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之上,打破自我
2018-07-09莫兰
莫兰
“爷爷睡着了,麻烦大家稍等一会儿。”导览开始前,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歉意。几分钟后,这位穿越半个地球,从意大利赶赴正烈日炎炎的北京的老爷爷身着背带裤,头戴绅士帽与众人问候。这是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在北京的第二次个展,他使用镜子作为创作的载体,主题为“镜面之上”。
以雕塑形式出现的镜子占据了画廊大厅,这些高大的、不同角度摆放的镜子仿佛组成了一个小迷宫,观众置身于迷幻的空间。
在二层,皮斯特莱托以丝网印刷技术将自己的肖像融于镜面抛光的不锈钢表面作为前景,它手举作为“生成性破坏”符号的木槌像是要砸向镜子外,而每一个前来观看的人都能成为场景的一部分。
皮斯特萊托最早进行镜画创作就是以镜面为基础的自画像,看着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将其复制出来再贴上去,正因如此镜子几乎成为他所有作品的主角。“镜子不仅是我本人的自画像,也是每个人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观众的自画像,在镜中看到的画和普通画的不同之处是,镜中我们看到的影像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在创作中需要固定这个影像的时候怎么办呢?我就会把它拍下来。”因此,皮斯特莱托在镜子上贴的照片就是他在创作的时刻想要展示的特定影像,而照片和影像代表的就是—个四维度的空间。
位于画廊三层的作品《无限立方米》是将六面镜子由一根简单的绳索捆绑组装而成的一个灰色立方体,界定出一立方米的空白空间,这个镜面向内的封闭空间无法被观看,也无法使用,激发观众对这个作品的好奇和感知。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1933年生于意大利比耶拉,早期致力于自画像的探索。1961年至1962年问,他创作了最早的一组“镜画”作品,这组作品很快令他蜚声国际,并于60年代在欧美重要画廊与博物馆举办诸多个展,“镜画”系列也成为艺术家的代表作。
1965年至1966年间,他创作了一组名为《迷你物品》的作品,被视为“贫穷艺术”运动的奠基之作,皮斯特莱托也成为这一运动的核心力量与领军人物。贫穷艺术,并非简单指涉作品材料的匮乏与简陋,更不是艺术家的经济状况,而是一种与大地艺术、后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齐头并进的艺术流派。这类艺术家以废旧品和日常材料或被忽视的材料作为表现媒介,被称为“贫穷艺术家”。
展览当天,皮斯特莱托从镜子中“跳出来”,现场进行了砸镜子的行为表演,意在将过去的自己“打碎”,又将现在的观众涵盖进来。在他的作品里,自我反射又相互折射的镜子不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等于三甚至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