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子之心倾注华夏沃土
2018-07-09舒鹏刘岩松张晗
舒鹏 刘岩松 张晗
编者按:农业是国之根本。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五年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并指出“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他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有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3D打印技术等创新科技的应用,十九大之后的中国农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科研工作者躬身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合的开拓精神,更离不开他们艰苦奋斗在田间地头的奉献精神。
无论是走进京郊的蔬菜大棚,还是漫步田间地头,你都经常会看到一位斯斯文文的人,跟农民侃侃而谈,交流中,他总是乐呵呵的,给人以亲切感。但他却又不像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他不仅知道如何撒种、施肥,更掌握着最前沿的土肥水技术。他将全部身心都倾注进了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没有更多铮铮的誓言,但他却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一道道艰难险阻,用生命来热爱和执著于这份土肥事业,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他就是全国劳模、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推广研究员赵永志先生。
土壤是有生命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赵永志说,“对于农作物而言,土壤就像它们的母体,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营养与口感。对于国家而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没有土壤,可以说农业甚至人类活动就失去了基石。”
那么,土壤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土吗?赵永志说,其实土壤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农业上管土壤叫团粒结构,团粒结构越好,保水、保肥性就越好,供肥供水性就越好。土壤是水、热、气、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力的生物体,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它知冷知热,需要健康保护。他呼吁,爱护土壤要像爱护人类自己一样,不能只索取不回报。
为什么赵永志要呼吁爱护土壤呢?这还要从他刚刚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始谈起。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或许艾青的这句话最能够表达赵永志刚刚担任北京市土肥工作站肥料室主任时的心情。他回忆说,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是长期使用化肥让土壤早已"亚健康"。以京郊为例,土壤鹽渍化、板结、土传病害等问题十分严重。这些现象让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这种现状,让这片土地重新恢复它的生机。
然而,虽然壮志在胸,赵永志却发现当时土肥站的工作基本是围绕如何让作物提高产量展开的,土壤改良等工作相对较少。于是,他带领团队大刀阔斧改变工作思路与理念,开始重点研究北京设施农业,包括土壤培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他的初衷就是不仅要让土地恢复“活力”,还要让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大大提升。
从那时起,赵永志便带领团队马不停蹄的对全市耕地土壤进行了全面调查、监测,建立了完整的土壤资源信息库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力进行土壤培肥改良试验研究,并且有针对性地研究出一批北京土壤质量提升、面源污染防控、生态修复等技术与技术产品。另一方面,他积极为土壤“代言”,研究、探索、争取、落实了多项政府土壤培肥改良工程项目与政策,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管理模式、政策模式和服务模式。
正是在这样的技术支撑下,北京耕地尽管在高强度利用下,质量依然有所提高,土壤有机质由2008年的16.7g/kg提高到2016年18.6g/kg,土壤综合指数由58.5提升到66.9。农业部韩长赋部长为此做出了这样的批示:北京市的做法很好,可资各地借鉴。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城市建设占地情况异常严重,而且不少耕地质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全国有5000万亩耕地因污染严重失去耕种功能。土壤不健康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老百姓的健康安全。赵永志虽为一名普通基层科技工作者,但忧心忡忡。因此他提出,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要为土壤的健康着想。不仅要设立耕地数量红线,更要有耕地质量红线。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因为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避免,只能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他还提出“要用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科学思维、发展思维重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观点,充分体现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远见卓识与大局观、责任意识。
赵永志说:“农业必须重新审视土壤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投入,合理施用有机、无机肥,让处于亚健康和有‘病的土壤重焕生机。我们必须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给未来留下发展空间,让绿水青山长留”。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如今,京郊的每一个田野沟壑,都印上了他的串串足迹,大地可以作证!
