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素养:引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转型与拓展*

2018-07-10甘群文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7期
关键词:元认知学习者素养

甘群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广西南宁 530200)

1 引言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于2015年2月在网上正式发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之所以称为“框架”,因为其仅仅是基于一个相互关联的核心概念的集合体,具有扩展性、模糊性,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实施,可补充修改完善框架要素;其对2000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提出了更具前沿的思考和实践视角,并带来了崭新的变革,从而成为各国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框架》的制定基于两个核心理念:元素养(Metaliteracy)和阈值概念(Threshold concepts)[1],认为元素养是催生其他素养的根基,是其他素养的素养,是社交媒体情境下对信息素养的拓展与重构;阈值概念是指那些在某一科学领域,能促进理解、思考、实践认知及促使学习活动发生转变的起门户作用的核心理念。如果说奠定《框架》的物质基础是元素养,那么阈值概念的视野就构成了《框架》的上层建筑。本文依据《框架》精神要旨,重点阐述元素养含义、内涵特征、目标框架,明确元素养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认为元素养教育是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质的飞跃,是对信息素养理念的延伸。此外,讨论元素养教育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转型与拓展中的一些实践思路。

2 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目标框架

2.1 元素养的含义

元素养是2011年初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特鲁迪·雅各布森首先提出的,其认为元素养将成为美国下一代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的标准。元素养从如何查找、获取、确定、了解、使用和生产信息等传统信息技能范畴拓展到在网络数字化环境下参与协作、生产、评价和共享等信息能力,要求学习者需要掌握新兴信息技术,还需要信息的生产者、合作者和发布者协作参与研究与创作,更需要自觉运用批判性思考和自我反思,及时修正、调整认知过程[2]。《框架》认为,元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基石,是学生作为信息消费者和创作者成功参加协同性领域所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从行为、情感、认知及元认知上参与到信息生态系统中[1]。而杨鹤林认为,在新的Web交互协同网络环境下,元素养将相关素养理念和新技术加工整合吸纳,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及在线社区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分享、利用,提升人们在数字化时代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3]。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关于信息素养定义:指个人能判断何时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侧重过程型和任务驱动型技能培养,强调独立性、静态性及与其他素养的区别[4]。而《框架》对信息素养拓展定义:批判性反思信息的发现,认识到信息如何产生、如何评估,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能有效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组综合能力;强调动态性、灵活性、学习社区、能力提升与其他新兴素养(如媒介、数字、视觉等素养)的联系与融合等[1]。因此,我们说信息素养是其他素养概念的基石,元素养则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基础。图1是Mackey &Jacobson提出的元素养概念模型[5]。

2.2 元素养的内涵特征

图1 元素养概念模型

元素养重点关注学习者参与信息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行为、情感、认知、元认知4个方面合理引导学习者有效地参与到信息活动的生态系统中。特别强调元认知,亦称批判式反思(Critical Self-Reflection),指对信息活动中自我思考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焦点在于人们如何学习和处理信息、个人对如何学习的理性认识[6]。元素养强调在网络社交平台中积极参与学习,在协作交互当中进行信息的传播、分享、理解、创作、使用,采用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终身学习能力。

2.2.1 注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自我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过程的反思。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H.Flavell)的提法,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3个方面。元认知知识指获得与认知对象有关的活动、任务、目标、经验相关的知识,且知识可用来控制认知过程。元认知体验指认知活动中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指在认知过程中,对预定计划及选择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及调节,以达到预期的目标[6]。元素养强调以元认知为理论基础,加强元认知能力培养;一是元认知对于知识的理解、获取、反思、应用和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而信息素养教育重点培养学习者在信息生态链中如何对信息查找、获取、理解、评估、整合、加工、利用的能力,在开放、自主、协作、交互情境下养成批判性反思、协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从信息素养培养角度来讲,元认知对独立思考、批判评估、敢于体验、勇于创新的学习者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元认知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能够有效地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自我否定、求同存异,易于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培养学习者掌握必要的技术及信息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利用所掌握的各种技能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反省、批判分析,最终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从元素养概念模型图第二层可以看出,元认知始终贯穿着元素养的学习过程,以“查找、获取、理解、评价”为基本层,而这正是《框架》所确定的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

