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沌递进预测模型与趋势检验的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
2018-07-10马琳
马 琳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分院, 陕西 咸阳 712100)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基坑的应用越来越多。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受基坑深度、规模及近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基坑不可避免会产生变形,且当变形量过大时,会影响基坑自身及其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通过预测基坑变形能有效掌握基坑的变形规律,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故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3]。基坑的变形影响因素较多,传统数学方法难以描述其变化关系,需对其预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BP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非线性预测能力,较适用于基坑的变形预测,且相关学者已将其应用到基坑的变形预测中。贺永俊等[4]将主成分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进行结合,构建了基坑支护方案的优选模型,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胡启晨等[5]和赵健赟等[6]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基坑的变形预测模型,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较好,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上述研究很好地验证了BP神经网络在基坑变形预测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但传统BP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最优解,而遗传算法能有效实现全局寻优,可利用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GA-BP神经网络模型。李彦杰等[7]利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阈值和权值进行优化,构建了GA-BP神经网络模型,经实例验证,该模型具有误差小及预测精度高等优点。通过上述优化,虽然提高了预测模型的全局优化能力,但缺少对预测残差的分析,有必要对预测模型的残差序列进一步优化预测。考虑到残差序列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8],再利用混沌理论对残差序列进行分析预测,以提高预测精度。同时,考虑到单一方法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及准确性存在一定的不足,再将SR检验法引入到基坑变形趋势的判断中,以验证变形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1 基本原理
为提高变形预测精度,本文提出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采用遗传算法及混沌理论对预测结果进行递进优化预测,构建了混沌递进预测模型,以期为基坑变形预测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预测模型及趋势模型的基本原理分述如下。
1.1 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反向递推修正权值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泛化能力及映射能力,一般具有输入层、隐层及输出层3层网络结构[9],其学习过程包含了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2个过程。
1)正向传播过程。该过程是样本由输入层传入,并经隐层传至输出层,若输出结果能满足期望误差,则终止训练,输出结果;若输出结果不能满足期望误差,则进入反向传播阶段。
2)反向传播过程。该过程是将输出结果经隐层向输入层进行逐层反传,并根据预测误差逐步修正各神经元的权值,且当误差分摊完成以后,再进入正向传播过程。
通过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的反复循环,逐步修正输出结果的误差值,直到满足期望目标。
在BP神经网络的应用过程中,需对其参数进行合理设置,主要参数设计如下。
1)各层节点数。本文采用的神经网络结构为递推型结构,即以预测节点前的若干节点为输入层,该预测节点为输出层。结合实例,将输入层节点数确定为6,输出层节点数确定为1,根据文献[10]提出的隐层节点
(1)
式中:M为输入层节点数;N为输出层节点数;A为修正常数(取值为0~10,取值越大,预测精度越高,但会增加运算次数)。
为保证预测精度,A值取10,并结合输入和输出层的节点数,确定隐层节点数为13。
2)函数设定。BP神经网络具有多种函数形式,结合工程实际,将输入层与隐层间的传递函数设置为purelin函数,隐层与输出层间的传递函数设置为tansig正切S型函数,训练函数设定为train函数,仿真函数设定为sim函数。
3)学习率。学习率对预测精度及收敛速度具有较大影响,其取值为0.01~0.8,本文采用较小的学习率来保证预测精度,故将学习率设置为0.01。
4)其他参数的设定。为防止运算过程陷入死循环,故将最大迭代次数设置为1 500次。
1.2 遗传算法的优化
为克服BP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最优值的缺点,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以期提高预测精度,并将优化过程[11]分述如下。
