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中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18-07-09龚田甜
龚田甜
【摘要】“双一流”建设中,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基础,本文从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提出双一流之前本科教育的状况,认为“双一流”建设中本科教育需要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广泛传播优秀文化传统,使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 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
早前,为了使我国拥有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国家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正式启动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但近年来“211工程”和“985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区域设置不协调等诸多矛盾和问题。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文件,政策提出之后,许多高校和地区纷纷作出了热烈响应。如四川大学制订了“七大计划”来推进“双一流”建设;天津大学拟10亿元购237台仪器设备助推“双一流”;浙江省经历了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到一流学科评选,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再到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来引导高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
一、“双一流”建设中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许多大学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存,近年来科研成为许多高校的首要任务,导致学校更加重视研究生教育,而忽视本科教育。我们纵观国外一流大学,可以发现不论是学科专业特色突出的学院,还是综合实力突出的大学,不论是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还是国际有影响的公立大学,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都将本科生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必须明确本科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如果没有好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自然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本科教育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如果缺乏了一流本科教育的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二、“双一流”建设前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提出“双一流”建设之前仍存在着理念、教学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的发展。
(一)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双一流”建设任务之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现在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真的是以拔尖创新为标准吗?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延后性,教育的效果不能立刻显现出来,于是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开始偏重于一个可以亮化的指标一就业率。叶澜先生多年前曾对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做出了深刻批判,指出我们“忽视教育的特殊性,忽视个体的价值,忽视人格培养”,只重视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要求教育出即时的、现行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而如今的各大高校中关注度最高的便是学生的就业率。本科教育中缺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都带有一定的职业目的性,忽视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培养。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做大的失败”。著名教育家杨叔子也说过:“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
(二)过于重视科研,轻视教学
近几年,科研成果在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变得愈来愈重要。哪个学校科研做得好,就说哪个学校强,哪个老师科研做得好,就说哪个老师棒,越来越多的高校致力于发展为研究型大学。这种趋势存在是有一定缘由的,对于学校来说,科研做得好,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来建设和发展学校,并且吸纳更多优秀的生源。对于老师来说,科研做得好,可以获得更高的薪酬以及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但这种趋势却对本科教育很不利,导致了本科教育中教学质量越来越差。许多老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上课时就照着ppt完完整整地读一遍。这种教学效果,我们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导致本科生逃课率越来越高。学生逃课更加挫伤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了恶性循环。本科教育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很重要,不能以固定的教学模式去教所有的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创新思维,便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优秀文化的缺失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双一流建设的任务之一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这里的文化既指大学的文化,也值中國优秀的传统文化。反思我国现状,就会发现不仅许多高校形成没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而且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缺失得越来越严重。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文化竞争力己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本科教育中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一个学生从小到大的课程中都有政治课这一项,但大多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况且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老师授课时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对文化有更直接的感受。
三、“双一流”建设中本科教育的创新
“双一流”建设提出后,高等院校在各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理念、教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一)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首先,改变了职业性导向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第一,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包括口头沟通技能教育和书面沟通技能教育。为了加强学生的口头沟通能力,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学院加强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在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中邀请其他高校的学生和老师参与,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人交流。学校举办一些演讲比赛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书面沟通能力教育,学校开设写作课程,培养学生书写各种类型的文章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学习。在课堂外,开展一些植树、绑脚赛跑等需要几个人共同完成的活动,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目标时锻炼与其他小组成员磨合、合作的能力。第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也是其中一部分,比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有教学实习课程,学校提供良好的条件以确保实践课程的落实。除此之外,通过课外的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活动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比如社区志愿者,义卖报纸等,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条件,如在校内摆摊卖小饰品等,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中的能力,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改变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唯一评价指标和将老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本科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强调选拔的功能。老師在对学生学业做出评价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本人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进步与发展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将学生家长、学生和其他管理者都加入评价主体中,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时候,更好的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变为了主动,更有利于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一起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共同商量提升对策,使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改善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首先,构建一个更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包括能力素质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三个阶段的考核,分阶段性的考核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随时做出调整。李工真教授曾讲过在德国当上教授是非常困难的,德国人最尊重的人不是德国总统,而是德国大学里的教授。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发表论文和科学研究去评价一个老师的能力。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考核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当一个老师具备了崇高的思想品德、优秀的心理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业务能力等品质之后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过程考核中兼顾教学考核与科研考核两方面。在教学考核中,高校一般将学生评价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将学生网上评教作为评价方式,学校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评价的落实,对老师认真传达学生所提出来的建议。评价主体除了学生之外,还包括上级、同行、下级、自身,在同行评价中采取匿名评价的方式,避免有些教师因不想得罪他人而随意评价。在结果考核中,包括选择考核指标,分配指标权重、设定考核标准等,这些对一个老师的评价都至关重要,严格遵循可靠、合理、公正的原则。在进行考核之后实行适当的奖惩机制,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其次,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在国际中是相对偏低的,很多老师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将自己全部的重心放在科学研究上。纵观德国大学现代化,就会发现其特点之一就在于德国大学教授享有世界上最高的生活待遇。威廉三世曾说:“经济上的压迫感是会影响到我们教授们的思考的,虽然从事任何有价值的都可能得到内心的满足,但是内心的满足是不能当作工资,教授们也是不能用内心的满足来填饱他们妻儿的肚皮的”。当老师们的生活得到保障时,才能专心去做科研,去追求科学本身,而不是为了完成绩效考核等外在条件去强迫自己做研究。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首先,加强校史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支持学生会或者学校社团开展校史教育,通过以校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吸引全体师生的参与,或者在校内开展校史专题讲座等实践活动来加强校史教育。以一些大型活动作为契机加强校史教育,如在学校周年庆的时候,邀请优秀校友回学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在社会中的经历和经验。将学校历史作为一门选修课供学生学习,或在校园文化墙上写下校史的相关内容,将与学校建设有关重要人物刻成雕塑放在校门口等显眼的位置。在学校章程中阐明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号召全校师生都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如寝室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举办寝室文化大赛,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寝室并互相参观。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将校史教育融入学生们的生活与学习之中,让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存在。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经典,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传承的,而阅读历史经典对我们传承优秀文化至关重要。在校内举办经典名著的朗读比赛,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组成小组通过微信、网页、横幅等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以朗读比赛为契机,向学生展示历史名著的魅力,并规定所要朗读的书籍。开设与历史经典相关的课程,名著里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开设课程后,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由老师进行指导和解答。在图书馆内设立历史经典专区,便于学生查找和借阅,设置专门人员进行介绍和展示。为了在教学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人文精神和民俗风尚等多方面进行讲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同时在课上播放一些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短片,使教学变得更富有趣味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在“双一流”建设中,本科教育发生了一些变革,树立本科教育是重中之重的观念,再通过理念的转换,教师评价制度的调整以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本科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2).
[2]潘悉元.建设一流本科全面统筹推进[J].中国大学教学2016,(6).
[3]马陆亭.“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5).
[4]李延保.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5]阎凤桥.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制度逻辑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
[6]邬大光.重视本科教育: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J].中国高教研究,2016,(6).
[7]王严淞.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2016,(8).
[8]别敦荣一流大学本科教学的性质、特征及建设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8).
[9]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一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
[10]刘铁芳.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