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18-07-09贺芳琪
贺芳琪
【摘 要】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优势也有局限,有必要通过合力育人的机制发挥优势、突破局限。文章通过政策要求、现实需求、角色现在三个方面阐述合力育人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对环境和角色特征的分析阐释了合力育人的可能性,提出了建立沟通机制、队伍融合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合理利用信息化平台、新媒体平台的合力育人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辅导员 导师合力育人
引 言
研究生教育,具有层次高、灵活性强等特点。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共同构成了工作队伍的主体。其中,导师是学生尊重和效仿的对象,全程指导学生学业,具有权威性;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仿,具有亲和力,是专职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他们目标一致、优势互补,需要形成合力,更加有效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的必要性
1.1 贯彻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要求
随着高等学校培养与教育体制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
2010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 号)明确提出,要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突出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因此,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导师与辅导员的合力,是高校教育体制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要求。
1.2 应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性的现实需求
研究生普遍心理发育成熟,有独立的思想,已经基本形成相对固定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年龄层次跨度大,培养和管理相对宽松,独立性强,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多方面困难和压力。在许多研究生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理想信念模糊、集体意识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复杂的现实状况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仅靠研究生导师的言传身教,或者仅靠思政辅导员的教育引导是不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成为应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性的现实需求。
1.3 突破角色限制的主要方法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然而,导师因教学、科研等方面压力,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科研进展,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思想情况和现实需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同时指导多个年级或者多个专业,日常工作涉及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学风建设、公寓管理、宣传、党建等多个模块,针对性不强。
相较导师与辅导员的角色特征,各有局限,若两者形成合力,可以突破角色界线,在多个方面充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施展思想政治教育。
2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的可能性
2.1 政策環境支持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切实健全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要求,研究生招生规模大的高等学校已设立党委学生工作部,专门负责组织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或学院党委设有一名负责同志统筹研究生各项工作,包括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合力愿望增强
随着社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显现,导师重视辅导员的参与;与此同时,伴随对研究生培养要求的提升,推进就业指导、资助育人等方面的工作需求,辅导员与导师保持合力的愿望强烈。
2.3 角色特征互补
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研究生导师的隐性影响和辅导员的显性作用具有互补性。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示范性、全程性和权威性的角色特征。导师在思政教育中发挥隐性作用,导师的学术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素养和为人处世准则会受到学生的追逐和模仿。自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实行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课题的选题和进程、学术成果的发表,还在学生评奖评优、实习实践、生涯规划等方面具有影响力。
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专业性、事务性和年轻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具有生涯规划、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辅导员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寝室走访、谈心谈话等形式,对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进行研判和引导,处理学生事务性工作。当前,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化,部分应届毕业生直接承担辅导员职责,与学生年龄贴近,容易走近学生,化解学生的烦恼。
辅导员可以利用专业技能补充完善研究生的培养,化解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因年龄差异、水平参差带来的困扰;导师可以覆盖到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状况,及时发现学生问题,与辅导员共同完成思政教育。只有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合力作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
3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的机制建立
3.1 促进交流,建立沟通机制
沟通和交流是开展合力育人的基础。第一,建立日常工作定期沟通机制,每月发布导师思政工作指导手册,类似班主任指导手册,提示每月思政教育工作要点和难点。第二,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包括心理问题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保持时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沟通机制,针对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紧急联系。
3.2 壮大实力,建立队伍交融机制
队伍建设方面的互相交融是合力育人工作推进的润滑剂,有利于壮大思政教育的实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机制,积极邀请研究生导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的培训和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专项培训,加强日常思政、课堂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开展内部思政教育的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交流,增强实践能力。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使辅导员队伍由专职辅导员和研究生助理,了解学生科研进展,对学生学业和课题进展进行研判;主动参与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拓宽视野,弥补角色缺陷。
3.3 明确职责,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搭建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的三维教育模式,分别明确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加强深度合作。
基于明确的职责要求,结合沟通机制和队伍融合机制,对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导师要求动态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定期进行研判和反馈,提出导师参与思政教育培训的指标要求,将考核结果与导师任职资格挂钩;辅导员及时提供各类统计分析数据,主动推进沟通机制的建成和完善,创造队伍融合的积极条件,定期开展培训和指导,组织案例分析分享会、特殊学生问题研讨会,并列入考核要求。
3.4 信息化平台和新媒体
当前,网络成为研究生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信息化平台的合理利用和新媒体平台的创新打造都将成为构建合力育人机制的重要武器。一方面,通過课堂管理系统、实验室登记系统和就业、资助、课外体育锻炼、公寓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收集大数据,处理生成学生的成长数据,例如根据学业成绩和课堂管理数据发现学业困难学生,这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实现。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谈心谈话,更多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导师和辅导员都应该重复利用微博、微信、易班等大学生活跃的媒体平台与学生互动,分享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博文、照片和微视频,传播积极的学习工作态度,以身示范。
总 结
导师与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十分必要,且具有可能性。政策支持是前提,角色互补是优势,机制建立是现实需要。在明确必要性、确定可能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沟通机制、队伍融合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重复发挥信息化平台和新媒体作用的浅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合力育人机制仍需积极的反馈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研究,2009(10):9-14.
[2] 高殿生.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研究[A];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4).
[4] 袁熙贤,张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协同机制研究[J].科技通报,2014 (11):230-234.
[5] 汪育文,薛艳.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机制探析[J]. 高校辅导员,2012 (3):11-14.
[6] 楚永全,周立志.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98-99.
[7] 张印兰.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的困境及机制探析[J].科教文汇,2013(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