土壤也需要营养补给
在看似枯燥的农业科学研究中捕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与价值,赵永志是满足的,因为除了科研成果的出现,他总是能看到农民兄弟的笑脸。他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作物生长过程中各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掌握好什么时间施什么样的肥对作物的生长非常关键。他以草莓为例,介绍说,草莓生长前期,需要植株健壮,根系发达,不仅要施有机肥,还应适当补充氮磷肥;开花期,需要补充中微量元素;到了后期,加强草莓的糖分需要补充钾肥。否则,长出来的草莓就会不尽如人意。
赵永志曾带领团队给昌平区兴寿镇西新城村北京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经理崔维国的草莓园量身定制出一套施肥方案和施肥技术,并调节出偏酸、偏甜、酸甜适中3种口味,让崔维国的草莓从原来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供不应求,每到草莓成熟的季节,草莓园中总是引来大批游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还有一次,赵永志偶然得知通州区漷县镇黄桃种植户武顺岩自家地里黄桃无论怎么精心打理,果实仍然是个儿小、颜值低,口感也不好,投入和收入明显不对等,令武顺岩头痛不已。为了不让武顺岩把黄桃全部砍掉当柴烧,赵永志顾不上手头的工作,转道来到武顺岩的地里,带上几小口袋土匆匆回到了实验室,并事先叮嘱武顺岩千万别砍桃树。通过给桃园土壤样本做实验,赵永志发现样品土质盐碱化,还缺少桃树生长急需的硼、铁等元素。据此,赵永志“对症下药”,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如今,武顺岩家一个黄桃就能卖到10块钱,经济效益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京郊在上世纪90年代末推出了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并种植了10万亩的紫花苜蓿,希望能作为奶牛的饲料。结果,紫花苜蓿种出来了,奶牛却不爱吃,农户着急上火。为此,赵永志到田间调查发现氮肥用量过大,磷钾肥不足,他还进行土壤测定并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土壤里缺少紫花苜蓿需要的一种特殊微量元素——钼。紫花苜蓿需要钼来合成更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多了,奶牛才爱吃。基于此,他开始尝试配置紫花苜蓿生长需要的专用肥,最终,他改良后的紫花苜蓿,不仅奶牛爱吃,产出的牛奶蛋白含量也提高了,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结合这些作物的施肥特点,赵永志又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完善,并最终将其命名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正是这项技术,成就了赵永志执着一生的农业科研工作。
农业发展离不开创新支撑
在中共十九大会议期间,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代表曾提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核心关键还要靠科技创新,靠科技进步”。而赵永志的科技创新之路其实早在1998年便已开启,他首先提出的是,必须对农业技术推广理念进行创新。
就在同行的一片质疑声中,赵永志开始在顺义区大孙各庄搞起了冬季温室种植反季节红提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而之所以不顾他人反对,一门心思扎进了科学研究中,是因为他相信科技的力量;更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技术就要义无反顾地琢磨下去,坚持下去。
为了这一个信念,赵永志查阅了难以数计的技术资料,并拿出可靠依据证明北京冬季是可以生产美国红提的。于是,在理论基础上他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提供冬季作物生长需要的光和热,改变冬季作物生长不利的现状。为了实验方便,他索性把家安在了大棚里,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坚信,只要肥水跟得上,保温措施跟得上,红提的抗冻性能就没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苦心钻研,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冬季温室红提栽培技术在北京试验示范成功,一串串红提长势良好,这不仅改写了北方地区冬季不能生产红提的历史,更为赵永志的科技探新之路开了一个好局。因为仅这一项研究,就可以让农民一亩地增收上万元,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说,可谓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此基础上,赵永志还研究了大桃、葡萄的反季节栽培技术,新鲜葡萄、大桃既可五一前上市,也可冬季采摘,并在京郊大面积推广。他还进一步开发研究出圣诞玫瑰葡萄栽培技术,使北京地区生产的玫瑰香葡萄到圣诞节后还可采摘上市。
十年磨一剑,2007年,赵永志在来到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的第十个年头,凭借着出色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成为站长。在新的岗位上,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时他也把眼光放的更加长远。赵永志常说,土肥事业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为农业和农民做好服务,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广易于农民接受、促进农业增效、利于农民增收的新型实用技术是土肥工作站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拓荒者,赵永志始终坚持探索如何将技术变得更加简单易懂,让农民更好的掌握,从而促进农业的整体发展。于是,当2006年北京市被列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后,赵永志带领他的团队,利用不到3年时间,使测土配方施肥在北京主要作物生产上实现全覆盖。截至2017年,累计推广4276.74万亩,农作物增产124.66亿公斤,增收节支39.01亿元,化肥用量减少35%,累计投入减少11.87万吨,折合减排CO243.88万吨。