2.2.2 整合多种素养理论

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数字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许多学科领域(如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学、媒体传播学)提出媒介素养、视觉素养、数字素养、信息通晓、网络素养、计算机素养等多种素养,探索不同信息环境下学习者应具备多种素养能力。媒介素养指针对媒介信息(如印刷、视频、网络)的获取、分析、评估以及参与制作、运用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视觉素养是指人们通过观察能有效地发现、诠释、评价、使用并创建图像与视觉媒体,让人们在使用和制作视觉材料时具有理解和分析语境、文化、伦理、审美、智力与技术等要素的能力[7]。网络素养指人们对网络进行了解、分析、评估及利用网络获取、生产信息的能力。计算机素养是指具备一定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者能够在某学科领域内使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计算机领域的信息通晓是指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图书馆技能、批判性思维解决信息问题,它声称自身“与信息素养有明显区别,是一套与技术紧密相关的能力、意识和技能”[3]。数字素养是指在数字环境下利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发现并获取、评价、整合、交流信息的综合科学技能与文化素养。虽然这些新兴素养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呈现方式不同,与信息素养有所区别;但是这些新兴素养概念的基石仍是信息素养。元素养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基础——都关注信息,强调信息查找、获取、理解、评价、利用能力,以批判性思维与协作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2.2.3 强调资源开放和协作交互

开放和交互是当下信息活动的主要特征。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同步、异步方式对各种类型信息(如文本、图像、音视频、音频等)进行即时交流(微信、QQ)或非即时交流(邮件、博客),信息的交流模式由单向静态转向多向即时传播转换,用户主体也由被动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主动信息生产者、由被动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信息批判者,为信息传播搭建一条重要途径。用户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移动设备,利用网络社交软件获取各类开放教育资源,发表对信息理解与相互反馈,进而对信息评估与利用,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当中,创造新的知识,体现了信息内容的开放性和用户主体的交互性。而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为学习者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在线学习模式共享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和交流协作,理解和反思所吸收的知识。正是信息技术环境的变迁对信息素养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学习者通过网络利用开放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培养协作交互和评估、反思、分享信息的能力。从元素养概念模型图可以看出,“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网络、开放教育资源”作为技术服务层,而“查找、获取、理解、评价”作为基本层,与元素养整合相关素养理念和一系列新兴技术,实现对信息获取、理解、分享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2.2.4 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协同生产、分享信息

随着交互技术环境的不断演化,各种社交媒体软件的广泛应用,学习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可信度所带来的挑战,缺乏对信息的深层次认识。因而要求学习者在协同参与情境中要以开放态度来看待不同的思想流派、不同的观点,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具有正确的理解、理智的判断、大胆的质疑、独到的反省、合理地分享信息的能力,即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Coon和Mitterer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8],只有在信息生态圈中学会发现、获取、管理、评价信息,敢于质疑分析、批判思考,才能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创造新信息。随着Web 2.0社交媒体环境不断演化,信息的传播呈现多样性、多向性、交互性,既可以是即时传播,也可以是非即时传播,既可以是一对一交流,又可以是一对多交流。在交互过程中分享信息,并利用个人智慧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协作生产新知识。在元素养概念模型图中,“协作交互”贯穿整个元素养教育过程,而“参与、使用、整合、生产、合作、分享”作为应用层,是在社交媒体活动中与外界联系最密切、最频繁的行为,学习者只有融入协同生产、交互分享的信息活动,通过批判思维、独立思考,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及决策,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创新的目的。

2.3 元素养的学习目标框架

特鲁迪·雅各布森等人提出元素养学习包含4个领域:情感领域(Affective),即学习者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行为领域 (Behavioral),即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应掌握的技术、技能;认知领域(Cognitive),即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应知道理解、整合、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元认知领域(Metacognitive),即学习者对自我认知的反思过程,比如为何学、如何学、知道或不知道什么、观点是否相悖、如何继续学等问题的自我思考分析[9]。在此基础上,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米歇尔·福特等人提出元素养学习的4个目标框架,每个目标框架又包含若干指标项[10]。