1)将BP神经网络的权值向量Wi看做染色体,其个数P作为种群规模数,并将染色体的对应权值和阈值代入神经网络中,得到遗传算法优化过程中的训练误差ΔEi,再通过引入大数M,确定染色体的适应值
F(i)=M/ΔEi。
(2)
2)根据各染色体的适应值,确定选择概率
(3)
3)通过交叉操作,产生新的个体,即
(4)
式中:b为0~1的随机数;P1和P2为随机选择的基因。
4)将2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变异操作,以改变染色体的原始信息,对最优信息进行搜寻。
5)重复上述第2—4步,直到训练结果满足期望误差,对应的权值和阈值即为遗传算法优化得到的最优权值和阈值。
通过将最优权值和阈值代入神经网络中,即可实现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优化预测,且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值即为残差序列。
1.3 混沌理论的残差优化
残差序列的规律性较弱,具有较强的混沌特征,故采用混沌理论对残差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以实现残差序列的优化预测,对混沌理论的残差优化过程[8]分述如下。
1)相空间重构。若将残差序列表示为{ε1,ε2,…,εn},根据嵌入维m和延迟时间τ,可将残差序列的m维相空间表述为
ψi=[εi,εi+τ,…,εi+(m-1)τ]T。
(5)
式中ψi为相空间中的第i个相点。
2)求解嵌入维数。在嵌入维数m的求解过程中,先假定初始值m0,并计算其对应的关联维数
(6)
式中:N=n-(m-1)τ,表示残差序列相空间的相点个数;H(*)为Heaviside函数;λ为给定常数。
当λ在一定范围内时,可以通过关联维数和λ之间的对数线性关系确定维数
(7)
一定范围内,d(m)值随m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大,当d(m)值不随m值的增大而变化时,对应的m值即为嵌入维数。
3)求解延迟时间τ。根据去偏复自相关法,可确定延迟时间的相关函数
(8)
式中ε′为残差序列长度。
根据C(τ)-τ曲线,C(τ)值随τ值的减小而减小,当C(τ)值减小到1-1/e时对应的τ值即为延迟时间。
4)残差序列的预测。本文采用混沌理论局域法中的Lyapunov指数法进行预测,该方法的预测过程如下。
以ψi为预测中心,并假设其最近相邻点为ψl,则两相点间的距离
(9)
当d值取最小时,预测模型的表达式为
(10)
式中λmax为Lyapunov指数的最大值。
根据上式,通过ψl即可推导出εi+1,实现残差序列的优化预测。
1.4 SR检验
SR检验是一种非参数检验,能有效判断评价序列的变形趋势[12]。在SR检验过程中,其统计量D和检验统计量ZSR的计算公式如下。
(11)
(12)
式(11)和式(12)中:Ri为评价序列中第i个监测值对应的秩;k为评价序列长度。
在变形序列的趋势判断中,若ZSR>0时,评价序列将呈增长趋势,说明基坑变形将趋于增加;反之,评价序列将呈减小趋势,说明基坑变形将趋于减小。同时,当ZSR的绝对值大于t(n-2,1-a/2)时,说明该评价序列的变形趋势性大于水平a时的显著性,且水平a不同,对应的显著性也具有差异,故对不同水平a的显著性进行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水平a的显著性划分
2 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某基坑[13]为建筑基坑,上部建筑物为办公综合楼,共计有24层。基坑形状为多边形,长度为47~87 m,呈东西向;宽度约60 m,呈南北向。基坑开挖深度为7.95~8.95 m,属深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工法桩。其中,水泥土搅拌桩的桩径为850 mm,内插H型钢,尺寸为H600 mm×300 mm×12 mm×20 mm,中心距为1.2 m,有效长度为16.3 m。
基坑周边地势平坦,属滨海平原地貌,标高区间为3.91~4.95 m,区间内土层主要为杂填土、粉质黏土及粉砂等。土层基本特征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土层特征参数统计
工程涉及范围内的地下水为潜水,水位埋深为0.9~1.2 m。
为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形规律,评价其安全性,对基坑变形进行了监测。其中,D5监测点为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点,其沉降数据较为完整,将其作为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D5监测点沉降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D5监测点的沉降曲线
2.2 变形预测
基坑变形具有持续性,监测样本也会随监测时间的持续而增加。为验证本文预测模型在不同样本量条件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将本文监测周期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其中,前期样本为1~20周期,中期样本为1~40周期,后期样本为1~57周期,且在预测过程中,均以各阶段的后6个周期为验证周期。
为验证本文模型在递进预测过程中遗传算法及混沌理论的优化效果,以前期为例,对优化过程的预测效果进行详述,得遗传算法优化前后的结果如表3所示。对比优化前后相应节点的相对误差,得出遗传算法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验证了遗传算法的优化效果。在前期GA-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中,最大相对误差为3.37%,最小相对误差为2.99%,得出相对误差的变化区间相对较小,说明该预测模型的稳定性较好。
表3 前期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统计
根据递进预测思路,再利用混沌理论对残差序列进行优化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对比表3和表4可知: 1)混沌理论的残差序列优化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 2)经残差优化,预测结果的最大和最小相对误差分别为2.27%和1.13%,平均相对误差为1.89%,预测效果较好。
