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研究

2018-07-09谢嵘

大经贸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融资

谢嵘

【摘 要】 香港一直作为国际金融中小,其在金融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之所以香港的经济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其中有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支柱中小企业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施科技兴国、鼓励民营投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就是融资问题,从各国围绕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的各种扶持政策来看,多数都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笔者把在香港交流考察学习阶段所收集的资料与自己的工作经验相结合对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政策扶持 融资

一、香港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在香港,中小企业是指就业人数少于100人的制造业企业或就业人数少于50人的非制造企业。香港的中小企业众多,截至2003年6月,香港的中小型企业约有29万家,占本港机构单位总数98%以上,并且为近131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约占香港总就业人数的六成。在这些中小型企业当中,大部分都是从事进出口业务,其次则是批发、零售、饮食及酒店业务。这两类中小型企业的数目,占全港中小型企业的六成以上,雇员总数达中小型企业就业人数的一半多。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业贸易署提供的数据(2006年6月)统计,香港中小企业业务分布属于服务业的中小企业数量为268666家,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3.8%;属于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数量为17611家,只占中小企业总数的6.2%。

二、香港中小企业的融资机制

香港中小企业的融资机制比较多样化,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两大类。具体融资渠道包括:个人资金、私营股份制融资、合伙制融资、员工持股、创业板上市、风险资本、商业信贷、政府资助计划、金融机构贷款和私人贷款。

1、“合作备忘录计划”。香港贸易发展局和东亚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为中小企业更容易取得融资提供资讯及服务。贸发局一直致力为港商开拓世界市场服务,这次与东亚银行筹办协助中小企业融资的合作计划,是贸发局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新服务。这次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包括下列内容:贸发局将应其香港客户或已名列该局商贸数据库的客户的要求,提供“公司贸易发展报告”或“公司资料报告”,中小企业可将报告提交东亚银行,作为申请贷款的参考。报告详列企业背景资料及其过去贸易推广活动记录,可反映企业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拓展潜力。东亚银行会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及信贷状况,作为评核企业贷款申请的参考。

2、“抵押融资计划”。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简称信保局)2006年推出一项无抵押融资计划,协助中小企业在不用提供抵押品的情况下,取得出口贷款。香港信保局是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拥有的信用保险机构。该局得到香港永隆银行及道亨银行的支持,自2006年5月1日起,凡信保局的保户可凭该局发出的保单,向上述两间银行取得出口融资而不须提供其他贷款抵押品,只需将保单的权益转让给银行即可。每位出口商可取得贷款总额上限为300万港元。香港信保局负责人表示,这项融资安排有三大优点:一是没有大量资产抵押给银行的中小企业可借此轻易取得贸易融资,专注于拓展出口业务;二是可为银行增加更多的信贷风险保障的商机;三是信保局可进一步实践鼓励及支持香港出口贸易的宗旨。

3、“四项基金计划”。香港政府于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期间成立了四项基金,以援助中小企业在发展阶段所面对资金的困难,凡本地注册的企业并符合中小企业规模分类定义的都可以申请。该计划具体包括:第一,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它用来满足中小企业由于购置营运设备及器材、购置或更新营运设备及器材所增加的营运支出以及因购销而引起营运资金的需求;第二,中小企业市場推广基金,用来满足中小企业参与商品展销会、展览及考察活动有关的支出;第三,中小企业培训基金(2005年7月停止接受申请),用来满足中小企业参与培训项目并必须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费用;第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基金,该基金参与的发展项目必须有助于提升香港整体或个别行业的竞争力,申请人必须是“非分配利润机构”。

4、“小型企业研究资助计划”。香港政府为推动高新科技的发展特意成立了科技创新科技署,而科技署推出的小型企业研究资助计划专门用来资助小型科技企业进行的中下游研究发展项目以及有助提升本港产业和推动其未来发展的项目。该计划每项申请最高资助额为200万元,以1元对1元的等额方式批出,申请公司可以提供人力资源作为投入的等额资金,并且申请人将拥有申请项目的知识产权,当项目完成后获取收益或有外来资助,政府会向申请企业收回资助资金。