2.3.1 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内容

当前学习者处于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信息的检索、获取、分享快捷便利,但信息类型的多样化和获取途径的复杂化,使学习者对信息的甄别、判断、利用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信息内容成为学习目标框架最基本的要素,包括信息的查找、获取、选择、使用等。从评价要求看,学习者应能辨别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有效性,能从信息来源渠道及在特定情境下确定信息的价值和所代表的意义、理念,能自觉反思个体的信息评价方式及情感态度。从评价内容看,学习者应能甄别信息的来源(如信息发布者、传播途径、来源渠道等),能确定正式或非正式信息,把信息内容置于具体情境下加以分析和判断(见表1)。

表1 元素养学习目标框架一

2.3.2 在变化的技术环境中理解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演化,人们的信息活动会对信息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产生巨大挑战,涉及到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网络道德、网络行为、信息安全等问题。在数字化社交媒体时代,加强信息的道德行为、政策法规的教育势在必行,应正确对待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信息共享等相关问题,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态度,共同打造网络文化的风清气正。主要体现在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隐私权,在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共享、引用中遵守信息的政策法律和学术道德规范(见表2)。

表2 元素养学习目标框架二

2.3.3 在各种参与性环境下共享信息与开展协作

信息的共享与协作是信息生态链中最活跃的两大特征,信息在学习者之间通过传播、交流、评价进行分享、协同参与,实现信息的整合、加工、利用、再造或创新,是一个思维跳跃、超越自我的主要环节。体现在参与环境中共享信息、协同学习、交互探讨的能力,了解特定受众对信息的具体需求并满足他们的需要,认清自己在与他人交流经验时,既是信息的学习者也是教授者、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等多种角色,理性看待自身主导创作的信息及批判性评估他人的贡献,坚持开放的全球化视野,与他人沟通合作,进行深度学习,创造新信息(见表3)。

表3 元素养学习目标框架三

2.3.4 展示出将个人学习、科研策略和终身学习及个人的学术、职业目标联系起来的能力

元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不断提升批判性思考和交互协作的能力,最终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个人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职业目标紧密联系并促进共同提高。主要是培养学习者认知和元认知的能力,要求学习者根据个人需求确定学习内容、预期目标,运用合适的检索工具获取更多信息,具备自我批判、反思、感悟的学习能力;同时具备全球化视野,与他人交流协作,发表见解,分享讨论,包容异己,通过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发现新知识;有一套适应性强、持久灵活的学习方法,不拘一格,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努力践行(见表4)。

表4 元素养学习目标框架四

3 元素养教育在信息素养理念下的实践探讨

美国图书馆界和教育界对元素养教育实践进行不断探索,其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是雅各布森与麦基依托纽约州立大学开展元素养徽章系统、元素养慕课(MOOC)、数字故事讲述方法这三大元素养实践活动[11]。美国其他高校图书馆也以各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而我国对元素养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索阶段。杨鹤林2014年撰写的论文首次向国内同行阐述了元素养的概念、模型、培养目标[3],杨海亚阐述了美国元素养的理念[12],随后国内不少学者陆续对其理论、内涵、目标、实践活动、教育模式等进行深入探讨。国内鲜见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元素养教育研究成果,鲜见我国开展元素养教育的有效指导性文件,真正引入元素养理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相关教育机构还未曾出现。因此,要重视推广元素养教育理念,升级拓展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适应信息环境变化需求的元素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国外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条思路。

3.1 做好顶层设计,把元素养教育付诸行动

图书情报界可以联合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一个信息素养教育指导委员会,由顶层规划设计元素养学习的教育体系和评估体系,制定一个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和长远教育目标,促使元素养教育成为信息素养新标准。地方图书馆学会及与图情信息相关的科研单位共同探讨元素养教育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撰、课程的设置、项目的设计、效果的评价等相关问题。各个高校图书馆在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当前信息环境和信息素养教育取得的经验,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密切合作,对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等进行严谨科学的设计,并把元素养教育理念付诸于教学活动中,使信息素养教育得到升级拓展。正如Christopher在其书评中所述:“元素养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如何引起信息素养领域专家、学者、从业者的关注与兴趣并付诸实践”[13]。