更重要的是,北京市政府已将测土配方施肥功能延伸至都市型现代农业各领域,通过功能拓展研发出的高端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生产出了“配方樱桃”“配方草莓”等优质的高端农产品,不管吃酸吃甜,口味都可以人为管控。测土配方施肥还在北运河面源污染治理、低碳农业等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可以说是一次测土配方技术的大宣传、大培训、大示范、大参与。通过实施测土配方工程,赵永志完成了四大创新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土壤资源信息智能化管理体系、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和产学研推企多元化综合服务体系。四大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有效地推动了“数字土肥、生态土肥、智慧土肥”理念的构建。特别是按照北京市农业禀赋和智慧农业要求,大力推动和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应用,开发了智能配肥机、测土配方施肥专家推荐系统、施肥宝APP、随身听等土肥技术服务智能化产品,促进了土肥工作的智慧化,实现了土肥资源精准升级、高效利用、高效产出,推動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安全健康发展。
合作促进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土肥科技在现代农业中支撑与引领作用,赵永志高度重视对外合作,积极开展土肥科技联合攻关和建立多元化农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院校以及推广机构、企业、基地等多部门加强交流合作,建立起站-院式、站-企式、站-县式、站-镇式等多种合作模式与机制,有效地拓展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基地等多部门、多单位、多渠道、多形式合作空间与机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多赢的良好局面,同时在政府项目、工程、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通过土肥技术产品化、措施政策化、服务信息化、参与社会化开创了北京土肥事业新局面,也开启了北京农业农牧结合、精准高效、循环低碳、生态安全良好发展模式。
如今,“智慧土肥创造农业未来”的发展思路正在赵永志的推进中得到迅速实践与实施,成为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赵永志相信,智慧能够引领未来,创新能够创造奇迹。
不能实现生产力转化的技术就不是好技术
对于如何更好打通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魏灵玲代表指出,十九大报告中写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一直想做以市场为导向,知道市场需求后再来实验室进行科学应用的研究。”她认为要以项目引领产业,以园区带动地区。“我相信在十九大以后,越来越多喜欢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够走出科研一线,投入到市场中,从市场获得需求,反过来反哺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够形成实验室的转化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06年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测土配方施肥”成为中央落实科学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但是如何才能更好的让农民接受这一技术呢?新技术的推广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始终扎根于基层的赵永志却很有信心和心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更好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必须进行深入实践的研究。于是,赵永志带着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京郊土地特点,建立起土地质量大数据库。他又到肥料生产企业蹲点,亲自指导企业生产配方专用肥,并给肥料企业下了死命令,配方肥的价格绝对不能高于市场普通肥。这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京郊得到了有效推广。土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农民施肥不再盲目浪费,肥料管用了,土地有劲了,作物长得壮实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更加显著。
同时,赵永志研究开发出一系列水肥一体化设备及粮食、牧草、蔬菜、果树、药材、花卉等作物的几十种专用肥料,有效实现了农业科技服务简便、实用、高效、产业化,为京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低碳、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撑。根据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他确定了10余项兼具先进性、实用性和效益性等特点的土肥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让农民少走了不少弯路。
当然,要想真正落实测土配方技术的实施,少不了推广平台的搭建,为此,赵永志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台、都市农业科技小院、智能配肥站等技术推广平台,以合作社搭台、专家会诊、精准技术唱戏的形式,建立测土配方施肥农民田间学校,形成了科技人员直接到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直接到人、配方肥直接到田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同时,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创新地将肥料生产和经销企业等部门整合起来,共同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工作。北京率先建立起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企业为生产、流通为配送三方参与的土肥技术推广服务新网络——物化技术物流网,解决卖肥的商家和用肥的农民都没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技术推广部门又不生产肥料、技术与产品相互分离的难题。
