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区域性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的构想
2018-07-10司庆洛易锋董新军杜绍辉
司庆洛,易锋,董新军,杜绍辉
(江苏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001)
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也不断增强,对体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何进一步发展社区体育,拓展社区体育服务主体,丰富社区体育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质量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体育专家、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政策性文件都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为主要目标,提倡全民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习惯,积极推进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事业,探索新形式的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学校体育资源向公众开放,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为构建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支持,能够切实解决社区体育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有效地促进高校周边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促进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1]
1 区域性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的内涵
高校体育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体育教育阶段,也是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段.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既能促进自身健康,也能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工作,服务社区,促进群众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以社区为单位(即微型、基层社区),以辖区内有形和无形的体育资源为基础,面向全体社区群众,满足社区群众的体育需求,增进群众身心健康,培育社区情感和归属感的,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属于社会体育范畴,从概念和功能上来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是指高校和周边的多个社区以体育为纽带,为了实现双方体育资源的科学整合、互通共享,以政府积极引导建立的城市区域性体育组织,其目的是加强高校-社区的体育联系,合理地调配高校的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开发和利用社区体育资源丰富高校体育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对社区体育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也明确了高校应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发展,服务社区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的作用和地位.[2]该联合体的建立符合政府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多样化的要求,发挥了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节约了政府在社区体育服务方面的投入,满足了高校周边居民体育锻炼多样化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社会体育服务实践的机会.
2 区域性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的现状
从走访调查的常州市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的情况来看,室外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度很高,田径场、篮球场等都是免费供社区群众使用的,自主进行锻炼,并无专人管理和指导.室内场馆主要以租赁的形式,从事青少年体育培训,承办赛事,有偿开放等.开放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晚上、周末和节假日,由体育部门或者后勤服务部门管理,但是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缺乏主动服务意识.高校体育资源主要服务于周边社区群众,以点带面,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联系,将高校纳入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充分合理地利用体育资源是构建区域性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的目标.
3 区域性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的优势
表1 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的优势情况表
第一,目前居民生活方式和个性需求均呈现多样化,而单一化、趋同化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无法满足他们的锻炼需求,社区设施最大的受益人群是儿童和老人,青少年还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去校园、健身中心等地方进行有偿锻炼.第二,新老社区和经济差异较大的社区之间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社区体育设施无法得到及时维护和增补,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无法满足各阶层群众的体育需求.第三,社区居民锻炼热情高涨,渴望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然而社区体育指导员与锻炼群众的比例仍急需进一步提高.第四,体育服务供给主体过于单一,且与服务主体之间缺乏联系.社区体育主要以政府和少数社会组织参与,高校主要由相关体育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运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社会意识不足.
区域性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能够有效缓解上述矛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把高校和社区体育资源进行对接,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向社区群众提供针对性、专业化的体育锻炼指导,同时社区也为高校教师、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和窗口,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政府在加大社区体育发展中的投入,还应以区域性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为中心,积极拓展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减轻政府负担.
4 区域性高校和社区体育联合体的架构
4.1 以高校的体育资源为基础,构建联合体育活动圈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查数据公报显示:我国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有66.05万个,占总面积的53.01%,高校拥有体育场地4.97万个,占总面积的4.15%.[3]这些数字都展示了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不仅拥有综合训练馆和田径场,而且有很多单项场馆和露天场地,体育器材也丰富多样.以高校的体育设施为中心,开放辐射周边社区的居民,让不同年龄阶段、经济层次的居民都能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可进行团体活动,也可开展单项活动,把高校作为开展体育赛事和相关活动的基地,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以体育为桥梁,加强与社区群众的紧密联系,不仅可为高校创建更贴近群众的体育项目,制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经验,同时也可为高校的体育发展筹措社会资金,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
4.2 依托高校人力资源,组建专业体育服务和指导团队
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短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应该从高校和社区挖掘构建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的人力资源.高校体育教师从事多年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具备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很强的运动竞赛组织能力,理应加强引导使其成为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各项体育活动、特色赛事和专业指导的实现.同时,要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的教育功能,向社区体育爱好者传授体育锻炼的知识,培训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使他们具备体育社区指导员的能力,把高校作为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批不容忽视的力量是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体育特长生、运动队学生等,他们能够成为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生力军、志愿者,深入社区进行体育指导实践对于他们来说是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绝佳机会.如果能够加以正确引导,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必定能够打造出一支责任心强、能干实事的专业体育服务和指导团队.
4.3 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构建高校-社区体育文化圈
网络科技已经无处不在,传统媒体实时更新能力差,成本高,如:报纸、宣传栏、显示屏、横幅对于中老年人群的宣传效果比较有效,但青少年的关注度不高.互联网技术配合移动终端等设备能实现信息快速流通和实时更新.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部门还没有构建社区服务平台,很多场馆信息都要通过需求主体电话或前来联系才能获得.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应重视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利用高校提供技术支持,研发相关的APP软件,设立场馆信息区、专业指导区、锻炼科普区、高校-社区互动区、论坛交流区等板块.能够在线查询场馆的信息,了解场馆的空闲时间、项目种类、专业指导时间段、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在网站上发布常见的运动知识,引导社区群众科学锻炼;将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的各项活动分享到各新媒体中,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高校-社区参与者在论坛中的相互交流,准确定位社区群众的体育需求,提升体育服务质量.
4.4 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高校-社区体育服务协调机构
根据国家政策和政府文件的导向,加强有关体育资源配置、管理、部门协调等问题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积极促成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相关部门的紧密对接,成立高校-社区体育服务协调机构,协调高校、街道办、居委会、社区、教育局、体育局、公安部门、保险部门等多方力量,保障居民在校园进行体育活动的安全,促进高校和社区的社团、俱乐部、协会的交流,选取有威信、有学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组成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协调会,对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运行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及时反馈意见,明确服务多于管理、指导大于指令、宣传胜于说教的服务原则,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4.5 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促进高校-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方多样化
目前我们高校的体育资源大多属于由体育部门、后勤部门自主管理,共同参与社区体育工作,负责场馆的免费开放、有偿租赁、合作经营,这种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形式过于单一,市场性和灵活性不强,不能充分吸收社会资源.在体育经济和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社会组织和团体都期待能够投身经营体育产业之中,他们作为新的社会体育服务供给方迫切想要参与社区体育工作.除了高校自主经营外,委托管理形式也是值得尝试的,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的前提下,委托具备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第三方公司,以合同的形式,规范双方的权利和职责,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实现高校、社区、企业的共赢局面.再者,高校也可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承担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举办各类赛事,推动联合体内群众体育的开展,这不仅增强了高校的知名度和声望,培养联合体内部成员的归属感.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不能单纯依靠高校或者政府的行政拨款,还应积极寻求社会赞助,形成政府扶持、自我经营为一体的资金结构.
5 结论与建议
中国全民健身事业已经开展了20多年,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但仍与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存在差距.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区域性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的思路日趋成熟,它对于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居民健身事业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解决目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想使高校-社区体育联合体真正的发挥作用,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中,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体育,必须坚持以下策略:(1)以高校的体育资源为基础,构建联合体育活动圈.(2)依托高校人力资源,组建专业的体育服务和指导团队.(3)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构建高校-社区体育文化圈.(4)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高校-社区体育服务协调机构.(5)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促进高校-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方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