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园林赏石初探

2018-07-10byChenLu

宝藏 2018年6期
关键词:石峰赏石园林

文/陈 鹭 by Chen Lu

中国园林历史久远。园林中的赏石活动,是中国人山岳崇拜与审美的重要表现。山岳名胜占据中国所有名胜的半壁江山,山岳名胜的欣赏对象以山石为主,许多奇异美丽的石头成为名山的点睛之笔。这种赏石活动的发展过程中,起先人们感到的是对山石的敬畏。因为山中能生成云雾,云雾从山中飘出能带来雨水,人们对这种现象不能科学地理解,于是产生出对山石的敬畏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逐渐生发出美感。最初的赏石是经过人工加工的玉石,后来人们发现天然石亦有其美感,于是对天然石的审美产生和发展起来。最终,逐渐形成了园林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

这里有必要对园林赏石做一界定。(1)赏石,既指欣赏石头的活动,有时又指供观赏的石头。(2)赏石活动,古已有之,今天更是发展为展览、论坛、鉴评等一系列的活动,而且有了国家标准《观赏石鉴评》作为指导。(3)园林石,至少包括两大类:风景石和园林石。(4)风景石,在风景资源评价分类中,被归入“地景”一大类,地景下的小类包括:大尺度山地、山景、奇峰、峡谷、洞府、石林石景、沙景沙漠、火山熔岩、蚀余景观、洲岛屿礁、海岸景观、海底地形、地质珍迹、其他地景。上述地景,除了沙景沙漠之外,几乎都涉及风景石。风景石的评鉴,除了按照《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中关于形、质、色、纹、韵的评价方法进行鉴评,还可以依照国家规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范》中的有关章节进行鉴评。

中国园林赏石受中国文人写意绘画的影响,在石的鉴赏方面有如下特点:一是小中见大的表现方式;二是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三是形神兼备的审美方式;四是与园林结合的布置方式。

一、小中见大的表现方式

中国哲学和艺术理论中,有一种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小中见大,咫尺千里。恒河沙数,一尘观之;浩瀚大海,一沤见之。一拳石,可以知高山;一叶落,可以知劲秋。一朵微花低吟,唱出世界的奥秘;一枝竹叶婆娑,透出大千的消息。这就要求在园林赏石中重视小的趣味,发现小的智慧。芥子纳须弥,壶中藏天地。

中国园林讲究小中见大。具体到赏石,就是用小尺度空间表现名山大川。无论是单独的一座石峰,还是群峰林立的假山,都讲究“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就是一块石头能看出千寻华山的森严险峻,一勺清水能显现万里江河的奔腾气象。苏州留园的五峰仙馆前的假山,高不过数米,却抽象地表现了庐山著名的山峰“五老峰”(图1)。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其庭院中的“江山万里”图卷,就是用不很高耸的一组石峰,表现万里江山的气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图2)。

日本的枯山水庭园,就是在学习了中国园林成就的基础上,与日本的禅宗结合而产生出的一种造园形式。枯山水,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精巧、细致、注重造景形式的象征和心理的感受。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砂象征大海,用线条表示波纹。整座枯山水宛如一幅留白的山水画长卷。这种枯山水庭园显然是深受中国园林小中见大手法的启迪后产生出来的(图3)。

二、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

中国绘画的传统与西方大相径庭:西方采用成角透视,而中国采用散点透视;西方的绘画通过色块的堆积构成画面,而中国的绘画采用线条构成画面。在中国园林作品中,山石用散点透视布置和欣赏,成为一大特色。江南园石常常“以墙为纸,以竹石为绘”,构成特定的画面。以墙为纸,以竹石为绘就是化成角透视为散点透视的一种重要的园林画面构成方式。在这里,凝固的、静态的石头,与有生命的、动态的植物,构成对比关系,共同产生出画面的美感,又借助建筑的白色墙体背景形成画面。这种散点透视是欣赏石之美的重要方式。中国园林还常常通过景窗,将赏石最美的那一面展现给观者欣赏,对画面进行裁剪,以构成最美的图景。