如此,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了农户、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条龙式、站企结合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和科技入户式五种配方肥服务模式。农民在施用肥料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落了地”。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污染的土壤如何产出健康的粮食呢?为了破解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难题的办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采取了“堵”与“疏”结合的办法。并在京郊建立了10多个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端试验点。其中一个在昌平区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赵永志在合作社的果园里倡导立体栽培,果园内种植三叶草。三叶草在美化果园、防尘固土的同时,其根部的大量根瘤菌还有助于提高苹果的甜度,三叶草、苹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植物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结合。水肥一体化,作物景观化,劳动快乐化,农业现代化,这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典范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满足了都市需求,更保障了粮食安全。
赵永志常说,为土地施肥就像人的饮食,过素、过荤都不行,土壤的生态系统出现严重问题,主要是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的。他要帮助包括北京人在内的国人尽快认识到中国土地存在的巨大危机,然后以科学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尽可能快地从大系统的角度解决问题。他还说,我们的土地太累,但这些问题很多普通公众和干部都不了解,造成社会对土地问题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直接构成了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极大隐患。
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让赵永志深刻的体会到,国家不要盲目地追求GDP,而是要追求人民的幸福指数。如何健康生态地发展一国的农业经济,才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赵永志很肯定地说,在他们指导下的北京本地农产品是安全的,而未来,他希望全国的农产品都同样安全。
孜孜不倦终获累累硕果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顾风雨兼程;既然树立了目标,就全力以赴向它奔去”。赵永志执着的探索精神也让他收获了累累硕果。十余年来,他主持的部、市级重点科技项目有70多项,获得国家、部市级科技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2项),实用发明专利16项,地方标准12项,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赵永志被评为中国土肥领域60年具有影响力人物,并获得时代改革创新百佳人物、中国十大优秀土肥专家、中国时代楷模等众多荣誉称号。此外,赵永志还被聘为国家科技项目和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作为基层工作者获如此殊荣十分罕见。他先后几十次在国际、国内相关会议撰文发言倡議加强对农业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提出“耕地质量也应划定红线”的理念与路径,不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为此2015年他还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特邀,以专家学者身份访问罗马总部参加“国际土壤年”活动并做主题报告,同时达成在北京共同举办一届有影响力的国际土壤学术高级研讨会及受邀作为粮农组织专家支持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农业等多项共识。2015年4月,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并入选《盛世功臣——共和国劳模风采》画册。 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科技日报》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一些主流刊物把他作为封面人物。
多年来,赵永志特别注重与时俱进,他经常说:“我们必须把创新当成一种工作方式,当成一种时尚,把创新始终贯穿于土肥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全过程中。”他也始终在践行着他的诺言,带领团队先后创新性地提出了“耕地质量也要确定红线”“发展低碳经济,农业是基础,土肥要先行”“智慧土肥”等创新理念,逐步形成了“数字土肥”“生态土肥”“智慧土肥”“和谐土肥”等系列现代土肥技术理论与技术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赵永志开始大力推动这一创新观念的扎根落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技服务模式,推动土肥技术精准服务与管理,建立京津冀土肥大数据平台,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推动行业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和区域生态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个人对农业没有热爱与敬畏,对捍卫农业生态没有景仰和向往,对生命的信念、行为没有庄严、庄重以及虔诚、忠诚的感情,是断然走不到他如今的境界的,也是很难有幸福感的。赵永志是对农业科技、对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有独特感悟的人、有神圣感的人,而能让我切身感受到的,就是他默默拓展着生命阈值的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