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与人才需求的分析与思考

2018-07-10陈少雄

南方农村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科毕业生农业

陈少雄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战略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1]。农业的发展也如此。然而,多年来农业行业人才需求与农科大学毕业生供给之间非常不平衡,不少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存在“学农不爱农”的思想以及“学农没前途”的观念,导致当前农业行业人才十分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行业的提质增效,值得深思。

一、农业行业人才需求与农科大学毕业生供给关系分析

(一)农业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现代农业涵盖范围比较广,既包含种子研发、农作物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和销售的产业网,也包含设备供应、信息和金融服务等服务业在内的产业网。这个产业网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从事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等专业性工作的农业科技人才,离不开懂技术、懂经营和善管理的农业实用人才。为此,国家曾于2011年3月发布了《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该规划着力打造服务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并提出了2020年农业科技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2](见表1)。由表中的数据可见,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每年平均约需要增加0.4万,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更是每年约需要增加100万。

表1 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主要发展目标

然而,从目前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来说,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根据《中国人国和就业统计年鉴(2015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中未上过学的占2.8%,小学占29.4%,初中占49.6%,高中占12.2%,大专生以上只占6%左右(见图1),明显呈现出以小学、初中为主的正态分布状态,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非常低。发达国家农业从业者中接受高等教育的高达45%-65%,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约1名科技人员(我国每百亩耕地只有0.0773名科技人员)。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才仍然严重匮乏。

图1 2015年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文化程度

(二)农科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就业流向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分析,本文选择了广东省的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四所高校进行了调研,分成两类进行调研。一类是对农科专业(主要包括植物生产类、畜牧兽医类、农业工程类、农业管理类)的大三和大四在校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中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实际回收1568份,回收率为98%,经过进一步对问卷的筛选获得有效问卷1531份,有效率为97.6%。另一类是对近四年农科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来源于相关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

1.毕业生就业意向

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会融合多种因素来进行抉择,虽然现在一次性就业和终身职业的观念在人们的认知上得到了改变,但是在选择就业岗位或者职业性质的时候始终会对于工作的单位和性质有所倾向。在受访者中,有53.7%的毕业生希望进入到企业(含国企、三资企业、私企)工作,有6.9%的毕业生希望进入政府机关当公务员,有15.8%的毕业生希望考入科研事业单位工作,有22.8%的毕业生考虑继续深造(国内或国外升学),此外,只有极少比例(0.8%)考虑创业或其他方式就业,如表2所示。

表2 农科专业在校生就业意向调查表

此外,问卷调查还围绕“是否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进行统计,选择从事农业生产技术型工作的为17.3%,选择从事农业经营型工作的为21.6%,选择从事农业服务管理型工作的为28.6%,而选择非农行业即转行的32.5%(最突出的是植物生产类专业,此项高达47.9%)。

2.毕业生实际就业流向

本文调取了广东四所高校的农科专业毕业生近四年的就业数据(2013年-2016年)进行分析,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农科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三农”比例低,到“镇及镇以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毕业生更少。根据表3统计显示,在广东省内基层从事“三农”工作的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职业学校或农业培训机构、支农等岗位,近4年总比例只有6.61%,到省外基层从事“三农”岗位工作比例为3.13%,合计总比例为9.74%,还不足十分之一。

表3 2013年-2016年广东省农科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三农”的数据

二是到企业工作是农科毕业生就业的主体,选择非涉农企业的比例很大。如表4,近四年农科毕业生到企业的比例为53.22%,其中涉农企业比例为43.90%,这是农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另外,据华南农业大学近5年开展的就业回访数据发现,往年进入涉农企业工作的毕业生,3年内就转岗不再从事涉农工作的达31.25%,5年内转岗的高达34.56%,此数据可看出,农科毕业生在从事涉农工作后,认同感仍不强。

表4 2013年-2016年广东省农科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数据

三是考研升学成为很多农科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数据统计显示,2013至2016年期间,农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含出国深造)的平均比例为14.41%,2016年达到18.36%,这表明升学成为农科毕业生的首选。

四是考公务员和科研事业单位是优秀农科毕业生的理想去向。数据统计显示,2013至2016年期间,农科毕业生进入政府当公务员的比例分别为2013年的4.35%、2014年的3.95%、2015年的4.09%、2016年的3.94%,平均比例为4.08%。另一组数据显示,有志于在专业领域上发挥科研技术专长的农科毕业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倾向于进入科研事业单位工作,近四年的平均比例也达到了8.21%。