对于四面皆美或有多个观赏面的石峰,尽管采用环绕观赏的方式欣赏,却依然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苏州留园石林小院的空间布局十分精妙,有太湖石,陈列于方形的院落中,院落的四面皆有墙,墙上又皆开漏窗,四面的庭院都可透过漏窗欣赏这方太湖石峰,就像一幅四面展开的图画长卷(图4)。苏州狮子林的群峰假山,干脆将欣赏线路置于群峰之内,产生了13条欣赏路线,使游人置身峰林之内,赏山石之美,从而为石峰的欣赏生发出多样的散点透视效果,宛如多幅展开的长卷。

三、形神兼备的审美方式

中国绘画讲究形神兼备。一般来说,“形”,指的是外壳(表现形式);“神”,讲的是内核(精神气韵)。“形”是躯体,“神”是灵魂;“形”是载体,“神”是思想。形神兼备,就是形象与气韵的高度统一。形象与气韵的高度统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黄山上著名的景点“猴子观海”。猴子观海是黄山的一处观赏石景观,当地居民习惯称为猴子望太平。猴子观海位于黄山北海景区黄山狮子峰前,一石猴独踞峰顶,仿佛极目远望,又似纵身跳跃观云海。云雾缭绕之中,山脚的太平县城时隐时现,这奇幻之景被猴子尽收眼底。风云变幻、光影交错,曼妙玄幻的太平夜景蔚为壮观,千百年来相依相伴。猴子眼中的太平县也几经变换,唯一不变的是灵猴对太平的守望和当地居民“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图5)。

苏州古园中的赏石,亦十分讲究形神兼备。苏州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它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作法,园东部叠山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山顶石峰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是苏州古园中假山形神兼备的典型代表(图6)。

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成“春、夏、秋、冬”四景,构思独特,在造园历史上成为孤例。四季假山各具特色,春山用笋石,夏山用太湖石,秋山用黄石,冬山用宣石,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充分体现出形象和气韵的高度统一(图7)。

四、与园林结合的布置方式

(一)孤置与对置、群置

园林赏石分为孤置、对置和群置。孤置的石峰,一般对石峰的美感要求较高。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就是大型孤置石峰,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北宋徽宗的“花石纲”(图8)。故宫御花园的东南和西南入口处的红墙前,亦各布置了一座孤置的石峰,作为花园入口空间的转折交代。孤峰在自然山水中也经常遇到,自然山水中的孤峰原型为园林的孤置石峰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黄山的“飞来石”“猴子观海”,承德的“磬锤峰”“蛤蟆石”等,都是奇特孤峰的典型代表(图9)。

对置欣赏的石峰也很多。故宫中一些石峰采用对置于建筑两侧的布置手法,和中正平和的对称建筑空间交相呼应,取得了极好的欣赏效果。故宫中的石峰采用对称式的对置时,石峰的大小大致相当,石种一致,基座相同。

对置还有另外一种情形——蹲配。蹲配为园林置石的一种形式,通常在假山踏垛的两侧,为了遮蔽踏垛两侧层层叠砌而不易处理的侧面,同时还兼备垂带和门口对置装饰作用。蹲配由蹲与配组成,体量大而高者称为“蹲”,体量小而低者称为“配”。蹲配是不对称的园林赏石对置形式。