3.2 培养元认知学习能力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的行为准则,元素养是《框架》的核心理念之一。高校在教学活动中,践行元素养这个核心理念,按照其学习目标框架严格执行,使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得到加强,社会关注度相应提高[14]。随着信息技术和各种工具层出不穷,掌握具体的检索方法、技能和信息工具平台的使用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信息素养能力的需求,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学习工具平台、技能,这是其一。其二,前面提到社交媒体具有开放性、公开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社交平台上信息的发布、分享、交互、评价等,要求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对待来自网络社交平台的各类信息及个体的信息认知过程,通过反思、交流、评估提升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有的研究者认为批判论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核心是批判性认知,在元素养教育中也应引入批判论,“批判论为素养教育的思考带来新的维度”[15]。其三,信息在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是多向、纷杂、无序的,且随着信息生态环境的变化呈现动态的、不确定的因素,学生对信息进行查找、获取、理解、评价及利用时会觉得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认知活动具有自我管控、反省、分析及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灵活多变地学习,学会掌握信息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多元化、多学科的视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活动过程,得出合理的结论,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元素养概念模型图中,元认知是一个虚线圈,贯穿整个元素养教育过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关于认知、技能、观念、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倡导元认知学习,引导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包括批判性思考、反思性学习、学会学习等。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结果和过程的反思来探索学习之道[12],并终身受用。

3.3 组建由元素养馆员和学校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教学队伍

图书馆历来是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元素养教育实践中,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其主导地位[11]。元素养教育人员应透彻理解元素养的概念内涵、学习目标,具有元素养教学理念,不断夯实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基础,成为一名合格的元素养馆员。利用翻转课堂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化教学的学习情境,交流沟通,各抒己见,从中学会归纳总结,学会包容不同观点,学会分析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能力。师生之间建立学习共享渠道,运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师生内部知识网络和学术研讨圈,分享有关学科领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发挥独立分析与反思的能力,在交互协作过程中创造和分享信息[3]。

另外,图书馆应与教务处、二级学院、院系专业教师、学校进行教学协作,成立元素养教学队伍,开展学术对话,共同探讨构建适合本校的元素养教育指南,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培养工作。①高校图书馆作为元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元素养馆员应负担起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估等方面的科学设计,丰富和探索元素养的教学体系。②教务处作为主管教学的部门,应积极与各院系讨论筛选重要专业课,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元素养教育,开展嵌入式教学,拓宽专业知识。③院系专业教师应与元素养馆员深度合作,从课程规划层面对元素养教育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切磋;从操作层面对元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估等进行实践与总结。开展元素养启蒙教育、专业课信息检索、专业课论文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提高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及利用的能力,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教会学生具备批判反思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在强化批判性思考、科学方法的训练、学术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实际参加科研项目或创新创业项目,利用他们储备的知识,培养学生协作分工、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总之,从最初学会“信息检索技能”,到掌握“与本专业相关信息技术、批判性思维”,再到“独立思考、元认知能力”[16],使学生的元素养能力得到逐级提高,培养其创新能力。④学校应加大图书馆经费投入,加强元素养教学资源建设,依靠图书馆先进设备、物理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学习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一是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撰写提供信息查询、选题内容策划、研究方案设计等方面文献检索服务;二是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三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集资源、空间、技术、工具于一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受知识、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向发现知识、反思认知、感悟认知迈进,最终达到创造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17]。唯有多方协作教学,共同完成元素养的培养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3.4 依托新兴教育技术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元素养教学模式承载传统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改变的是对教学方式与方法作适当调整。在元素养教育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学习者在信息环境中扮演9种角色:交流者、翻译者、作者、教师、合作者、生产者、发布者、研究者、参与者[5],如何培养与提升学习者相关能力是我们教学活动的根本点,如何变革我们的教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变革教学方法可以有:①利用当下最热门的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学生课前在线观看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视频、课件、相关知识点链接资料,完成知识的传授,知识的消化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完成,知识的掌握在课后的作业、实验、实训中完成。完全改变原先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分析、去思考、去评价,慢慢学会批判、反思,自觉地将学习者的9种角色融入日常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元素养能力。②嵌入式教学主要是元素养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利用元素养MOOC为学生提供以问题为导向的视频讲座、精品课件、在线讨论、师生交互、学生互评、解惑答疑、随堂测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首先,主要开展认知、行为、情感等基础层面的通识教育,如馆藏资源介绍及如何使用,信息的检索、查询、获取、利用及元素养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等;其次,开展深层次的元素养专业课教育,有目的地嵌入讲授专业相关的知名数据库、网站资源、专业课学习平台的检索和利用,嵌入讲授探索式检索以追踪国际最新学术动态,了解学科发展,加强学术交流,培养学生如何甄别、选择和利用信息的预见性、自觉性、独立性,有前瞻性地审视前沿知识并加以理性分析判断,切实提升学生元素养能力,真正做到“主动融入、参与辅助、学科精深、增值有效”[18]。③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元素养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设计开发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如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微视频创作比赛,以提升元素养为主的阅读推广活动、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它有一定的目标策略、交流策略、协作策略、竞争策略、评价策略、奖励策略等[19],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学习兴趣。通过这些实践性活动,面对虚虚实实的各种信息,学生学会交流讨论、思考分析,凭着积累的经验作出合理判断和明智选择,使自身对信息的理解、批判、引用的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与他人交互协作、共同分享与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5 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

