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园欺凌透视:现状、成因及治理

2018-07-09黄艳

教师·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中小学

黄艳

摘 要: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归根结底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不良生活环境在其身心上的映射,而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又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鉴于此,要积极构建家庭、班级、学校联动机制,从小处着眼有效防治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首先,家长需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融洽的亲子环境,让孩子拥有健康、阳光、乐学的底色;其次,教师要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集体,给予学生接受正规社会化教育的土壤;最后,学校应建立反欺凌机构、制定反欺凌校规,加强刚性管理。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欺凌;源头治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8

作者简介:黄 艳(1987—),女,湖北松滋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一、校园欺凌概念及特征

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并且越来越引发广泛关注。特别是此前数起极端个案的曝光,不断地刺痛着社会的神经,更是极大加剧了公众的担忧情绪。校园欺凌概念的认识会影响到治理对策的选择,明确校园欺凌的概念是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前提。2017年12月27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定义了校园欺凌的概念,即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参考《方案》的相关内容,我们在界定校园欺凌时应主要从受害学生的内心感受考虑并把握以下特征:“学生之间”是主体身份特征,即行为人和受害人都是学生;“蓄意或恶意”是主观特征;“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是客观手段特征;“恃强凌弱”是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征;“造成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则是后果特征[2]。

二、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最新现状

1.整体分析

有调查发现,近年来女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屡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角”,欺凌呈现低龄化趋势,暴力倾向严重,借助网络炫耀传播[3]。根据姚建龙教授2016年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生率80%[4]。 2016年通过对山东省497名家长、505名教师、124名校长和501名中小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的问卷调研发现,“同学被打”(53.3%),“言语侮辱”(61%),“被强索财物”(58.1%),“取笑或捉弄”(57.1%),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语言欺凌为目前的主要欺凌形式[5]。

2.个案分析

2017年2月28日,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的女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生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生。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无法正常生活、学习。通过个案分析,当下的极端欺凌现象基本呈现四个特征:行为实施具有随意性,行为类型以故意伤害为主,行为方式具有群体性,行为主体可能为女生。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种极端欺凌行为的不确定性,防微杜渐,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树立大安全管理意识。

目前校园欺凌现象已经在一定层面上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我国法律界也在开始探讨是否通过立法完善来加大对校园欺凌的惩治力度,一些地方的司法机构已经开始在个案的处理当中,运用刑事手段来追究极端欺凌事件案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比如上例中北京市的5名未成年少女因校园欺凌行为,构成犯寻衅滋事罪最终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因此在校园欺凌的正式法规仍未出台的情况下,这个案件具有“以案释法”的意义,它是一个风向标,它可以成为今后类似欺凌案件的一个司法判例。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欺凌行为不是闹着玩的,严重的欺凌行为将要受到法律的追究,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分析与治理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校园欺凌现象形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6]:第一,受转型期社会失范大背景的影响,社会失范浸染校园,为欺凌事件的出现提供了“温床”。比如,经济领域中的欺诈、胁迫,思想文化领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等带来的价值和道德“失范”等,使得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第二,社会变迁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失位造成青少年社会化主体的缺失。如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不和谐、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父母的不当行为和恶习等,造成家庭环境的不理想,孩子缺少社会主流的规则、道德和价值观的习得,导致要么因缺少保护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或者成为校园的“小霸王”。第三,受身边“反学校文化”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一些难以在学校主流文化中获得尊重和存在感的学生,容易加入“反学校文化”群体。在生活水平和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还表现出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滞后的特点,加之自身缺乏自制力,群体的存在会怂恿或助长其越轨行为的发生,从而导致学生在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哥们义气的驱使下做出一些冲动、激情的行为,给当事者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第四,学校管理和法制建设的不健全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事件的发生。其一,一些小的欺凌事件会被教师或者学校认为是学生间的小打小闹,不予理睬或是采用批评教育、民事赔偿方式解决,使得欺凌者受到的惩戒效力不够,助长了其嚣张气焰。其二,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但未满16周岁的,构成刑事责任的只有8种严重犯罪。像围殴、勒索、辱骂同学等现象,只要情节没那么严重,欺凌者是不会受到惩罚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者“无法无天”的心态。