群置在园林中采用的也较为广泛。群置一般适用于单体不甚美观的赏石的布置,通过成组的赏石布置,形成石峰间动态的呼应,构成让人不是着眼于单体美而是着眼于群体美的鉴赏,从而获得良好的审美效果。园林中的群置,既有石峰的群置,也有假山的群置。群置既有仿照自然山体堆叠成若干山峰的,也有散置石峰形成完美构图的。北海的静心斋枕峦亭、沁泉廊一组院落空间,假山峰石就是采用群置的手法布置,北侧高起形成山峰,全园的石峰互相呼应,形成美感。苏州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其北侧的黄石假山,即采用黄石群置的手法,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散置群置石峰。前述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中的春山,采用笋石散置的手法,形成独特的峰林效果,并点明了“春”的主题。日本园林中的山体,往往采用峰石散置的手法,对构图和峰石之间的呼应极其讲究,分主客山等,形成了富有禅意的画面。中国园林,反过来又学习了这些日本造园对中国园林的发展成果。群峰在自然界中也有许多典型代表,如昆明的石林,就是自然界群峰的典型代表。在石林群峰之巅,设置一亭子,可以俯瞰群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图10)。

(二)对景、框景与借景

在园林中,采用石峰作为对景,比比皆是。巨型天然石峰,有壮美之感,常常成为对景的对象。广东丹霞山,整个丹霞群峰以元阳石作为对景,气势宏伟,丹峰尽染。黄山北海宾馆,以“石猴观海”作为对景。此外,“飞来石”亦形成景区的对景。在小园林中,采用石峰作为对景的也很多。如颐和园东宫门入口处,有一“寿星石”作为入口的对景和障景,位置十分突出。留园“华步小筑”、拙政园“海棠春坞”亦以一组峰石与植物组成的画面作为对景(图11)。

以园石作为框景构图中心的例子也很多。苏州古园,园即是宅,宅即是园。园中建筑多小天井,因为天井是居住建筑通风采光的需要,又是组织屋面排水的需要。建筑的窗户既有开在庭院中的,又有开在小天井中的。这小小的天井十分狭窄,宽的不过1~2米,窄的只有几十厘米。就在这方寸天地之中,往往种几丛竹子或芭蕉,竖三两片峰石。植物和峰石要恰恰对着天井中的窗户,并由窗框框成一幅动人的画面(图12)。

借景的典型例子是承德避暑山庄远借磬锤峰。

(三)引导与暗示

观赏石在园林空间中有特定的引导与暗示的作用。首先是涉门成趣,就是在园中入口处布置峰石,形成障景,以达到园林空间“欲扬先抑”的目的。苏州拙政园腰门与远香堂之间,即构筑有一组峰石,将主体建筑远香堂遮住,形成欲扬先抑的趣味空间,引导和暗示游人移步前行,最终到达主体建筑前,突然豁然开朗。北京恭王府花园、颐和园东宫门亦采用此种引导空间的方式。其次是因石成路。景是名胜或园林中人们不断前行的动力,观赏石和动人的山石往往成为这途中不断出现,一一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景。许多著名的山岳名胜都以石头为景,引导游人前行。著名的黄山有猴子观海、梦笔生花、蓬莱三岛、飞来石、仙人脱靴……无数这样的石景引导着游人不断向前。中小园之中,亦常以园石作为视线的焦点,引导游线。

(四)主从与重点

园林赏石十分注重峰石的主从与重点。一是注重画面内峰石的主从与重点。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置石小品,主峰和配石的主次关系十分清晰,以低矮的宾辅石峰衬托高大的主峰,再加上适当的植物配置,形成完美的画面。二是院落空间内注重峰石的主次关系。苏州留园冠云峰所在的院落,其他峰石都比较矮小,只有冠云峰独峰插云,相互间形成对比关系(图13)。三是注重全园的峰石的主次关系。在中国园林中,主山和次山的分别十分清晰。苏州网师园中,黄石假山为主山,其他山体为次山。在景区中,主峰与次峰的关系亦十分清晰。

园林中各种要素与峰石的主从关系亦十分重要。北京北海静心斋水院中心,立一孤峰,成为整个院落的视觉焦点。多数情况下,赏石则作为园林建筑的配景。而赏石与植物的关系则处理得更为灵活,需要赏石作为主景,即以赏石作为主景;需要植物作为主景,即以赏石作为配景。