元素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但它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和完善,元素养教育强调的是批判创新和交互协作。《框架》中的元素养教育内容是灵活的、开放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酌情选择,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元素养教育,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图书馆以学科馆员为主开设针对学生的元素养通识教育课,进而再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合作将元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每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收集同行和学生反馈的意见,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水平。评价体系应包含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设备、教学人员、教学手段、考核标准(分等级、数字微章)等方面,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第三方评估测试平台,对学生的信息技能、批判思维能力、认知和元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评价,合格者授予证书或给予适当学分,以证明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使元素养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得到提高。

3.6 图书馆整合馆内外资源,构建虚拟化学习情境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提供资源保障。同样,实现元素养教育目标也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撑,这些资源主要有馆藏资源、教材课件、MOOC资源、其他教学资源、自制资源、行为资源等。馆藏资源主要是纸质图书和数字资源,特别是数据库资源,它保证了高校图书馆元素养教育所需的内部资源,在信息技术新环境下,应当加强资源建设力度和不断优化建设方案,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教材课件是元素养教育的主要依据和教学方法,把以前传统的信息素养教材和课件加以修改完善,补充元认知内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思维、反思过程、交互协作的理念,并进行数字化,生成电子教材。元素养MOOC课程是未来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MOOC网络平台汇集了大量免费的微课程、微视频、精品课程、训练评测等优质的外部资源,在“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国内已有几所知名高校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如武汉大学黄如花的《信息检索》MOOC课程资源[20],对学生如何进行元素养学习提出很好的建议和借鉴。其他教学资源,比如本省、本校重点学科的精品课件、重点学科的学习素材、本馆特色馆藏资源等,都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自制资源主要是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老师自行制作的短小精辟的音视频,提供给学生学习。行为资源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完成的作业或作品所形成的行为性资源,整合优化变成元素养的教学素材,上传到元素养教育平台,保持时刻更新,方便学生使用。除此之外,还有机构知识库、知识空间的资源等,都能够在网上公开获取。整合上述这些资源,打造一个跨时空的集约型的动态网络资源,支撑着学生元素养教育的培养。

4 结语

元素养作为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因当今社会信息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它把信息素养重构为一种元素养,是对各种衍生素养概念的一种高度概括[21],是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元素养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高校图书馆开展元素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应敢于正视困难,积极参与到元素养教育中来,汲取《框架》的理论精髓,开展适合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MOOC、微课程、微视频、翻转课堂、嵌入式教学、游戏化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元素养教育,让学生明白如何查询、获取信息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掌握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最终学会批判、交互、创作、共享、生产信息能力,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的认可度,促使元素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正常轨道上来。

猜你喜欢

元认知学习者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元认知量表构建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元认知: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