总之,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归根结底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不良生活环境在其身心上的映射,而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又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因此,应对、防治校园欺凌的责任主体是多元、多层次的,包含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维度,包括国家的法律、政策层面,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指导、监督层面,也包括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这样的微观层面。每一个层次的主体,都有自己的职责所在。其中学校是绝大多数学生欺凌事件的第一现场,也是欺凌现象防治的直接责任主体,是主战场。家庭是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对人的影响是最早、最深刻和最权威的,它是教育的首要和基础环节。而如今惡性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更使得我们应该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鉴于此,家庭、班级、学校要积极构建联动机制,从小处着眼有效防治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

(一)家长需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融洽的亲子环境

1. 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拥有健康、阳光、乐学的底色

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和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一种真正的、感情交融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儿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就会感受到愉快和安全,就能接受他人和自己,就有可能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不安通过正常的渠道得以宣泄。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接受充分爱的人,将来必是人格健全,能爱人,有独立感、责任心的自我实现型人物。若亲子关系不和谐,儿童在感情上疏远了父母,其结果会使其从根本上否定自我,感到焦虑、孤独和自卑,造成儿童个性方面发展受阻。

此外,良好的亲子环境会让孩子相信家长,有什么事愿意跟家长说。孩子一旦在外面遭遇欺凌,回家愿意告诉父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及时解决,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会孩子拒绝。霸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太多的孩子没有学会拒绝,没有学会说不,甚至会出现“讨好型人格”。他们从来不给自己的感受设置底线,这样势必会让别人乘虚而入。此外,家长教会孩子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家长别吝啬与孩子聊天沟通。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告之心情不好时,家长要学会共情,而不是评判对错或者认为孩子矫情。家长学会认同孩子的情绪,可以使与孩子的谈话更加深入,从而知道孩子身边发生的一切以及孩子现在正在经历的苦恼,然后一起想对策。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无条件的爱,这就是最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应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站在你这边,永远理解你的感受,永远支持你。”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参见《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ICPS沟通模型。

2.注意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爱的良好性格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在全方位进行爱的教育时,既要教导孩子如何在不舒服的环境下处理问题、珍爱生命,又需让孩子明白,必须为自己欺凌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这里还要注意避免一個误区,即教会孩子做老好人而不会随机应变。人当然要当好人,具备罗素先生说的三要素:爱、知识与同情心。爱与同情心一般人人都有,而怎么当好人是有知识含量的。会当坏人的好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举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以好人的方式对待他人,微笑、伸出援手、帮助、分享。你会得到两种反映,一是他人回报以微笑、援助和分享,二是他人回报以欺骗、寄生、伤害。那么,前者继续以好人的方式对待他,后者要以坏人的方式对待他、远离他。

校园欺凌的核心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冲突。害羞、胆怯、内向、朋友少的孩子在学校易受欺负,一个性格比较好、比较容易与人交往的人往往具有比较成熟的社会交往能力,不大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家长们可以审视一下自己孩子是不是属于“易被欺负性格”,如果是,那么通过带孩子开阔眼界、参加社交活动,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让孩子练就强健的体魄等途径,让孩子变得积极、开朗起来。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勇气,给孩子讲勇气故事,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冲突,培养孩子的反抗意识。这些场景都可以让家人配合,反复进行勇气练习,让孩子逐渐适应和面对。

3.面对校园欺凌,家长要有正确的应对态度

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包括注意观察孩子身体上出现的一些变化,通过身上的这些物理痕迹可以判断孩子在学校是否遭遇了不痛快,遭遇了学生欺凌现象;同时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是不是突然之间变得很沮丧,突然之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举动,通过多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来察觉孩子可能遭遇的校园欺凌。家长如果一旦判断孩子在校园遭受欺凌,就要有正确的应对态度:①坚决表明我们跟孩子是站在一起的。我们一起来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②家长应该相信学校和老师,向学校和老师反映孩子遭遇欺凌的现象,和学校老师一起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③如果学校和老师没办法客观公正地处理孩子所遭受的校园欺凌现象,那么可以向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提起学生申述。如果遭遇的欺凌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可能已经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那么家长可以向司法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孩子的权益,追究欺凌者的法律责任。

