职培养多针对培育“双师型”教师实施,由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社会培训机构承担。职教师资学历逐步从本科层次到硕士、博士层次,实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并进。

(三)师范教育逐步转向为教师教育

1995年,原国家教委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将师范教育的概念拓展至教师教育。2002年,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再次强调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认为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后,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封闭式、单一化的“师范教育”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职教师资培育逐渐转向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特征的“教师教育”。2001年,国务院正式提出“教师教育”的理念,内含了“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意蕴,体现了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这使得职教师资培育既包含“专本硕博”四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又包括在职培训等具体形式;学习内容既包括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技能,又包括技术操作技能。实践证明,职教师资“教师教育”适应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是“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在职教师资培育方面的具体实践。

(四)实施联合培育策略渐成趋势

职业教育以“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需要职教师资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的教学技能及技术技能。前者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后者需要在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通过具体实践获得,因此多主体联合培育职教师资策略渐成趋势。一是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使职教师资具备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实现学历层次提升与实践能力提高并进,专业理论学习与工作过程学习融合,教学实践与职业实践衔接。二是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侧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职教师范生培育,增强职教师资的创新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三是中外联合,由国内外职业师资培育院校确定导师,实施共同培养。实践证明,职教师资联合培养逐渐取向“以人为本”,通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升职教师资培育质量。

三、当代职教师资培育的目标定位

当代职业教育师资需求多样,培育主体多元,需要科学定位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

(一)定位原则

1.依据职教师资需求定位。当代职业教育师资需求多样,既包括职业院校师资需求,也包括行业、企业“师傅”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师等。職业院校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同时,学历要求逐渐由本科转向硕士以上学历。行业、企业正在推进“新型学徒制”现代工匠培育方式,需要建设一支能够带徒弟的“师傅”队伍,要求“师傅”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还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理论,并熟知其内在机制。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培育一批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终身学习要求的培训师队伍也是时代需求,需要培训师在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了解成人教育理论。

2.依据职教师资属性定位。贺文谨认为,职教师资应具备“师范性、职业性、技术性、学术性四项基本属性”④。“师范性”要求职教师资具备良好的专业态度、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教育素养,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显化“缄默知识”的能力。“职业性”要求职教师资具有获取职业信息、职业知识的能力,并具有洞察职业岗位需求趋势与变化的能力;要求职教师资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经历,形成相应的实践技能。“技术性”要求职教师资具备技术技能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应用于教育、科研、生产实践;“学术性”要求职教师资具有一定的学历层次,能够运用学术研究优势与企业合作攻关,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

3.依据职教师资标准定位。目前,教育部已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就教师专业理念与要求、专业知识与能力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份也相继制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提出了学历资历、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科研业绩等要求,定位了高职院校师资培育的内容目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培训师资格标准,规定了职业工作年限、学历证书等标准。人社部、财政部制定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间接提出了企业师傅(导师)标准,要求师傅必须具备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的能力,能够帮助学徒逐步掌握并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徒能够达到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

(二)定位目标

1.共性目标。职教师资担负着培育现代工匠的主要任务,职教师资质量直接影响到职教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职教师资的共性目标应定位于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知识、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等方面。所有职教师资应能够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在立德树人方面进行不懈探索和追求;同时,应具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既注重个人专业发展,又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既能掌握本专业普遍推广的技术,又能够经常参与企业实践,追踪本专业技术发展前沿;能够积极主动接受新技术培训,满足知识与技能更新换代的要求,逐步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的各项条件。

2.个性目标。由于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导师)、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师的标准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求职教师资培育应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表现于职业需求和学历要求等各个方面。从目前我国职教师资的学历需求状况看,高职院校招聘教师多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中职学校也从本科学历教师为主逐步转向以硕士及以上学历为主。从职业能力需求状况看,职业院校教师除要求具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外,还要求具备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企业师傅则应具备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知识的能力。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师则要求在更小的领域具有特定的专长,至少达到德雷福斯(Dreyfus)所言的“胜任者”水平。

四、新时期职教师资培育范式转换

加快构建一支能够培育现代工匠的职教师资队伍,必须积极推进职教师资培育范式转换。

(一)培育主体由“单独”转换为“联合”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均已实行了“多主体参与职教师资培育”方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德国 “本硕连读+预备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本硕连读”阶段期限为6年左右,由高等教育机构实施,重点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预备教育”阶段期限为12~24个月,由各类企业和职业院校负责实施,重点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也实行了多主体培育职教师资方式,但各实施主体之间仍处于“单独”运行状态,或由高等职业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培育,或由职教师资培训机构(基地)培训,未能实现有效“联合”,达到共同制订职教师资培养计划并协同实施的状态,造成师范生(培训为职教师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脱离,直接影响了职教师资培育质量。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按照库恩(Thomas Samuel Kuhn)的“范式转换”要求,积极推进职教师资培育主体的“联合”,建设职教师资培育共同体。不仅由职教师资培育院校及相关企业参与,还要动员职教师资教育的研究者、培育对象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均能参与其中,进而形成职教师资培育的共识,共同完成职教师资培育任务。

