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艺术类学生通识教育机制的探究
2018-07-09陈珊珊
陈珊珊
【摘 要】 基于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入学招考形式,艺术类学生整体生源的人文知识底蕴以及社会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相对较弱。而大多高校对于艺术类学生入学后在校的培养亦是侧重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忽视了通识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弥补专业教育无法达到的教育目标,因此对于高校艺术类学生的通识教育机制进行探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客观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艺术类学生 通识教育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趋势,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一般通过低年级的必修课程和高年级的选修课程形式结合进行。对于艺术类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一致,忽视了艺术类学生区别于工科类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薄弱的特点。通识教育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文学、史学、美学等理论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学习研究中提高交叉学科相互融合贯通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原则基础和应对能力。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通知教育的机制进行有效探究,全方位的促进艺术类学生的发展。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有不同阐述,迄今为止人们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没有统一准确的定义。通识教育的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中文为全面教育,在西方早期,通识教育是古希腊博雅教育的延伸,是进行人类理智和追求是指本身为宗旨的教育目的的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更关注知识的普遍性体现出“自由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具有少数性和一定的阶级性。通识教育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段变化,通识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其对象由面向少数人到全体学生,通识教育也体现了“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进行探讨,一类是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对学生全面的教育,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完成的高等教育。另一类则是认为,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部分,是不直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技术做指导的教育。学者田园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化的前提准备,是跨学科的基础教育。笔者更倾向于认同后者,通识教育是与区别于专业教育的部分,与专业课程一同组成完成的全面的教育。通识教育亦是指培养学生除专业能力以外的人文知识修养和个人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和智慧得到陶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艺术类学生通识教育中理论知识的培养方式
通识教育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艺术类学生所在的艺术相关学科,大多与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循序渐进和有计划有层次的通识教育培养机制能够达到培养的预计目标。
一是以课程为依托,培养人文修养。开展文明史、伦理学等相关课程。进行中西方文明史的学习,主要通过中西方文明史等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对于社会伦理,人生价值进行自主探索。有重点的对古往今来的文明运动进行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的发展和变更,宏观的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探讨,从而潜移默化的将优秀的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和生活中。使学生将艺术,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联系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是以课后研读小组为保障,激发学生主体阅读能动性。鼓励学生成立优秀作品研读中心,开展包括以美学经典、设计史论、传统文化和个人素质技能理论等研读。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周或每两周定期在校内外组织研读,并进行讨论研读心得和体会,使学生获得各个领域的知识基础,建立系统的思维体系,从而形成学生独有的见地思维。
三.艺术类学生通识教育的实践机制
一是开展非课堂类实践教育活动,以促进素质技能提升。学生每人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担当能力。鼓勵学生参与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一系列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赛事,有计划和目的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学生组织为纽带,要求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组织和一个社团,通过参与学生组织的锻炼,促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以竞赛为载体,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通过不同层面的能力培养,多方面多角度的提高学生个人素质。
二是结合通识教育学习内容,开展教育成果检验。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鼓励学生至少参与一项基于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实践成果。如研读经典类文学之后,选取某一观点或角度进行论文的撰写。亦或参与一项可参与检验成果的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做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生动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通识教育学习兴趣,达到有效的教育目标。
不断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通识教育是帮助学生创造多样艺术形式的基础,是提高艺术类学生将思维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的基础。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通识教育机制的培养,帮助艺术类学生更全面的掌握文理科的理论知识,提高人文修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交流沟通等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艺术类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筠筠. 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与课程构建[J] 南京: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1307.
[2] 田园.浅论艺术设计通识教育[J] 山东:中国成人教育 2010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