(五)尺度与比例

峰石的尺度与比例是园林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与建筑的尺度和比例共同决定整个空间关系是否得当。

首先是尺度。石峰的大小对园林空间至关重要。中国园林讲究“小中见大”,就是在园中以小尺度的假山峰石表现大尺度的山峰。园中的山峰多讲究小中见大,就是山峰的体量不宜过大,否则会显得园中空间拥塞。小尺度的峰石,利于让游人感到园中空间的开阔舒展。

其次是比例。中国画论中说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就说明了山、植物、马和人的比例关系。在园中,这种比例关系虽然与绘画并不完全相同,却依然存在。如园中山与建筑的比例关系,就是需要重点处理的。北京颐和园谐趣园中,主体建筑涵远堂北侧的山体处理,即是成功的一例。涵远堂建筑高大雄伟,其后的山体,如果体量不足,则不足以表现咫尺山林。可是,北侧的山却实在是不够高大,为此,设计者将山体与建筑的距离缩小,采用压缩视距的方法,产生近大远小的感受,同时通过压缩视距,增大了欣赏山体的视角,使游人感受到山体的雄伟。

(六)赏石与其他园林要素

园石与园林建筑的关系十分密切,常用来丰富建筑和改变建筑单调乏味的形态,为建筑平添生趣。建筑的墙面多成直角转折。这些拐角的外角和内角的线条都比较单调、平滞,常以山石来美化这些墙角。对于外墙角,山石成环抱之势,紧包基角墙面,称为抱角。对于墙内角,以山石填镶其中,称为镶隅。在苏州古园中,抱角和镶隅很常见。

苏州古园中还常用园石作为建筑的构件。拙政园的浮廊,其下临水,用园石替代柱子,使廊子浮于水面之上(图14)。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其下亦采用假山石作为基础(图15)。此外,假山石还可做建筑的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园石与建筑结合,大大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改善了建筑的单调呆板,使园林建筑活泼起来。又如前文所述,建筑的门窗常取山石作为框景。在园林建筑中,建筑与山石的结合十分密切,如七星岩豁然亭,位于山洞的出口处,取从狭长的山洞出来时“豁然开朗”之意,用建筑点名山洞的主题。

园石与植物的配合也很密切。在中国园林中,几乎有石必有植物。竹石、蕉石相搭配是最常见的情形。郑板桥的画作中几乎只有竹石和兰共同构成的画面,却极富美感。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就说明了竹子在园居生活之中的重要性。可是,光有竹子是不够的,必须搭配几方赏石。赏石还可与海棠、紫藤、山茶、凌霄、南天竹等许多植物相搭配,共同构成完整的画面。在自然景物中,石与植物的关系亦十分密切。黄山上,奇松怪石成为绝配(图16)。在植物与石的关系中,很重要的是植物与石的比例关系。只有处理好了这一比例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也才能获得美的画面。

园石与水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山环水抱,就说明了山水相依的关系。而在中国园林中的山,有很大一部分是石山。山水相依即是石和水的关系密切。文震亨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就说明了石和水都是传统庭园必不可少的要素。园林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无论是静态水还是动态水,都与石密不可分。静态水的矶岸,往往采用山石构筑。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小院中的一泓泉水,临泉水的石矶,在靠近水面的地方,逐级跌落,最后十分贴近水面,蹲下去捧一泓泉水,心境释然。动态水更是与石密切相关。颐和园谐趣园玉琴峡的跌水,撞击石岸,产生出琤琮的声音,音韵之美,宛若“玉琴”的天籁之音,故得名“玉琴峡”。另外,北海静心斋可谓石水结合的典范(图17、18)。

五、结束语

园林与赏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相得益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园林和赏石都面临着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发展的任务。在这一进程之中,园林和赏石一定会结合得愈加紧密,共同为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石峰赏石园林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分析
红杜鹃(电影文学剧本)
赏石谈艺录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赏石:太湖石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