(二)培育方式由“单一”转换为“多重”

“培育”既强调职教师资教育与培训的作用,也尊重职教师资的成长过程,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培育任务主要由高等教育机构采用教育与培训的方法完成,获取国家教师资格证书后即可应聘入职。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则由某一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承担,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完成。然而,职教师资所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多种多样,其成长过程涉及因素众多,“单一”的教育或培训措施没有兼顾职教师资的成长特点,满足职教师资本人的学习(进修)需要,实现从“教师教育”到“教师学习”的转变。因此,应实施多重培育策略,“使同僚指导、师徒制、批判朋友伙伴、行动研究、学习小组等成为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⑤。职教师资培育院校应逐步提升职教师范生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职教师范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培育企业师傅(导师)应基于其已拥有的操作技能,丰富其理论知识,促其能够将在生产实践中感知的隐形知识上升为隐性知识,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培育培训师则应重点发挥“一技之长”,使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在某一领域更加领先,更符合实施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师资需求。

(三)培育内容由“供给”转换为“需求”

职教师资专业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培育内容供给应基于培育需求实施。唯有职教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感知知识、技能、能力、思想、行为等方面的不足,进而产生培育需求。职教师资培育主体应充分尊重职教师资的个体发展规律,基于需求实施培育,使职教师资素质及能力达到持续增进的状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周期已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5年缩短为2~3年。应对“知识爆炸”时代,职教师资唯有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技能,才能持续提升专业水平。职教师资培养机构应密切跟踪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完整的现代知识与技能搜集系统,并及时转化为职教师资的培训内容。针对部分职教师资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况,相关培育主体应引导职教师资牢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行为,增强服务本领,提升育人能力。各级各类职教师资培训主体应将职教师资培育需求调查常态化,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丰富培育内容,改进培育方法,不断优化职教师资的成长环境。要瞄准区域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职教师资,逐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培育标准由“无序”转换为“规范”

世界发达国家均制定了职教师资培育的规范过程和入职标准。德国通过实施大学、教育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职教师资的培育质量。我国教育部制定了“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人力資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实行了“培训师资格认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教师资培育工作。然而,由于职教师资覆盖面大,包括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师、企业(带徒弟的)师傅等多个群体,各类职教师资培育仍然处于无序状态。由于国家尚未单独建立职教师资认证制度,导致负责职教师资培养的高等院校缺乏必要的人才培养标准,毕业生难以适应职教师资岗位需求。特别是企业(带徒弟的)师傅的认定标准多由地方或企业自行设定,其理论水平和技能要求不一,难以满足推广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的需要。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应在实施现有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单独的职教师资认证体系,制定包括培养过程标准、资格认定标准等的系列规范性制度,“有效减弱职教师资培育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使职教师资培育由‘无序逐步转向‘规范”。

(五)培育环境由“封闭”转换为“开放”

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培育整体上处于“封闭”状态,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力度不够、效果不尽理想,直接影响了职教师资培育的规模和质量。在国外,“教师教育的概念已经被教师学习的概念所取代,对话学习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些信念无不透视出对话知识观的影响”。对应职教师资培育共同体,应建立职教师资学习共同体,引导职教师资树立共同信念,促进职教师资培育逐渐由“工具理性”范式转向以对话知识观为指导的“交往理性”范式。职教师资学习共同体应广泛吸纳科学工作者、技术研发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各类职教师资的积极参与,汇聚所有要素促进职教师资的成长。在强化对内开放的同时,也要积极促进职教师资培育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契机,促进职教师资培育形成大开放格局。通过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职教师资培育战略,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育资源,不断提升我国职教师资培育的能力。要动员一批外语好、专业能力强的职教师资到发达国家感知先进技术实施情况,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了解职业教育需求情况,进而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培养本土人才,提升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注释]

①刘金录.张百熙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179.

②杨大伟.民国时期职业师范教育制度的演进[J].职教论坛,2015(7):95.

③李梦卿.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12:8.

④贺文瑾.重构职技高师职教教师教育模式: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0(19):44.

⑤卢乃桂,钟亚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3):19.

⑥何菊玲,栗洪武.教师教育范式:结构与内涵——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解读[J].教育研究,2008(4):87.

猜你喜欢

范式职业教育制度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某些单位的制度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