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创新

2018-07-09薛丽

大经贸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生习近平马克思主义

薛丽

【摘 要】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更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其科学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要求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这也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的核心价值理念。其中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是习近平思想中以人为本民生思想的最好体现。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发展创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创新 习近平民生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

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的。他依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明确的阐述了人发展的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 第一阶段存在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称为自然经济时期,它包括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两种社会形态下,个人没有独立性,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发展表现为片面发展的活动和能力、物化的社会关系、物役的个性。因为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使人的活动不仅片面化、畸形化,还发生了异化。第三个阶段是共产主义阶段。这一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2、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相对于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来说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 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发展。

一,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因此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体力和脑力处于分离的状态,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变化发展同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是相一致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个人是能最终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人将在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的历史进程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第三,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但这并不否定个人发展的独立性。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人的需要、人的情智、人的活动、人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核心

1.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思想和精髓。2.以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根本政治立场。3.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則和实现路径。4.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为价值理念和追求

三,习近平民生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民生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发扬光大,并结合中国实践有了发展和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发展,中国具体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新发展。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 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时代发展要求,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一个由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逐步深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也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先后衔接,构成了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 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 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 谭大友.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3(4):125-130.

[2] 吴德刚.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11):3-8.

[3] 刘大椿. 马克思科技审度的三个焦点[J]. 天津社会科学, 2018(1):20-30.

[4] 苗贵山.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4):36-39.

[5] 臧乃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J]. 理论导刊, 2008(12):7-9.

猜你喜欢

民生习近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