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因爱坚守
2018-07-09牛泾民
文/牛泾民
2 7年里,很多时候赵剑武(中立者)就这样和老同志一起度过。
1990年7月,赵剑武从部队复员了,服从组织分配,被安排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老干科工作。
之后的27年里,社科院老干科由科升级为处,工作人员走了一茬又一茬,科长、领导换了一个又一个,唯独赵建武“两耳不闻身外事,专心只为老干部”,踏踏实实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其实,中途也有几个科研所室找他谈话,动员他到研究所工作,说既能学知识,而且从长远看有发展前途。面对一些人看来“宝贵的机会”,赵建武却丝毫不为所动,他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搞好本职工作,干什么都有前途。”此后为了他“心目中的前途”,他成了一颗钉子,牢牢“钉”在了在很多人看来琐碎、枯燥,前景黯淡的老干部工作者这个位子上,一“钉”27年,无怨无悔,尽心尽力。
刚进社科院工作时,院内职工家庭基本生活都用煤气,一些家住院外的老干部要到院内换煤气,沉重的煤气罐让他们犯了难。看到这些,赵剑武二话不说,骑上院里的那辆破旧三轮车,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冬,开始一家一家为老同志送煤气。当时不少老干部所住居民楼没有安装电梯,扛起煤气罐一层一层爬楼梯,就成了赵剑武日常工作“必修课”。老同志方便了,打心里感激这个朴实肯干的年轻人,而一来二去赵剑武把老同志的家事当成了自己的事,把服务过的每一位老同志当成了自己的家里人,逐渐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工作得心应手,颇受赞誉。
从部队的“服从”到老干部工作的“服务”,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沉稳干练的中年人,这27年里,赵剑武的作为让不少人想不通,让好事者觉得他“自甘落后”,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只是一路风雨兼程,无论是离开的同事,还是服务过的老干部,大家的认可和好评让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所有在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中消磨的时光都同样值得尊重和铭记。
所以,无论是之前挨家挨户给老同志送煤气,还是陪同大家外出参观学习,在别人看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赵剑武无一不是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全心、全情、全身心应对。1999年春天,社科院组织老同志外出活动,赵剑武带领并陪同十几位老同志去黄山旅游。这些老同志大多年事已高,健康状况又不好,吃、住、行,事事都得提前谋划,周密部署,细微关注。院里有位姓王的老人,依照年龄和身体状况,本不该参加此次活动,可他执意要去,没办法,院里做了好几套预案最终让他参加了。只是到了黄山,天气状况恶劣,一会风一会雨,加上中途没有吃上热饭,老人犯病了,发冷打颤,无法走下山了。赵建武见了,背上老人就往下走,老人又高又胖,体重180斤左右,山路崎岖湿滑,累得赵建武满身是汗。途中摔倒过几次,都是赵建武硬是用手撑着,宁愿跌伤自己也不让磕碰着老人。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晚上10点,赵建武终于背着老人安全赶到宿营地。
平日里,院里只要有离休干部住院,接来送去,跑前跑后帮着办理各种手续的,都是赵剑武。那一年,院里安置两位朝鲜族老人时,也是由他帮助安排。不久,一位叫洪淳宽的朝鲜族老人去北京游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引起半身不遂,住进医院,单位派赵剑武前往照管。当时正值严冬,医院条件不太好,赵剑武就全天候待在病床前,给老人喂吃喂喝,帮老人翻身、打水吃药,接倒便溺。细致周到的照顾让医护人员把他当成了老人的儿子。
有一次,院里安排一位叫徐辉的老人去青岛疗养,也是赵剑武全程陪同。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有离开过老人的视线,更没有私下想着一个人去某个景点游玩。一次老人发高烧,他整整一夜没合眼,悉心照料,不离左右,非常完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特殊任务。而就在他接受这项任务时,正赶上爱人生病住院,无暇分身的他没有留在妻子身边尽到丈夫的责任,结果爱人病愈后留下了影响生育的残疾,让赵剑武内心充满了愧疚,也留下终生的遗憾。
人生太多别离,而从事老干部工作,赵剑武常常比其他人更真切、更频繁地与“生死别离”打交道:凡是院里离退休人员亡故,都是他去医院、殡仪馆联系处理丧葬事宜,同时帮助家属给逝者擦洗身体、穿衣服、整理遗容。那次,一位朝鲜族老人去世一周才被干休所发觉,院内派赵剑武和其他同志前去处理。大家破门而入后发现,尸体已经腐烂。为了排除刑事案件,陕西省委组织部要求公安机关进行尸检,赵剑武负责检尸留守、看守遗体。当时遗体已经变形、发肿、满房充满恶臭,赵剑武强忍恶心、头痛,帮助民警翻动遗体,最后又清理、整好,坚持了三四个小时,协助将遗体送往殡仪馆火化、安葬。让参与事件的所有人看到了一名普通老干部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其实,近年来加上赵剑武,陕西省社科院离退处一共只有三个人,他们承担了170多位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平日里许多“体力活”都由他来完成。“遇事不推脱,事来抢着干”成了赵剑武27年来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花开花落,春秋更迭,如今人到中年,一切仿佛从未改变,无论初衷、态度,还是热情、干劲,赵剑武依然勤勉如初,健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