表4 前期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统计
通过上述前期预测效果的分析,得出遗传算法和混沌理论的递进优化预测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再利用本文递进预测模型对中期和后期变形进行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 1)本文预测模型在中期和后期预测结果中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74%和2.31%,平均相对误差为1.38%和1.76%,预测效果均较好,验证了本文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也说明该模型的适用性较好,且随样本数的增加,仍能保持较好的预测效果; 2)对58~61周期进行外推预测,得出基坑的沉降变形将会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偏小。
表5 中期和后期预测结果统计
2.3 变形趋势检验
为验证本文递进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利用SR检验对基坑的变形趋势进行判断,且结合文献[14]的研究成果(分阶段的趋势分析包含等时段分析和递增时段分析),本文采用等时段和递增时段2种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
表6 等时段趋势分析
表7 递增时段趋势分析
对比表6和表7可知: 对应阶段的趋势性及显著性判断均一致,但中期和后期的ZSR值具有差异,说明分析方式不同时,中期和后期的趋势性及显著性存在相对差异,且以递增时段分析的趋势性及显著性相对更差。
鉴于分析方式不同时,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提出以2种方式的均值作为基坑分阶段趋势分析的结果,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 1)3个阶段的基坑变形均呈上升趋势,但对比3个阶段的显著性,得出前期的趋势性最强,中期次之,后期最弱; 2)基坑的后期变形呈上升趋势,但显著性为弱,说明基坑的沉降变形会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与预测模型的外推预测结果一致,验证了本文递进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表8基坑变形趋势判断结果
Table 8Gudgment results of deformation tendency of foundation pit
阶段ZSR值趋势性判断显著性判断前期3.032 上升趋势强中期2.188 上升趋势中后期1.970 上升趋势弱
2.4 可靠性验证
为验证本文预测模型及趋势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再引入可靠性检验实例进行验证。某基坑[15]为住宅基坑,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监测,基坑边缘水平位移监测点共布设19个监测点。S8监测点的变形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S8监测点的水平位移曲线
2.4.1变形预测
基于本文递进预测模型,对验证实例的水平位移进行预测,结果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 1)对比各递进阶段相应节点处的相对误差,得出通过逐步递进优化,相对误差值逐步变小,说明通过递进预测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验证了遗传算法和混沌理论的优化能力; 2)最终预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82%,平均相对误差为2.08%,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预测模型的可靠性; 3)根据外推预测,基坑的水平位移仍将持续增加,且增长幅度平均为0.37 mm/d,增长速率相对较大。
表9 验证实例的变形预测结果
2.4.2变形趋势分析
利用SR检验对验证实例的变形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可以看出:ZSR值为2.187,得出验证实例的水平变形呈上升趋势,且显著性强,说明验证实例的水平位移仍将持续增加,且增加幅度相对较大,与预测结果一致。
表10 验证实例的变形趋势结果
由上述分析可知: 递进预测模型及SR检验在验证实例中仍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对基坑水平位移进行有效预测及趋势判断,验证了预测模型及趋势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结论与讨论
1)本文以遗传算法、混沌理论、BP神经网络及SR检验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基坑的变形预测及趋势判断模型,为基坑的变形规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遗传算法可以很好地实现全局寻优,能有效确定BP神经网络的最优权值和阈值,对提高预测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3)基坑变形预测的残差序列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通过考虑混沌效应的残差序列优化能有效减小预测误差,验证了混沌优化模型的合理性。
4)SR检验能有效判断基坑的变形趋势,且能对变形的显著性进行合理判断,验证了该方法在基坑变形规律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5)限于篇幅,本文仅验证了递进预测思路在基坑变形预测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至于在其他岩土领域的变形预测效果,仍需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