(二)教师要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集体,给予学生接受正规社会化教育的土壤

健康和谐的班级是学生接受正规社会化教育的沃土。班级的本质属性是特殊社会组织。班级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分化与选择功能、引导与保护功能。民主和谐型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符合学生及社会的期望。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地对待学生,并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做到因势利导,通过真挚的情感交流与实际行动,使学生领会到教师的心愿并感受到教师的信赖。

事实上由于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一个班主任要管几十个学生,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导致许多校园欺凌发生后校方、老师、家长并不知道。而且大部分受害学生被人欺负后不敢跟老师、家长说,造成悲剧屡屡发生。那么如何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呢?第一,我们可以在学生中秘密发展小卫士力量,以掌握学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当上小卫士的同学必须是对班级热心、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意为小卫士保密,同时要不断培养他们的荣誉感。第二,我们设立班级日志,目睹行为及时报告。可以指定专门的班干部或其他人员及时向班委会或者班主任反映班级里发生的一些欺凌现象。平常目睹欺凌行为的同学作为旁观者也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应该及时向老师、学校报告学生间的欺凌行为。第三,我们一旦发现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欺凌行为一定要正确处理,不要忽视它,以为就是学生之间打闹而已。这要先根据有关规定去判定是不是属于学生欺凌行为,如果属于学生欺凌行为,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比如对被欺凌对象采取关爱保护以及相关的救助措施,对于欺凌者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或者其他教育惩戒措施。如果欺凌行为很严重,超出了班主任或者老师能处理的范围,及时将情况上报到学校,由学校介入欺凌行为。

(三)学校应建立反欺凌机构、制定反欺凌校规,加强刚性管理

《方案》指出治理校园欺凌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如果没有“惩戒”,只有一味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多校园欺凌是无法根治的。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强软实力的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柔性管理;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反欺凌机构和反欺凌校规,加强刚性管理。制定的反欺凌校规,一定要简单实用,而且言必信、行必果,才能有真正的威慑作用,才能解决问题。

一是,通过制定反欺凌校规,明确告诉学生哪些行为足以构成学生欺凌,以及違规实施后可能遭受的教育惩戒或纪律处分。

校园欺凌的形式一般分为四类:肢体欺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亦称社交欺凌)、网络欺凌。校园欺凌行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种行为(见下表)。

学校发现欺凌事件线索后,应当按照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进行认定,由县级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部门处理学生欺凌事件的申诉请求,对确有必要的,要启动复查。涉法涉诉案件纳入相应法律程序办理。

针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可结合《方案》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惩戒措施。比如,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可要求欺凌学生道歉,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若再犯要停课,请家长到学校谈话,如果有第三次就被请出学校。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欺凌事件,依法办理,追究欺凌者法律责任。

二是,在制定反欺凌校规的时候,学校可采取“开门依法”的方式,广泛动员学生、家长、教师等人员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扩大校规的“群众基础”。

三是,反欺凌校规制定之后,要向全体师生正式公布,并组织专门的宣传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防治校园欺凌,新方案的三大亮点![EB/OL]. (2017-12-27)[2017-12-28].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OTA3NTI1OA==∣=2652804173&idx;=1&sn;=22a1daa11709c29c04e6531663686ebb&chksm;=8c0af398bb7d7a8e96805a87935ced8dc8d6f7904b1a460bd1c2834c18be64150b4a4432f594&mpshare;=1&scene;=23&srcid;=1228lfwUM1k1FRifu4OqQ9mG#rd.

[2][7]5名未成年人被判刑全因这件事!有律师发布首个“校园欺凌”处理指导,老师、家长用得着! | 特别关注[EB/OL]. (2017-11-28)[2017-12-28]. https://www.sohu.com/a/207204492_120074.

[3]郑明达,艾福梅,袁汝婷.校园欺凌已成社会问题[J].小康,2015(16):88-89.

[4]姚建龙.应对校园欺凌,不宜只靠刑罚[N].人民日报,2016-06-14(5).

[5]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 [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3.

[6]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2):20-23,46.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中小学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