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2018-07-09曾小飚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育人

摘 要: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办学、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才能促进校企长效合作,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该文以百色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7-0127-3

2015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桂政发〔2015〕6号),强调将地方应用型和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作为当前广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在桂政办发〔2015〕49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教育强基创优、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中也明确将“大力推进协同育人、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强基创优计划”的主要内涵。2015年10月,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可见,通过产教融合,实施协同育人已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1]。

作为广西首批4所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的百色学院,适应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涉农本科专业,有机整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于2015年被广西教育厅立项为广西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进行建设。然而,作为新设专业群,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都不尽如人意,故通过校企、校政及校所等在专业共建、项目合作、技术服务及社会培训等方面合作,开展協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设初期,该专业群已经进行了一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尝试,但面临合作不稳定、融合模式单一、合作内容不深入,协同渠道不畅通及企业倦怠等障碍。究其原因,还是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或者不够创新所致。为此,本文从理论层面和现实根源深入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为提升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协同育人实效提供策略与思路,也为兄弟院校提供借鉴。

1 地方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受限于办学条件制约,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地方本科院校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协同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

1.1 引导调控不足 相关部门对协同育人缺乏有效的引导措施,不能很好的规范协同育人过程中各协作主体的行为,有效维护各方的切身利益;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投入资金不足,也不能好好利用财政及税收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不能充分调动协同育人各主体的积极性,影响了协同育人的进程。

1.2 动力机制缺失 地方本科院校如百色学院处于转型期,教师的教育观念较为陈旧,受传统的教育理念束缚,仍然注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不少毕业生学历高,能力低,用人单位不满意。而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对用人的要求除了岗位的适配度,还想尽可能降低人力成本。在协同育人理念下,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及实习见习岗位,需要支付一定的实习补贴,另外还要安排人员对实习生进行业务培训,参与监管实习生的工作生活,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还会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运营风险,与企业的追求目标不匹配。另外,由于地方院校基础差、底子薄,多数教师科研服务能力较差,开展科研仅限发表论文用于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多,加上贫困地区的企业往往不重视科研,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很难投入大量资金给高校开展科研。更有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仅仅是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安排实习生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这些都导致企业与高校合作育人的动力不足,阻碍了协同育人的推进。

1.3 管理运行机制不畅 转型期的地方高校越来越重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并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方院校师资人手不足,没办法安排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的实习见习活动,而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参与较少、了解不多,导致对学生的校外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监管,使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与预期相差甚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1.4 中介服务机制欠缺 协同育人要求高校、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一起协作培养合格人才。但是,不同高校,优势专业不同;不同企业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及专业技能人才不同;不同科研机构,擅长的研究领域及科研特色不同,而当前普遍缺中介服务机制,各方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2]。

2 地方院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才能促进校企长效合作,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2.1 构建政府调控育人机制 协同育人的主体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各方的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存在差异,需要政府对整个协同育人过程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协同育人的开展。政府可通过成立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建起各方联系的桥梁,协助各单位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学术交流,人员流动,科技成果转化,筹措社会资金及分配等;同时充分利用政策,为高校提供协同育人专项资金,支持教学改革,对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以增加企业利润,刺激企业参与协同育人,为高校及科研机构培养人才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实践场所[2]。

2.2 构建党政联动管理育人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必须坚持党政联动,为加强教学管理,保障教学有序运行提供保障。一是学校及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党政合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齐抓共管,开展教育教学观念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3];二是通过党建保障教学,在院领导、教研室、教学督导组、班级中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为教学科研等工作保驾护航。三是党政共管、监督教学。党政领导班子应主动融入和配合教学督导组开展工作,加强对教学的监管与督查,全方位地服务和保障教学[3]。

2.3 构建科教融合育人机制 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教学和科研是推动高校发展的两翼,但他们又是一对矛盾,教师科研时间占用过多有时候会影响教学。在百色学院发展过程中,随着对科研的重视,科研项目逐渐增多,这种矛盾日益凸显。为此,可通过构建科教融合育人机制解决此矛盾。一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教学案例的方式编入教材或融入课堂教学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知识与现代科技前沿、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技能及创新思维能力。

2.4 构建动力驱动机制 要调动协同育人各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及创造性,必须增加他们的内驱力,途径是构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动力驱动机制。一方面,高校可利用自身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输送人才、提供技术攻关服务,帮助企业培训职工,提高学历,从而减少企业成本,提高效益及市场竞争力,让企业感到实惠;另一方面,将企业作为高校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及科研实践基地双方共建,能为大学生提供实习、见习甚至就业岗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为高校教师提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机会,并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2.5 构建社会实践育人机制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走入社会,深入企业基层甚至生产第一线,特别是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到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提供技术指导。通过社会实践,教师对企业生产、行业动态有更深的了解,得到鲜活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模式,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蜕变,并有利于维持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而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学贴近现场,使学习活动实践化、学习环境职业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3]。

3 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协同育人的成效

几年来,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通过科学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有力推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取得了良好成效。近两年在保持与原有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又同华润五丰(百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广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构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为该专业群搭建了更多的实践育人平台,显著改善了产业群的实践教学条件。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职业资格培训等途径,被学校新认定10名双师型教师,有8位教師被百色右江区科技局选定为科技特派员到各乡镇进行科技支农服务,形成一支能有效推进专业群协同育人的教师团队。通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能满足专业群协同育人要求的课程体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大大提高。近2年该专业群的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0多项,累计经费近250万元。在学校及中科招商投资集团的支持下,有2个团队注册成立了企业,分别为百色市药宝农业有限公司和百色创发食品有限公司。近几年的毕业生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曾小飚,马博.协同育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建设的意义[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4):154-155.

[2]张清钦,谢开勇.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4):61-64.

[3]朱绍友,孙伟,章孝荣,等.对高校协同育人及其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7(7):41-4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