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知者不言》
2018-07-09彭华许欣媛
彭华 许欣媛
摘 要:老子的思想以“道无为”为特点,其人生哲学与教育观也体现了“无为”胜“有为”特色,通过对“道”与“言”、“言”与“意”之间关系的阐释,提出了“知者不言”“道不可言”等哲学思想。“知而不言”作为老子重要观点,出自《老子》五十六章,体现了道的人性关怀,也是老子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就观念的具体运用层面而言,“知者不言”体现在政治观上就是“无为而治”;体现在教育观上就是“不言之教”;在哲学为人上就是“道不可言”。因此本文尝试对老子“知者不言”思想做出相对深层的解读,進而从比较的层面来对老子“不言之教”思想的进行分析与探讨,与“道不可言”思想结合,力求丰富、深化对老子相关思想的研究,对当代教育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老庄 知者不言 德育观 道家哲学 当代价值
1 “知者不言”哲学理解
从理解与接受的问题域观照道家语言哲学的解释学维度,我们便很难谈得上全面深入地厘定老子言意思想的精义。唐朝诗人白居易《读老子》诗说“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以讽老子,白居易写诗素来都是老婆婆都能听懂,其中“言者不如知者默”,可谓与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相抵触,即既然老子“不可言”,为什么还要写《道德经》留下五千言呢?白居易之讽尤其精妙,然未得老子“知者不言”真髓。
“知者不言”本“非常道”之意。《庄子·知北游》篇说:“辩不如默,道不可闻。”又说“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都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对道家“言”“道”来说,与儒家精髓不同,不是白氏所理解的说长论短之意,更接近于玄妙哲学。
显而易见的是,老庄的意思是道不能说,所以“欲言而不能言”,而儒者的意思是因为观人入微,成竹在胸,所以“可言而不必言”。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有一僧问“知有,道不得时如何?”师曰:“哑子吃蜜。”普济的这个趣说与道家相似,可以解释老子“不可言”,《庄子·寓言》篇说:“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庄子·则阳》篇:“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充分论述了庄子“不言即言,言即不言”思想,所谓大道至简,能以言语表达的就不是大道,意会则心通。
引用《易传·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表达的意思是语言和文字无法将自己所思所想表达的完整,但是进而只想到就无话可说,无言以对。对老庄而言,看了仍然有所思所悟,断不可能成为糟粕,更不能因此而弃笔住口,一字不出。
2 “不言”之君道解释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道”是个内容复杂、义理难释的概念,虽然其最原始的意义是指“道路”.而延伸出来含义又十分丰富,对于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这个问题,从君道有其存在意义。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两者皆认为“道”一种“术”,即统治者的权术,此虽然过于片面,但却提供了一个思路,即老子思想也有为君之道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子与韩非同列一传,不能不让人怀疑也是老子和韩非实质上都是在为统治者提供一种“术”,所不同的,老子之“术”是“不言之道”,即“无为而无不为”,而韩非之“术”是“法术势”,用“法”和“势”作保证的中央集权。二者殊途,用处却同归,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君人南面”,并有效地维护其统治。
在老子看来,“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字面的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要像煎一条小鱼那样。但更深微的含义,即是告诫君王者应把握好行使权力之“度”。具体说来:一是要“不言”,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反覆,不折腾。一个国家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尤其是君王不能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去随心所欲,那样会令国民和部下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整个国家或单位也就“烂”了。此处如同《韩非子·解老》所云:“烹小鲜而数扰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不扰民,不疲民烹鱼不能烦扰,治民也是同样的道理。那种有了一点权力便对民众指手画脚,甚至事无巨细都要干涉的扰民行径,正是老子所深恶痛绝的,韩非子这一处描写,可谓深得老子之意。
总之,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与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一样,都不仅仅只是文化传播,对国家施政必然尤其借鉴之处,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很难说没有对为君之道的劝谏,而随着“不言之教”引申出的“无为而教”更是强调其对君王之道的重要意义。
3 “不言之言”与“不教之教”
老子一直追求的是“自然”,不要过多的人工雕饰,同样,在教育问题上也是一样,老子不主张过分的人为干预,所谓“知者不言”,从教育角度引申就是“不言之教”,是老子所认为的最好的教育方式。
知者不言,如果将知者理解为教育者,那也有一定说理性,在老子教育观中,教者也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自我感悟的能力,顺应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相关的德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在他的著作中多处提到了这种教育方式,例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等等。老子的“不言”并不是要求我们不说话,而是要我们少说,说的要恰当、合情合理。具体来说,老子的“不言之教”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于教育者而言,“不言”意在“有言”,德育旨在培养品德是一种无形的,所以,教育者应该尽量的少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少说多做,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完成教育活动,树立教育的榜样,作用是可以敌得过千万语言。第二,对于受教者来说,“不教”才有“知”,老子特别重视受教育者自身的一种天然特性,即通过自身的体悟,受教育者自身的主动“内化”去学习,感悟。第三,“无为而教”,通过受教育者自己的观察和感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而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原理,这种教育要比任何外在的力量可以使效果保持的更长久,更有效率。
总之,从教育角度看,“知者不言”就是要求教育者“行不言之教”,要求德育,首先“不言”,不要以权威自居,以命令的口吻来对待受教育者,少说,说好,其次“为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完成对教育者的教育。将受教育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多加引导,使得受教育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学会自我的感悟和体会。同时也要创造合适的环境,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完善和加强学生的德育效果。
4 综述
老子《道德经》五十六篇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对“知者不言”这一句,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理解,也不能简单从文化思想角度来看,这里的“知者”,是讲话的人,是智者,哲学上有多种释义,但从政治角度看,更是君王,从教育角度看,也是教育者。《道德经》多章说“言”,除“知者不言”外,还有“言善信”(八)、“犹兮其贵言”(十七)、“希言自然”(二十三)、“多言数穷”(五)、“信言不美”(八十一)等。“言”本是指交流,“知”本是智慧,但人心中领悟的“知”并不是都是如此,老子最为伟大的思想家,留给我们的智慧价值是深渊的,当今公司管理,学校教育均可以从中吸取价值,也算是一点“无为而为”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老子》饶尚宽 中华书局 2009-07
[2]《庄子注译 内篇 知北游》 王世舜 齐鲁书社2009-4
[3]《吕氏春秋 精谕》 张双棣 中华书局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