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10年羊绒针织产品质量状况分析
2018-07-10丁楠杨素英樊思扬
文/丁楠 杨素英 樊思扬
羊绒针织产品指产品中山羊绒含量占30%以上的针织制品,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穿着,起到保暖作用。羊绒针织品按照纤维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纯绒产品和混绒产品,按照用途可分为羊绒衫、羊绒裤、裙子、羊绒围巾等。
一、总体质量状况
2007—2017年,国家质检总局连续组织了10次羊绒针织品的监督抽查,其中包括网络销售的羊绒针织品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4次抽查,抽查结果详见表1,羊绒针织产品监督抽查企业合格率趋势见图1。
图1 羊绒针织产品监督抽查企业合格率趋势图
监督抽查覆盖内蒙古、新疆、宁夏、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福建、浙江、青海等13个省份,共抽查674家企业,总计抽查695批次产品。
由图1可见,2007—2017年羊绒针织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呈波动状态,在2014年、2016年和2017年网络销售的羊绒针织品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中,2014年抽查合格率与合格企业数量最低,产品合格率仅有64.4%,近两年质量有所提升,抽查合格率在84.7%以上。其他年份为对生产企业监督抽查,从2007年至2008年到2016年无论是企业合格率还是产品合格率均逐年提高,基本稳定在95%以上。由此可见网络销售的羊绒针织品存在鱼龙混杂现象,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10年羊绒针织品各主产区质量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羊绒针织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上海、内蒙古、河北,四省份被抽查企业数量占总抽查企业数量的77.7%。各产区监督抽查结果和不合格率统计分别见图2和图3。
图2 各产区监督抽查结果统计图
由图2、图3可见,抽查产品数量排在前列的是上海、浙江、内蒙古、河北,四省份被抽查产品数量占总抽查产品数量的75.8%。产品合格率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青海、新疆、内蒙古、河北,与之当地企业规模小、质量意识差分不开。
图3 各产区监督抽查不合格率统计图
二、主要不合格项目分析
表1 2007—2017年羊绒针织品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统计表
近10年羊绒针织品国家监督抽查检测项目包括: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松弛收缩、顶破强度、耐干摩擦色牢度、纤维含量、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耐水色牢度、耐酸汗渍色牢度、耐碱汗渍色牢度共11项指标,不合格项目统计见图4。
由图4可见,羊绒针织品国抽主要不合格项目中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占比最高,达到不合格项目的74.3%,染色牢度(包含耐水色牢度、耐酸汗渍色牢度、耐碱汗渍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次之占15.0%,pH值、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松弛收缩(宽度收缩)占2.7%,顶破强度、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项目各占1.4%,不合格项目具体分析如下:
表2 2007—2017年各产区羊绒针织品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统计表
图4 2007—2017年羊绒针织品国抽主要不合格项目示意图
1.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
纤维成分含量在历次抽查中都是重灾区,且长期居高不下,造成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利益使企业质量意识淡薄,未对采购的原料进行严格把关,原料部分送检或者根本不送检而随意标注或者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数据而盲目标注;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对于不同批次的同种类面料只检验其中某一批次,以偏概全,而实际检测结果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成分,因此造成标称值与实际检测值不相符;此外,更有甚者个别企业以绵羊毛或者化学纤维冒充山羊绒,以次充好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
2.色牢度不合格
色牢度好与差,直接涉及人体的健康安全,色牢度差的产品在穿着过程中,碰到雨水、汗水就会造成面料上的颜料脱落褪色,则其中染料的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等都有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人体皮肤的健康;另一方面还会影响穿在身上的其他服装被沾色,或者与其他衣物洗涤时染脏其他衣物。
产生该不合格项目的主要原因:一是加工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的直接染料进行染色,染色后又不进行固色处理,从而造成色牢度的不合格;二是生产企业根本没有原料把关意识,一味追求低价,不注重质量,对质量的各项指标漠不关心,导致低劣的原材料进入加工环节,流入市场。
3.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不合格
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被广泛使用于羊毛、羊绒针织品中,此种物质反映的是针织品中所含的可被二氯甲烷溶剂萃取的成分,包括天然羊毛油脂、生产工艺中添加的各种助剂,如纺纱油剂、洗涤剂、柔软剂等,可增加产品的柔软性,使手感更好。因二氯甲烷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如果助剂用量不当,会使产品该项指标偏高,易出现异味、手感发黏,故国家标准中对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是有限定的。
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不合格的原因较复杂,与生产工艺流程如各种助剂用量、温度、漂洗时间及次数等多项技术参数有关,其中一个因素出现差错,就会造成此指标出现偏差。
4.pH值不合格
