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原因和防治措施处理方法
2018-07-09朱晓菁
朱晓菁
摘 要:现浇砼工程施工时,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通病不能根除,在施工时只能进行防治,有效地处理,本文就从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
1 前言
随着建筑施工工艺改革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工程中现浇砼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在砼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质量通病,因此保证砼工程质量,防治现浇砼质量通病,成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现浇砼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进行探讨。
2 混凝土蜂窝、麻面
2.1 现象
砼蜂窝是指骨料间有空隙而形成的蜂窝状窟窿,具体指砼表面缺浆、石子露出深度大于5m,但小于钢筋保护层厚度。麻面是指砼表面缺浆、起沙、粗糙,表面呈现无数的小四点,而无露筋现象。
2.2 产生原因
(1)模板表面不光滑、不干净;浇筑砼前木模板湿润不够;模板缝隙过大,造成模板漏浆。(2)没按配合比准确投料;砼搅拌时间短,搅拌不均匀,浇筑时造成有些部位石子多而浆少。(3)没分层下料浇筑;下料自由倾落高度过大,造成骨料分离。(4)砼入模后,振捣质量差,造成漏振或过振。(5)砼浇筑完后没有很好进行养护
2.3 预防措施
(1)砼浇筑前,认真检查模板缝隙,保证模板缝隙严密;木模板要充分浇水湿润;钢模板要清除干净表面灰浆等脏物,并刷好脱模剂。(2)要严格按照配合比准确投料,且要严格控制好水灰比、塌落度及搅拌时间。(3)要分层下料浇筑,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要采取增加滑槽、溜筒等方法下料,防止骨料分离。(4)采用插入振捣器时,每一点的振捣时间控制在20~30s;振捣器要快插慢拔,待出现泛浆后,砼不下沉即可停止振捣。
2.4 处理方法
蜂窝:将松动的石子凿除,用冲毛机冲洗后,然后用比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麻面:将出现麻面的砼表面用钢丝刷或冲毛机冲洗,用1:1或1:2水泥砂浆抹面、压光。修补完后要适时浇水养护。
3 孔洞
3.1 现象
砼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砼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 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砼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砼。(2)砼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3)砼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砼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砼被卡住。
3.3 防治的措施
(1)在鋼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砼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3.4 处理方法
先将空洞周围松动的砼、石子凿掉,用冲锚机冲洗,然后支模,用比原标号高级的细石砼浇筑。砼振捣后,适时流水养护,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修复平整。
4 漏筋
4.1 现象
砼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2 产生原因
(1)砼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钢筋砼构件断面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因而造成露筋。(4)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4.3 预防措施
(1)砼施工时,注意垫足垫块,保证厚度,固定好。(2)砼结构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普通砼难以浇灌时,可采用细石砼。(3)砼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
4.4 处理方法
首先将外露钢筋上的砼渣子和铁锈清理干净,然后用水冲洗湿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全部凿掉,冲刷干净润湿,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
5 缺棱掉角
5.1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5.2 产生的原因
(1)模板设计未考虑防止拆模掉角因素;(2)木模未提前湿润,浇注后木模膨胀造成混凝土角拉裂;(3)模板缝不严,漏浆;(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佳,造成拆模粘连;(5)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6)养护不好。
5.3 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砼前应充分湿润。(2)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撬拆用力过猛过急,防止撞击混凝土结构棱角。(3)缺棱掉角处可将该处松散砼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水泥砂浆抹补整齐,或支模用比原标砼号高一个强度等级细石砼捣实补好,湿润养护7d以上。
5.4 处理方法
将松散地方凿除,冲洗干净并用水充分湿润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或支好模板用高一級砼捣好抹平,并加强养护。
6 缝隙、夹层
6.1 现象
砼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砼夹层。
6.2 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未除去软弱砼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砼;(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砼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砼离析;(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6.3 防治的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砼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mm~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砼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砼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7 混凝土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7.1 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7.2 产生的原因
(1)搅拌机计量设备故障,坍落度失控,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2)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3)砼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4)砼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5)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6)夏季施工,试件未及时覆盖、养护。(7)砼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7.3 防治措施
(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经过二次检测符合标准后方可使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2)严格控制砼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不得以体积比代替重量比:砼强度偏低时,可用非破损方法来测定砼实际强度,如果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砼的安全稳定性,研究处理方案,采取高标号砼加固或补强措施
8 结束语
通过对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缺棱掉角、混凝土强度不够、均质性差等几种常见的砼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各种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工程施工管理人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