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唯物主义视阈下的“一带一路”

2018-07-09申佳佳

大经贸 2018年5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一带一路

【摘 要】 “一带一路”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期、新阶段面对自身所处的新形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提出的一项区域性经济合作倡议。它立足实践,着眼共性,开放包容,实事求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形成了以经济合作倡议推动地缘政治建设以营造良好外交环境的新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纷纷探索经济复苏之路的今天,聚焦“一带一路”,把握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 “一带一路” 区域经济合作

一、立足实践,应时而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两次石油危机为标志,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陷入经济“滞胀”期。凯恩斯主义的福利国家政策在危机中被纷纷缩减甚至抛弃,而里根、撒切尔政府的市场化变革,使新自由主义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此后近30年,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成为了相当一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和制度转轨的“药方”;然而就结果来看,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休克疗法,全面的市场化、自由化的手段并没有使那些国家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相反令相当一大部分国家陷入了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的混乱,甚至导致国家解体。金融领域的自由化更是在2008年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自此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严冬。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开始进入“新常态”。一方面,持续了30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能力扩张,部分原材料产业随着经济放缓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此外,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孕育了一大批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所有的一切都要求中国必须通过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产业的“腾笼换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合作倡议。由此可见,立足实践,应时而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特征。它的提出是基于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持续显现,经济复苏遥遥无期,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的现实提出来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也是中国一贯奉行的原则。正是在对国内外情况深入分析,对当前问题反复思考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才得以应运而生。

二、着眼共性,包容开放

“一带一路”是一项区域经济合作倡议,但又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合作倡议。它蕴含了几千年来浸融在古丝绸之路中的文化内涵。“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古代丝路贸易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和精神符号。这种传承着和平、友善、文明、包容的丝路精神已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唤醒了人们对丝路贸易的共同記忆。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文化记忆,以及沿线国家谋求发展的一致愿望,中国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形成了其形成了包容、开放、共享的特征。

“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大多属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各国对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迫切。而中国则需要通过对外投资转移国内过剩产能,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市场。这就为二者提供了合作的可能。“一带一路”正是基于这种可能,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商量合作内容,实施合作计划提供了舞台。着眼于共性,看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并基于这种共同去创造条件,制定计划,这无疑是一种思维的智慧。在面对千差万别的外部事物时,人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只看到事物之间的区别与对立,而忽视了其中的联系与统一,因而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会。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告诉人们,要在差别对立间找到共生与统一,着眼于统一之处,寻求新的出路。“一带一路”正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理论要求,求同存异,着眼共性,形成了自身包容开放的特点。

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带一路”贯穿整个亚欧大陆,范围覆盖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所在区域,这些地方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多样的文化习俗,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资源禀赋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各不相同,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要想在这些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国家和地区展开合作,就必须在与沿线各国商定具体的合作项目时有所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大程度适应各国发展战略中的优先选项,尽可能解决各国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增加合作的吸引力,推动合作项目的具体落实,使其尽早“开花结果”。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需加强“五通”建设,真正做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在政策沟通方面,中国积极同沿线国家进行商讨,通过高层互访、政府对话等多种形式对彼此政策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与多国实现了发展战略的对接。例如实现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战略对接,与蒙古国的“草原之路”战略对接,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合作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国,根据具体实际提出合作方案,考虑双方发展需求,规划发展战略的智慧。

在设施联通方面,中国重点选择了哈萨克斯坦、蒙古、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陆路交通设施不健全的国家。着重在这些国家开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实现其国内的道路联通,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中国与对象国的合作都是有选择、有侧重的,充分考虑到了各国的具体实际,做到了从实践出发制定策略,不同国家合作项目有所选择。

在贸易畅通方面,中国致力于减少并消除贸易壁垒,开放市场,为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便利。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通过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以及参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在民心相通方面,一方面,沿线国家人民对古丝绸之路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并对“一带一路”倡议将给他们带来的美好未来充满了期待,因而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另一方面,中国也十分注重在文教、旅游、卫生医疗、科教、青年、政党和民间等领域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根基。

四、理论与实践携手并进

作为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升级版,“一带一路”不仅肩负着在新形势下扩大开放局面,创新开放模式,促进内外交流,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而且对于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改善地缘政治格局,开辟外交新路径,打造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厚影响。它不仅承载着中国继续崛起的梦想,而且担负着亚洲一体化的愿望。这样一个宏大愿望要想实现,就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对现实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合作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始终把握“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不断积累发展经验,破解发展难题,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5年3月28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方的开放态势、中国政府的积极行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正式进入建设实施阶段。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带一路”的政策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反过来政策的完善又不断推动项目的实施。我国政府在建设和推动“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时,坚持从实践出发,总结经验提高认识,鼓励智库、学者、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一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更好地推动战略实施提供指导。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注重与理论共建,深谙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之归宿的道理。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规划再到实施,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智慧。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创造性的将本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发展融为一体。使中国发展的溢出效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在给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 供公共产品的同时,也使国内产业实现“腾笼换鸟”,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空间,真正做到了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不是一个短期发展规划,而是一项中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其推行落实的过程也将为亚洲一体化奠定基础。这就意味着未来的道路必将漫长而曲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理性的智慧去处理和解决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障碍。

【参考文献】

[1] 王义栀.“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J].当代世界,2015-8:34-36.

[2] 王丰龙,张衔春,杨林川,等.尺度理論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战略解读[J].地理科学,2016,36(4):502-511.

[3] 杨思灵.“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治理及挑战[J].南亚研究,2015,(2):15-34.

[4] 邓琨.“中巴经济走廊”将何去何从[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1):103-104.

作者简介:申佳佳,1993,女,汉族,河南。研究生学历,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一带一路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之于教育的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