除了以上四类情况,近年来农科毕业生就业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总体比例仍然非常低。经统计,相比理工科、文史类等专业,农科毕业生对本专业能“学以致用”的比例明显偏低,我们把以上就业数据中的基层服务“三农”、涉农企业、升学、公务员和科研事业单位中、自主创业等的涉农工作等进行合并统计,近四年平均只有60.8%的比例,也即意味着有近四成的农科毕业生选择了改行就业。

(三)农业行业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的矛盾突出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农业人才需求逐年呈上升趋势,然而每年却有一大批农科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涉农工作,如文中提到的,2015年至2020年,我国农业人才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将新增100万,然而,在农科毕业生规模基本稳定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农科毕业生有接近40%的比例选择转行。另一方面,即使一部分农科毕业生刚开始选择了在涉农企业工作,却在三到五年后因个人选择考虑了改行,其中的原因包括待遇低、环境艰苦、职业规划不明确、专业实践能力薄弱等方面。由此可见,农业行业人才需求与农科大学毕业生供给之间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不少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学农不爱农”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行业的提质增效,值得深思。

二、农科大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需求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先天因素:农科大学生缺乏从事农业的兴趣与信心

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农科类专业在历年高考招生时属于“冷门”专业,家长和学生对农科类专业了解甚少,甚至认为读了农科类专业之后,又将回到农村当耕地种田、养猪养鸡,于是就产生了一些偏见。从每年农业高校的招生情况来,有不少学生之所以被录取到农科类专业,并不是因为喜欢这类专业,而是受考试分数或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才最终进入农科类专业就读,例如农科类专业的学费普遍较低、录取分数相对偏低。正是由于这样的“先天因素”,这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往往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对所学专业和自己的未来产生困惑,有的甚至产生厌学现象,从而缺乏未来从事农业的兴趣。

在社会层面,很大一部分群体对长期在户外的从业人员存在偏见,很多大学生也受此影响,认为毕业后应该争取成为“白领”才算是体面的工作,对于经常在户外种植、饲养动物等工作有抵触情绪。然而,不管是我国还是放眼世界发达国家,由于农科类专业的特殊性,除了农业管理部门(例如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以外,大多从业人员的就业环境大多是在户外,这与大学生的期望偏差很大,于是就有不少毕业生最终放弃了本专业。社会的观念导致农科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产生了自卑心态,导致其没有很好的了解农科类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所在和自身的特长,从而缺乏从事农业的信心。

笔者于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对华南农业大学在校生的专业思想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关于“你认为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一项中,农科专业平均只有10.6%认为“很高”,19.8%认为“较高”,26.9%认为“一般”,31.2%认为“较低”,22.1%认为“很低”,选择“较低”和“很低”的比例超过了一半,这是远远低于理工科(15.0%)、文史类(19.5%)、艺术类(29.6%)的。这个先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许多农科毕业生在就业时就有倾向于改行。

(二)人才培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先天因素固然影响很大,但人才培养环节若能抓好,也能改变农科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能力。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仍做到不够好。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曾说过“农科专业的学生必须立志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既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也需要有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与其他行业相比,从事农业有着独有的特点,包括环境艰苦、风险大、气候影响大等,因此,要成为一名现代农业人才,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主动学习、善于经营、逆境求生等能力,而这些素质的具备,仅仅靠常规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培养的,最可行的方式就是推行创业教育。

然而,当前高校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出现了“两张皮”现象。调研中了解到,高校中大多已经开始了创业教育,其师资一般由党委或学工队伍的老师组成,他们所开展的教育内容有着一套独立的、完整的教学体系,适合于各类专业,授课者可以是农科专业背景,也可以是非农科专业背景,至于授课过程中是否需要涉及农科知识则并没有要求。而另一个层面即农科专业教育,也是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专业性非常强,更多的是专业理论教育,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如何验证课本上的理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至于如何提升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经营能力、破解难题的勇气等等,则不是教学的重点。

正是由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尽管农科专业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创业实务知识,却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把两类知识和能力孤立起来了,也正因如此,一些农科类大学生在应对新问题时往往缺乏主动意识和再学习、再思考的能力。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农科毕业生难以形成自己独有的职业价值观,择业标准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产生一些错觉认为“创业”是脱离“农”的一种最好的途径。

