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桥印象

2018-07-09席弘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建筑学

席弘

摘 要: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首座自主建设独立完成的长江大桥,是面对世界质疑中国力量最强有力的证明。大桥在建成前后至今在媒体上的再现呈现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不仅是媒体传播内容的变化,同时也包括传播工具的演变。媒体传播工具的改变与再现角度的变化体现了社会对于南京长江大桥不同属性——交通空间、纪念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的关注点转移。同时,也是媒体与建筑乃至建筑学关系的缩影。

关键词:南京长江大桥;媒体再现;建筑学

1 前言

作为中国首座独立自主建设的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在建成以前,就注定成为一座奇特的精神地标。它是新中国战胜自然(长江天堑)和历史(旧中国的无能)之伟大尝试;它是一种深层的乌托邦冲动和现实的集体力量、领导意志和群众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结合创造出来的奇迹。

大桥建成初,就被赋予了除交通作用外更多的精神性象征。这是“在毛泽东思想正确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创举,是对共产主义力量的一次有力的证明”。同时,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在苏联专家撤走后,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造而成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的建成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被看作是“自力更生的典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称之为“争气桥”的。大桥建成后除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先后到访过以外,还接见了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其中,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时就到访了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性的象征,其在不同媒体上的再现历程体现了新中国从文化大革命期间至今的文化态度发展历程,也是媒体与建筑学关系的一个缩影。

长江大桥从诞生起在媒体上的再现包括了: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具体每一类按时间顺序又细分为以下几种:(1)平面媒体:知识类,学习类,生活类,通讯类,社会类,艺术类。(2)电视媒体:《1968纪事》,1969《南京长江大桥》,2007《走近科学》,2009纪录片,2012NHK纪录片,2012微电影)(3)网络媒体:百度,搜狗,有道,谷歌,必应,雅虎(4)移动媒体:微信,微博。

2 平面媒体(1968至今)

知识类的平面媒体,包含了报刊、书籍、連环画,从1959年《南京日报》报道大桥计划兴建到2010年的文化遗产书籍,长江大桥都以壮丽宏伟的上帝视角一出现,鸟瞰的角度能尽观大桥的形态和周边环境,更重要的是无时无刻不以雄伟的姿态出现的人们面前。学习类平面媒体(作业本、课文、奖状、文具盒)和生活用品(烟酒、钟、镜子、茶杯等)多以大桥的经典上帝视角一或桥头堡的红旗象征出现。通讯类(邮票、宣传画、名片、信封)多以体现工人阶级强壮力量的宣传画和大桥美丽风景的照片出现。社会类(道路灯箱、门票、粮票、股票)与艺术品类(绘画、摄影)也都以上帝视角一和二出现。

3 电视媒体(1958至今)

《1968记事》、1969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都把大桥恢弘壮丽的上帝视角作为全片的主要镜头,展现了大桥在人们心中神圣庄严的形象。

直到1972年安东尼奥尼应周总理邀请拍摄的纪录片《中国》,片中试图从普通百姓的微观角度解读南京长江大桥,出现了大桥下晾晒衣服,从裤裆下看大桥的“不可思议”的角度,然而令安东尼奥尼始料未及的是,影片于 1973 年 1 月在意大利公映后不久,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轰动,尤其是遭到了来自“东道主”——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批判,一度成为“反动禁片”,认定安东尼奥尼是在污蔑社会主义中国,影片被指控全盘否定、抹杀中国建设成就,企图使人相信今天同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没有两样:放着许多现代化大型企业不拍,专拍设备简陋、手工操作的零乱镜头;放着制造万吨轮的造船厂、远洋轮不拍,进入他镜头的大货船都是外国的,小木船都是中国的。安东尼奥尼本人也被批判多年。

文化大革命后1980年代初,中国文化部长向安东尼奥尼表示歉意,安东尼奥尼接受。时隔三十年后,“安东尼奥尼回顾展映”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给92岁的老人捎去了迟到的慰籍。

2007《走近科学》栏目拍摄了南京长江大桥节目,片中除了回忆纪念这座宏伟的巨型工程外,还频繁出现了从桥下拍摄的众多镜头如桥头堡纪念馆,铁路公路桥交汇等。2009年的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则更多的是科教回忆类的纪录片。2012年日本NHK拍摄的纪录片《自杀守望者》则从大桥频繁发生的自杀事件以及背后的故事作为切入角度,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大桥。2012年微电影《南京长江大桥有多少灯柱》则更多的是从艺术家的角度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重新诠释大桥。

4 网络媒体(1994至今)

我选取了百度、搜狗、有道、谷歌、必应、雅虎这六个当下点击率最高的国内外搜索引擎搜索图片关键词“南京长江大桥”,发现国外的搜索引擎特别是雅虎出现的大桥角度最丰富,出现了更多的人眼微观视角,而国内搜索还是以上帝视角为主。

5 移动媒体(2005至今)

我选取了各大旅游点评网站的旅行评论以及朋友圈中的状态,发现如今人们发布的心中“南京长江大桥”的照片几乎都是以人视角出现,且角度多元化,出现了倒影里的大桥、红色的大桥等角度。

6 总结

以上发现,南京长江大桥的媒体再现从建成至今呈现以下几个趋势:上帝视角 → 人眼视角;单一视角 → 多元视角;大桥的工业性 → 桥头堡本身的建筑性;宏观角度 → 微观个人体验;整体性 → 碎片性。南京长江大桥的媒体再现的变化,体现了社会对于南京长江大桥不同属性——交通空间、纪念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的关注点转移,是不同时代变迁的投影。同时,也是媒体对建筑及建筑学影响的一个以小见大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城市规划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5~17.

[2] 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56~57.

[3] 胡恒编.建筑文化研究(第4辑)[M].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4).

[4] 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4).

猜你喜欢

建筑学
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实践
中德教学模式比较下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启示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诗意的空间想象──托马斯·萨拉西诺的乌托邦世界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
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研究
“新常态”下对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建筑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建筑学名词审定预备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