5、“中小企业特别信贷计划”。该计划于1998年推出,旨在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收缩问题。根据该计划,政府为中小企业担任担保人,帮助其向参与计划的银行和财务机构取得贷款,政府对该计划的承担额高达50亿港元,每家中小企业所获的保证额为贷款额的70%,但最高不超过200万港元。到2000年4月所有拨款全部批出为止,累计的保证额高达58亿港元,累计的贷款额达91.6亿港元,共有近1万家企业受惠。

6、“中小企业营运设备及器械信贷保证计划”。这项计划旨在透过政府提供的信贷保证,协助中小企业向银行及财务融资机构取得贷款购置营运所需的设备和器械,每家中小企业从该计划获得的保证额为贷款额的50%,但最高不超过100万港元,最长保证时间不超过3年。

7、“中小企业无抵押出口融资计划”。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为香港政府独资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为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该局于2000年5月推出了中小企业无抵押出口融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中小企业只需将该局签发的保单权益转让给有关金融机构,便可以在无需提供额外的实物抵押的情况下,获得该金融机构的出口融资,贷款额最高可达300万港元。

8、“创业板市场”。由于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中小企业不符合在主板市场上市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政府于1999年成立了“创业板”,由香港联交所主办,专门为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设立创新股票市场。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不需要有盈利记录,也没有规定企业规模,只要有两年主营业务及两年内没有重大管理层和股东改变便可以上市。这一规定明显将门槛降低,使得更多具备成长潜力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都可以申请在创业板上市。但是由于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信心不足,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募集的资金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9、风险资本。风险资本的主要投资对象是处于创业阶段的高新科技企业,这类企业一般以创新技术为基础,产品处于研发或试销阶段,在目前风险投资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香港的一些有“高增值潜力”的中小企业也通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获得了风险基金的投资来发展企业。

10、“企业交易所上市”。2006年10月香港正式成立了企业交易所,企交所幕后的筹建者是香港的上市公司丰裕兴业国际,企交所是香港唯一的企业产权及股权交易所。它既不为企业发债,也不为它们发股,只是企业资产和股权交易的一个市场,相当于国内的产权交易中心。国内企业在企交所申请上市,并不需要通过任何国家审批,不过一旦交易成功,企业引入外资,就需要经过当地外经贸委审批并进行相应的工商变更。企业花上18万港元的挂牌交易入门费,就可以通过该所在全球引进海外投资者。而交易成功后的收费大约只是总额的3%,这相对动辄上千万元的香港上市发行费用而言颇具吸引力。而该所自挂牌以来,已有10多家内地企业正式挂牌,30多家企业已申请挂牌,目前正接受资格审核。

11、“职工持股计划”。职工持股主要是将原来的股东通过股权改造变成小股东,把主要股权转移到员工,目的是集合员工的财富来支持企业的发展,还可以与金融机构洽商,以企业的股权或资产作抵押借入资金来支持企业实行职工持股计划。该计划的好处是:首先,经营策略改变,一些原有的子公司已不再重要,把子公司的股权转让给现有员工,既可以收回资金作其他发展用途,也可以让现有员工继续在原岗位工作;其次,当企业遇到财政困难时,出售股权给现有员工作为一种融资手段,除可募集员工的个人资金还可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及积极性来拯救企业;再次,把股权作为奖励员工的一种方式,可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为公司工作。

三、香港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借鉴

总体来看,香港中小企业政策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政策简单明确。香港中小企业条款十分简单,强调操作性,极力避免华而不实的规定。香港政府在施政理念上很推崇简单实用的行政构架,对支持对象的选择和支持力段的标准上尽可能量化。

二是支持对象小型化。将香港的中小企业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可以发现其定义的中小企业明显要小得多,同时向比较国内小企业的定义明显与香港实际相符,有助于集中使用有限的行政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滥用和社会不公。