(三)政策保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吸引农科毕业生扎根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共发布了1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可看出党和国家对“三农”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然而,我们仍然发现,与其它行业相比,农科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仍然显示出工资低、福利待遇少、生存发展环境差的问题,不少毕业生尽管热情十足的投身于农业,却有不少的毕业生在三到五年后选择了改行,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虽然农村基层和农业基础行业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但由于欠缺完善的农科毕业生就业配套制度,农业行业吸引力不大,农科毕业生服务农业的意愿较低,难以实现完全由市场对农科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合理配置。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和待遇上的保障力度,鼓励更多农科毕业生扎根农业、扎根基层,仍需要政府的努力,毕竟仅靠发扬服务农业的奉献精神以吸引农科毕业生到落后农村就业是不切实际的。

三、促进农科毕业生供给与用人单位需求协调统一的思考

(一)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

专业思想是大学生入学之初的“必修”课程,是真正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的重要教育内容,牢固的专业思想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较好的完成基本学业,因此,几乎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初都接受了这项教育。而农科类专业由于具有特殊性,例如学生认同度低、信心不足等,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意义就更加重要。笔者认为,专业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新生入学教育才进行,而是应该贯穿大学四年,即需要一个渗透、激励和疏导的过程,包括思政工作者、专业老师都应重视开展好此项工作。

一方面,高校管理者特别是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已具备的良好平台,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主任相互分工与协调,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根据农科类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思想教育。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农科类专业思想教育应保留“农”的特色,不仅仅是专业主任具备农科专业背景,还要安排具有农科类专业知识背景的辅导员、班主任来承担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从而确保专业思想教育的成效。

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理论授课、专业教学实践或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机会,充分展现农科类专业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3]。专业教师应将“农本思想”贯穿于农科学生的专业课程讲授和社会实践教育中。根据课程内容和特征,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在向学生传授农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把学生带出校园,深入基层和农村,让农科学生关注农村、接触农民、服务农业,使其树立并且不断强化“学农、爱农、立志献身农业”的理想信念。

(二)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的农科专业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4]然而,由于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出现“脱节”情况,形成“两张皮”现象,如何更好的培育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仍是一道难题。农科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后备力量,要让他们既有文化、懂技术,同时也会经营、善于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困难,真正在农村“下的去、留的住、用得上”,高校除了推行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之外,还应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将创业理念渗透在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提升农科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因此,高校特别农业高校要把将创业教育视作一项系统工程,创业不仅仅是开设讲座、开展创业项目或竞赛那么简单,而应是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统一、理念和实践的统一。为此,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时,要着重体现三方面:一是不仅要注重实务培训,更要注重价值引领,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勇于创新创造,勇于追逐创业梦想。二是不仅要注重创造物化成果,更要注重培养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形成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更好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三是不仅需要高校积极作为,更需要社会各方协同行动,实践表明,大学生创业如果能与企业合作、与产业对接,就能更持久、更有效。高校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社会力量进行创业教育的广泛合作。大学生可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见习或实训,企业可通过资金扶持、资本注入、项目合作等形式,支持大学生创办或者参与创办企业、投资企业等[5]。

(三)完善农科生到农村从事农业的配套制度

农业和农村基层的发展离不开农科人才,但是大部分农科毕业生由于农业和农村基层就业配套制度不完善,担心“出城容易、进城难”,不愿意从事农村基层工作。为了更好的促进农科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解除农科学生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高校应完善农科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农业的配套制度。首先,要正视农科学生的基本需要,为农村从事农业行业的毕业生制定关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住房补贴、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其实际收入等于或高于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的毕业生,逐步让农业和农村形成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注地效应。其次,畅通农业和农村基层人才的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体制内”与“体制外”单位之间的农业人才流动。例如,可以推荐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成绩显著的农科毕业生到更重要的岗位,如农业行政领导和决策岗位。第三,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农科毕业生长期从事农业。对于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表现突出的农科毕业生,可根据其工作年限和业绩实行“参公管理”,并发放一定的奖励。最后,改善农科毕业生的生活环境,逐渐使他们及其父母、子女在工作的同时能够享受与城市同等水平的公共设施。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7)[2018-05-18].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6/07/content_201977 9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N].农民日报,2011-10-17.

[3]王小龙.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05):67-69.

[4]周小亮.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J].海派经济学,2014(03).

[5]陈少雄.提升创业教育实效需要多维发力[N].人民日报,2016-01-25.

猜你喜欢

农科毕业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