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异化理论研究
2018-07-09曹曼赵雨
曹曼 赵雨
摘 要:异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探索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早期曾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等异化思想的影响,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乃至其全部哲学体系发展的转折点,从政治哲学与异化思想的立体结构中论证人类解放的目标,探索人类解放的手段与途径,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题。本文致力于进一步系统地、深入地探究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超越发展,以阐明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思想;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038-03
一、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研究
中国学者在学术理性的范围内研究和探索马克思异化理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们就 “异化”的探讨和争论主要集中于马克思“异化”概念使用的历史层次和使用次数,以及“异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影响和用途上,关于这两种问题的研究国内出现了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1]。
第一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是俞吾金、陈先达等,这批学者指出,在马克思的人生中,各个历史时期都在运用“异化”概念,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蕴含着异化思想。俞吾金教授曾根据马克思著作的写作时间把使用异化概念的使用划分三个阶段,并认为其异化思想的发展存在着一个视角转换:即从初期道德评价优先转变为后期历史评价优先。陈先达先生则提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异化劳动的观点是最完整的,但这里的异化有一个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两派学者还总结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历经的两次巨大转变:从异化到异化劳动、从个体和类的矛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第二种看法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只是其前期的不成熟的思想,成熟以后理论体系就不再使用此概念。此观点的代表学者是段忠桥教授。段先生提出,虽然我们在研究马克思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依旧会见到“异化”二字,但此时早已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异化概念了。他还认为异化劳动概念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不具有实质性、基础性的地位[2]。最后一种看法的代表是张奎良。他指出异化概念的确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后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运用逐渐减少,自此以后异化概念就逐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消失。张教授提出异化特别是异化劳动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历程中其主要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一概念是马克思脱离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并自此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起点;其次,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探究的正确目标,对共产主义观点的构成起了促进作用;此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似,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的基石。张奎良认为,异化内容随着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在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看待异化的态度也在不停变化[3]。马克思对于此概念使用的顶峰时期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阶段,自此以后,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发生转变,他开始对异化概念进行抨击和回避,他对于异化概念的运用也逐渐降低。
二、异化思想溯源
从政治学上看,“异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在这里,异化仅仅指人运用宗教进行祈祷活动。从哲学上看,“异化”指主体本身在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这些活动而使得其分化出了异于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迫、奴役主体本身。从政治哲学上看,英国唯物主义者霍布斯认为异化就是人们把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国家的行为;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的法国哲学家卢梭也使用过“异化”一词,卢梭认为,异化是由于社会制定了公共契约而造成的一种结果,一种公意——人们转让个人的权利及自由,最终形成国家,以共同行使公共权力,服从这种公意就是服从个人本身,这里主要指人类从自然状态向文明状态的过渡[4]。可见,随着历史、制度的不断发展变化,“异化”概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从哲学的视角对异化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指出,“异化”就是“绝对精神”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以及后退的过程,对于人来说,从根本上看,所有的异化都只是人自我意识的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系统总结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的本质[5]。在这里,他否定了黑格尔的“外化扬弃”说法,觉得黑格尔所谓异化的问题在于没有社会的人,而单纯地将人放在自己思想的对立面,单纯地在思想中斗争。很显然,这是绝对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异化观[6]。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费尔巴哈在哲学发展历程中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将人本学带进了哲学王国并展开深刻详尽的论述。他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点,以人为研究起点,建立了人本主义异化观,并深入探究了人与宗教的关系问题。费尔巴哈认为:“异化即宗教的异化。这种异化是人本质自我异化为一个上帝,世俗世界异化为一个天国世界,并且反过来统领人本身的一种活动。”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们一直都生存在人自己所建造的臆想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描绘出上帝的大体外貌,把上帝视为人本质对象的一个独立存在物,看做是人自身的对立物始終控制着人[7]。所以,费尔巴哈要求人们一定要通过对人本质的异化进行否定扬弃,从臆想之中摆脱,使人的本质重新回归到人自身,费尔巴哈著名的人本主义的“宗教异化观”正这样的观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异化思想
马克思的异化观,其核心是劳动异化,这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家“异化”理论的前提下创造性的发展和超越。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运用“异化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鲜明地提出“物的异化过程,即人的自我异化的实施过程”。在他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钱财等物质利益使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异化,要想消灭这类异化,只能到人类真正解放的那一天,每个人都变成了“类的存在物”,这样这种异化才会消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马克思把国家及政治制度看成宗教,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像宗教制度一样,是人们生活的异化,是一种外在、异己的力量,同人对立,压迫着人。这些著作共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问题的本质表现,其对异化思想的核心归纳则具体展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在《手稿》中,马克思将政治哲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深刻探究两者,不遗余力地揭发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劳动的价值学说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分歧,并深刻揭露了矛盾的最终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般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中深化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在此详细论述了政治革命、政治解放与实现人类解放的关系。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关注的焦点发生了重大转变,即由政治视角调整到了市民社会视角。马克思曾试图利用政治改革的方式来规避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异化,经过一系列实践研究佐证,马克思最终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二者中,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力量,国家要通过构成社会的各个等级、各个团体,即市民社会来行使权力。”并得出了“不是国家掌控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掌控国家;不是政治的变革,而是社会的革命才能完成人的确定意义上的解放”[8]的重要论断。自此,马克思就从早期的政治批判转向了社会批判,并第一次把克服市民社会异化与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是人类解放的最终方式,到目前为止,它在世界制度的领域内,是各族人民历史创造的一大进步;只有依靠现实的人及人之劳动,才能克服市民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才能实现人类解放[9]。
四、异化思想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地位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的观点,将对人性的普遍理解视为衡量标准,在资本主义的制度的基础上,对劳动异化进行全面剖析,并将劳动与人的类本质定义为自由主动的实践。在他看来,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人类劳动处于异化的状况,并从劳动者同他劳动的产品异化、劳动者同他劳动的过程之间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劳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四个方面阐明了“异化劳动”本质;他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联系起来,论述了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一般规律。在其后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依然可见应用异化和异化劳动两个术语,此时他把异化与异化劳动当作是唯物史观的基石,使这一理论成为了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由于研究调查了劳动与资本的辩证关系,揭发了资本的自我否定的历程,说明了共产主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必然性;分析了个体是怎样从孤立状态过渡到普遍异化,最终再扬弃异化完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步骤,揭示了异化劳动理论是引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同共产主义的运动的政治哲学。马克思认为扬弃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私有制造成社会的异化,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消灭异化,即消灭异化劳动。他指出,要消灭异化劳动就要消灭使得异化劳动产生的社会条件,即消灭资产阶级国家,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仅是获得生存资料的手段,也是生活的首要,而这里的“劳动”也已不再是异化劳动,而是自由劳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无产主义者通过自由劳动实现自己个性解放与全面发展的过程[10]。
如今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体系,就必须要挖掘异化劳动理论的政治哲学意蘊。马克思“异化理论”批评和展示了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所存在的内在分歧,证实了无产阶级政治解放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关联,在政治哲学层面下,它是共产主义实践活动中的理论装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周瑞辉,王忠桥.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实践向度[J].北方论丛,2016,(01).
〔2〕段忠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与俞吾金教授商榷[J].江海学刊,2009,(03).
〔3〕张奎良.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习与探索,1980,(01).
〔4〕辛屿.试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01).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
〔7〕崔晓芳.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区别[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06).
〔8〕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朱学平.异化的扬弃: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186.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