原料或成品的染色和后整理工艺大部分都要求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进行处理,染色水洗不够充分,会造成成品的 pH值与人体的皮肤相差太大,从而会破坏人体皮肤酸碱度平衡,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或引起皮肤过敏。
造成pH值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上游面料加工企业在印染整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控制漂洗环节,或地下水本身pH值不达标,没有对漂洗水进行弱酸化处理造成的,但归根到底,与企业对原料进货把关不严有密切关系。
5.顶破强度、松弛尺寸变化率不合格
顶破强度、松弛尺寸变化率反映的是羊绒衫的穿着服用性能,也反映了原料的质量和生产工艺水平。如果生产企业对织造工艺、熨烫工艺不能严格把关,会造成产品密度稀松或小规格产品熨烫成大规格产品,经洗涤后产品尺寸变形较大影响正常穿着,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6.可分解致癌芳香胺
偶氮染料对人体有致癌或过敏性,在汗液及某种细菌的作用下,有些偶氮染料发生分解,透过皮肤扩散至人体,成为致癌致敏主要诱因。由于企业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违规使用禁用偶氮染料或使用价廉染料及助剂,由于工艺不稳定导致芳香胺残留出现。
三、不合格问题产生原因
1.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和人为掺杂使假问题
一是近年来羊绒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近两年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涨,销售费用增加,尤其是人工费用增长幅度较大,致使产品的总体成本增加,而市场价格变化幅度较小。大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化解这些因素,也可以依靠品牌优势适当地提高售价。但一些小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差,只能依靠价格优势来争夺市场,必然会在降低产品成本上做文章,追求效益和利润空间,人为在羊绒原料和制品中掺入绵羊毛、脱鳞羊毛、拉伸羊毛、羔子毛、脱色牦牛绒或化纤,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达到谋取利益的目的。
二是中小企业由于没有正规的检验设备和专业的检验人员,只能凭经验和感官选择原料,自身不能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把关,也不送专业检验部门进行检测,导致产品质量失控,合格率低。
三是企业管理和生产控制不严,不能及时掌握和理解标准内容,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素质偏低,技术和业务能力不强,所用的染料、助剂选购不当,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控制不当。
2.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本类产品加工环节众多,从采绒经加工到纺纱所需资金大,周期长,多个环节由不同企业生产加工,质量不好控制,难于监管。
二是个别地区质监部门长久存在“只监不管”的状态,法律赋予我们的行政执法权与自由裁量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行使,只警告不处罚的放纵,或者无关痛痒的象征性处罚,当地政府为增长税收而设定的企业无干扰政策,这在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加之企业质量意识淡漠,对质量工作不配合等问题随之而出,长此以往行政部门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三是各地检测中心之间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缺乏应有的交流、比对、统一目光,使各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参差不齐,无法与老牌综合性国际检测公司抗衡,缺少国际话语权。
四、质量提升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羊绒针织产品质量和产业发展现状,建议如下:
1.树立质量标杆
一是树检测机构水平标杆:纤维质量检验项目繁琐复杂、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尤其随着科技进步新产品不断引进,对纤维及制品检验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造假方法的不断变化及造假手段的高科技化,使得羊绒鉴别的难度增大,对羊绒检验的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专业性检测技术机构中树立检测标杆,打造中国质量的一流水平。
二是创企业产品质量标杆:我国羊绒行业虽然有几个品牌“走出去”了,但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响力却不可同日而语。我国每年出口羊绒衫近1000万件,畅销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这些产品大都是依靠“低成本扩张的同质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意大利、英格兰不产羊绒,却拥有世界羊绒顶级品牌。协助生产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打造名牌产品,起到标杆作用。
2.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增加主要检测项目
羊绒针织品加工环节多,建议增加分梳绒、纱线、面料等产品的国家抽查,建立产品全链条监督机制。
分析近10年的国抽数据,由于纺织品加工过程中,国际上生产工艺及相关助剂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严重,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产品的抽查测试项目应随着改变,建议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检测、重金属检测纳入国抽产品检测项目中来。
3.建立国家监督抽查召回销毁机制
建议将缺陷产品召回销毁机制纳入羊绒针织品国家监督抽查工作范围,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企业除承担相应处罚外,对相应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善后及销毁承担后果。
4.做好质量提升、品牌提升
质量监督部门应突出质量安全监管,做好不合格企业回访工作,帮扶企业提升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品牌提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