三是市场主导型的政策取向。香港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国际商贸及金融中心,与香港特区政府坚守的自由不干预政策密不可分。香港政府拥有发育良好的市场机制,企业个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政府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香港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政策,只属于鼓励性质,强调企业要自我增值加强竞争力,这种调节机制下迫使香港大多数小企业必须“自强”,不断发掘商机,维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才有机会得到外来资金支持企业持续发展。

四是以企业增值能力吸引投资者。香港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欠缺高新科技企业的急速增值潜力,难以吸引风险资本的投入,因此只能退而求其他股权融资渠道,此时创业板筹资便成为股权融资的最主要渠道。

四、他山之石——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建议

结合对香港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分析,针对长三角区域内的重要省份湖北区域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建议:

(一)改革现有银行体制、传统与新兴金融机构互补发展

商业银行的以其信誉好、资金雄厚和坚实的信用基础以及在资金结算、审批风控等方面的天然优势,是民营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合规文化主导下,各项业务发展的前提是规范,新型业务创新发展受到了业务授权、事后监督、系统控制等方面的限制。民营金融机构的产权明晰,代理链短,因而代理成本低,机制灵活,具有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民营金融机构往往能充分利用人缘与地缘优势,充分了解贷款者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财富状况、社会关系甚至人品等。这些信息都有助于度量经营风险、信用能力、违约的社会成本与心理成本等。因此,有一些有基础的地区,适当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将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二)建立全新的银企关系,解除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

即使直接融资资本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能够进入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也只是很少部分,中小企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主要依靠间接融资,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小型金融服务市场,迫切需要社会地位与之对等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由于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管理层次少、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适宜于开展金融零售业务,适应中小企业的运行特点和融资需求,能够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应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金融机构共同规范发展,使其成为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中坚力量。

(三)推进资金融通体制创新、探索再担保和基金合作新模式

进一步开拓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系统的政策和健全的融资、信用等促进体系的支持。省市两级地方政府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有效担保。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无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项目。逐步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操作程序,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简化有关手续和审批程序,及时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对科技含量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产品有市场、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要重点给予支持。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快产权流动、盘活存量资产和闲置资产置换股权等形式注入上市公司,实现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

(四)丰富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各类服务小企业的基金

建立各类中小企业基金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目前应重点发展以下几类基金:一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基金宜实行会员制,资金基本来源为地方财政拨款,会员企业出资。为扩大基金来源,可由政府担保,允许基金向外发行债券,基金对会员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二是风险投资基金。可由财政投入一定的种子资金,吸引一些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采取公募形式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募集,主要投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三是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主要对未上市企业直接提供资本支持,并从事资本经营和监督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发行基金份额组建产业基金公司,产业基金公司对基金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按投资者的出资份额分配投资收益和分担投资风险。四是中小型企业互助基金。这一基金由会员企业出资建立,实行公司型管理,用于调剂补充会员企业临時性流动资金的不足。

(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应由规范运作的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具体如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服务、资信评估、市场开发和国内外技术交流服务等类型。政府要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要准确界定各中介机构的职能并对其经营行为提出规范要求;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条例,确保中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能在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技术、市场、法律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提供快捷、有效、优质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良好发展。

(六)培育与发展长期持股型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国外长期持股型公司之所以得以持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其主要发起人就是中小企业,从投资的风险防范与行为激励两方面提高了资金融资效率。一方面合伙制投资公司具有利益共享效应,中小企业作为合伙人不仅可以不以规模大小及时方便的弥补资本缺口,而且可以在合伙投资公司的利润中分红,对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投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因为合伙人对资本投资共同承担风险,所以投资公司通常采取时段承诺的投资方式,追加投资建立在分时段检查中小企业投资承诺的基础上,这对中小企业又形成了较好的风险制约,要求其履行诚信的义务与责任。

允许与鼓励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设立与发展,就是对自由资本形成制度的肯定与保护,这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旦允许合伙投资公司的合伙人或是管理人在一个良好业绩记录的基础上,今后可以发展为银行类或是投资类金融机构,必将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奠定市场基础。

猜你喜欢

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
融资
7月重要融资事件
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铜陵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
5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