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州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文化的承袭与保护

2018-07-09于乐玮王安琪任聪

大经贸 2018年4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

于乐玮 王安琪 任聪

【摘 要】 2016年11月底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发对二十四节气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二十四节气目前“重申遗,轻保护”的问题为研究视角,描述、分析二十四节气中的民俗文化,探寻苏州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文化的价值。进而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探讨民俗文化承袭保护的新方向,从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提出“重申遗,重保护”的措施,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活态保护,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出构想。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民俗文化 承袭保护

一、概念界定

(一)二十节气定义。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内涵:是一种指导农耕的历法,能够准确反映一年中自然物候的发展变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十四节气的外延:从农耕历法发展而来的历史传说、诗词谚语、节令饮食文化、科学道理以及生活方式。

(二)二十节气中的民俗文化定义。民俗文化: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二十四节气中的民俗文化:是二十四节气外延中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在一年中的农时节令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是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间文化的总称。

二、苏州二十四节气中的民俗文化的特点

(一)系统科学。二十四节气以严格的天文学计算为基础,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决定的。与之相关的民俗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二)内容丰富。苏州二十四节气民俗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农业生产、民间文学信仰与仪式等。

(三)稳中有变。我国优良的民俗文化传统一直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继承。然而,二十四节气民俗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变化。

(四)自發参与。民俗文化起源于民间,与人们所处的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每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活动,都是在广大群众的自发参与中形成、传承下来的。

(五)情感寄托。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寄寓,体现了人们一种精神的寄托。

三、二十四节气中的民俗文化承袭保护的不利因素

(一)资金投入不足,缺乏资金筹措渠道。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现阶段二十四节气的保护由政府主导投资,资金分配不均,社会资本对民俗文化的投资意识较低。

(二)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受访者表示民俗文化逐步淡出日常生活的原因,多为现今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诞生了快餐文化,冲击了传统农业民俗文化,甚至导致其消亡。

(三)民众缺乏对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的认识以及保护意识。民众对二十节气民俗文化的认识是整个保护过程中的基础性问题,只有加深民众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提高对二十四气的重视程度,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无法深入人心,保护就成了空壳。

(四)政府保护政策的欠缺。二十四节气存在重申遗,轻保护的问题,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感受到政府对民俗文化的宣传与保护。法律的先天不足,导致许多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得不到明确的法律保护。

(五)教育落后,缺乏。学校缺乏对相关领域的课程设置,年轻人逐渐对民俗文化表现淡漠,关注较少。以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文化为代表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缺少传承人甚至绝迹的危险。因此,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

四、对策与建议

(一)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保护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但仅靠政府拨款来运行,经费开支远远不够。因此,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是填补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资金缺口的关键之一。可以采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与公共事业单位联动发展、尝试设立文化产业部门等方式弥补资金缺口。

(二)借助现代科技,创新保护方式。运用科技,让年轻群体重新接触民俗文化。相比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现在的年轻群体更亲近通俗文化。因此,可以通过具有二十四节气元素的电影、系列综艺、纪录片来推广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民俗习惯传递给年轻人。

(三)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苏州政府要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民俗文化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作用。二十四节气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要保护、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文化,就必须植根于农村。

(四)明确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的参与主体。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中,除了政府,人民群众和非营利组织也应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使民众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保护观念,就要在民俗保护的地理范围内积极推行民俗文化的普及教育。公益组织可以针对二十四节气开展募集资金、国际合作、专项资助、展览展示、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民俗文化的多元发展。

(五)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对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文化相关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为三类:传统传承者、民俗文化继承者、相关研究者。传统传承者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民俗文化继承者应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培养,开发市场激励机制。专业研究者,应该联合高校研究院建立相关研究课题,形成人才资本的储备。

五、结语

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承担了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中的民俗文化是先辈留给后代的财富。我们研究发现,苏州地区二十四节气中的民俗文化保护程度还较低,实际保护不是过度商业,就是束之高阁。因此,未来对二十四节气农业民俗的保护应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引进人才,科学管理,创新传播等方式形成民俗文化保护的舆论氛围,将其内化于生活,提高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张苏.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遗产保护现状与思考[J].古今农业,2016(2).

[2] 崔玉霞.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J].农业考古,2009(3).

[3] 黄燕妮.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保护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2).

[4] 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