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长”出生态绿洲
2018-07-09滨州市滨城区林业局胡焕平盖志君
滨州市滨城区林业局 胡焕平 盖志君
初夏时节的秦台生态林场,晶莹剔透的蓝天和深沉厚实的黄土地孕育出清新透亮的绿,那一片片绿意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带给我们欣欣向荣的愉悦感。在这里,你可以远离城区喧闹,静静地体会这份“绿意”。看这满眼翠绿,听那鸟语席风,闻那清新花香,自由地呼吸着清新的气息,享受着洁净清爽的生活空间,感受着清新静谧的生态环境,着实让人倍感惬意,领略到了生态林场迷人的景色。
令很多人想像不到的是,秦台生态林场的原址是一片盐碱地,篷草、黄金菜等杂草丛生,这里曾被许多人认为是“树木难以生长的禁区”,而不屈不挠的滨城务林人凭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干劲和豪情,开动脑筋、科学创新,开创了一系列办法,克服了一个个难题,大胆在这片盐碱土地上施展“绿色魔术”。如今,这片盐碱地上已孕育出万亩生态绿洲,成为滨州市区的生态“绿肺”。
然而,秦台生态林场建设初期并不容易,如何规划定位、建设生态林场从来没有成型的经验摸索。
作为滨州市的市辖区,滨城区适宜造林的土地并不多,如何增加造林面积、如何增强区域生态保障,着实让林业局的当家人动了一番脑筋。“结合滨州工业园区企业和土地多的实际,我们积极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沟通,终于下定决心在滨北办事处和秦皇台乡交界的地方建设生态林场,这样也有利于打造城区北部生态屏障”,时任滨城区林业局局长张亮说。同时,滨城区林业局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工作支持,聘请了省林业勘测规划院对生态林场工程进行科学论证,做到高规格规划设计。
按照全区“一产三产化”和“多功能、集约化、立体化”的建设原则,滨城区高点定位打造多功能林场,打造林场“生态、休闲、观光、采摘、垂钓“五位一体”建设模式,划分生态娱乐区、休闲垂钓区、观光采摘区、拓展训练区、苗木培育区等十几个功能区,全力提升林场的档次和水平。目前,秦台生态林场完成造林1.1万亩,栽植107黑杨、绒毛白蜡、竹柳等各类苗木72万株,已成为滨州市郊面积最大的生态基地、天然氧吧和市民休闲观光后花园。
建设林场,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造林资金不足,怎么办?这又是摆在滨城务林人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滨城区林业局积极探索林场多元化投资机制,在林场建设上采取“企业参与与政府主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为林场建设注入活力,也减轻了政府的资金压力,取得了共建共赢的良好效果。在林场建设中,滨城区林业局积极与滨州裕华高科技园达成协议,由裕华高科技园企业以土地无偿提供、入股共同合作的模式建设,树木管护由企业工人管理,林场收益按比例进行分成,通过企业土地入股的方式建设生态林面积1.1万亩。“由于企业参与林场建设,每年减少政府土地租赁费近1200万元,再加上企业自主管理,树木长的又快又好,公司化经营是生态林场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时任滨城区政府副区长边洪芳说道。
同时,盐碱地造林,成活率如何保障?滨城务林人有了自己的独创。
“在盐碱地上造林,我们先改良土壤,就是将煤灰、碱渣、中水、泥石膏等科学配比注入盐碱地,这样就使盐碱程度降低不少”,滨城区林业局营林站站长郑文霞说。同时,滨城务林人在秦台林场盐碱地上开挖了纵横沟渠,经过大水漫灌土壤和雨季淋漓,土壤中的盐份便排到沟渠中,降低了土壤盐层含量。
在造林环节中,滨城区林业局因地制宜造林,更是选用了耐盐碱树种、大苗壮苗进行造林,有耐盐碱的绒毛白蜡、国槐、竹柳等最新新品种,并加强新栽植树木的日常管护,从而大大提高了树木成活率。据造林实绩检查结果表明,秦台林场的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建设林场是第一步,但如何管好林场、经营好林场成为了摆在务林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林场内的杨树片林
“林场建设不能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更要以自身的经营来实现以林养林,实现科学发展”,原滨城区林业局局长张亮说道。滨城区林业局全面启动林场林下经济建设,制定林下经济推进方案,大力发展林禽、林草等经营模式,走“以林养林、复合经营”的路子,增加林业产业附加值,切实提高林场综合经营效益。目前,秦台生态林场已发展林下养鸡鹅1000亩、林下苜蓿3000亩,年为群众增收1200万元以上。
如今,走在秦台生态林场的小路上,看到了茁壮成长的绿树、快速发展的林下经济,着实让人感到到了盐碱地上种树的巨大变化,盐碱地已经变成生机勃勃的生态绿洲,成为城区的生态“绿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