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孩子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
2018-07-09马宇平
文/马宇平
父母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尽早独立
最近几周,何琳越来越怕接到母亲的电话。
“我妈提出想来北京和我生活一段时间,我拒绝,隔几天她会再提起,可她来这里的话,她怎么办,我又该怎么办?”提到这件事,何琳又急又气。
27岁的何琳在美国一所高校完成了研究生学业,两年前回国,现在就职于北京一家国有企业。无房、无车、无配偶,她嘲笑自己为“三无”产品。住在东四环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出租屋,每周固定去两次健身房,偶尔和朋友到郊区或附近城市自驾游,她觉得自己生活得“没那么糟”。
但当母亲提出要来北京时,何琳连呼“NO!”
她欢迎母亲到北京旅游,就像她研究生毕业时,母亲和她一起完成了在美国4个州的毕业旅行。但她无法接受母亲“没什么别的,就是给你做做饭”的生活。
在她看来,那更像是给在外地读书的中学生“陪读”。“我已经27岁了,还需要妈妈来‘陪工’照顾我吗?”
何琳心里清楚,母亲想来“陪工”,只是因为思念孩子。“与其是妈妈照顾我,其实不如说是我照顾妈,她年龄大了,比以前需要我了”。
她拒绝母亲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生活条件欠佳,不能给母亲很好的生活环境,“我能让我妈和我挤在这间小出租屋吗?”
二是她渴望独立的生活。长年求学在外,何琳觉得自己早已有了相对固定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不喜欢别人破坏自己的“小宇宙”,即便是父母。
但另一方面,她又怕伤了母亲的心。为了让母亲既断了来北京的念头,又能缓解思念之苦,她要求自己每月至少回家一次,每周与母亲视频聊天,平时也多打电话、发微信。
上个月,何琳有20天在不同城市出差,最后一个周末她只想回北京睡觉。“但是想想,应该回家了。”她坐上了回家的夜车,第二天一早到家就发烧了。
她有些羡慕那样的同龄人: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并且生活得很精彩。在她看来,这些同龄人在过自己日子时可以少一些内疚。她还希望,能有个兄弟姐妹一起照顾父母,减轻彼此的压力。
将孩子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
陈寒的母亲退休后,以最快的速度从西安搬到了儿子工作的城市昆明,以“生活无聊,退休避暑”的名义。
“我妈在生日当天准时退休,第3天就‘抛下’我爸坐飞机来了昆明。”陈寒说。
从那天开始,这对母子的生活都有了变化。因为人生地不熟,母亲很少出门,独自出行的最远地点是超市,她“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并给儿子立下了很多“规矩”,比如早晨不能洗头,晚上手机要放在离床一米外的地方充电,不能用男士香水,等等。
在陈寒眼中,母亲的生活重心在儿子身上,所以自己要尽最大努力去体谅和包容。“我觉得在大部分中国家庭里,妈妈一生最重要的人是孩子,而不是爸爸。可能对于很多妈妈来说,孩子比另一半重要,所以想管孩子更多。”陈寒说,“她们怕孩子独立后就飞走了。”
在昆明,他母亲其实过得并不精彩。“我妈天天看电视,看到她自己都无聊了”,陈寒笑着说,“所以如果不出差的话,我周末就带她出去玩。”
母子俩通常周六早晨出门,周日晚上返回,目的地是附近的城市和临近省份。陈寒觉得,自己相当于开启了每周7天无休模式,不得不取消日常与朋友的聚会,母亲也不习惯新环境的生活。
有一天晚上,陈寒去健身房,他母亲去超市。一个小时后,他接到母亲的电话——因为从超市的另一个门出来,她迷路了。
“眼前问题的导火索可能是因为妈妈比爸爸先退休,平常的工作时间释放了,无所适从,爸爸还在工作,所以妈妈可能就更要控制孩子了。”陈寒说,他考虑将来回到父母身边工作,或是在落脚的城市买两套房子,把父母接过来。但他觉得自己一时规划不了那么远,房价又高,只能先顺其自然。
成长和分离是父母更需要修习的功课
去年7月,硕士毕业的吴晓筱收到天津一家事业单位的录用通知。父母对她的求职结果表示“特别满意”。一个月后,他们就开始在天津看房,希望女儿的户口指标一到手,就立刻在天津购置房产。
“可能我们东北那边的父母都这样吧,在孩子工作的城市会有套房。”27岁的吴晓筱是黑龙江人,8年前来天津求学。据她介绍,她的不少高中同学,以及父母不少同事的孩子,大学毕业后都没有回东北。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父母都会去孩子的城市买套房子,然后每年两地或者三地变换着生活。”吴晓筱解释。而那些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朋友,父母会选择在郊区买房或是在临近的城市,“比如在北京工作的同学,父母可能在(河北)燕郊买房,或是在天津”。
国庆假期,吴晓筱的父母到天津实地考察,很快“下单”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70万元。“这也是我爸妈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吧”。
买房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对她来说“有趣的事”——在他们购房的小区,有三户邻居是她妈妈的同事,他们也即将从黑龙江来到孩子身边生活。
不要把“个人价值”通过孩子实现
与远离家乡的年轻人不同,上海姑娘张冉大学毕业后便又回到上海工作,吃住在家里,由父母“全面接管了生活”。因为公司到家要坐一个小时地铁,她希望在公司附近租房住,但父母反对。
像她上学时一样,父母每天等她回家吃饭,中午为她准备便当。张冉提出想跟同事一起吃饭,她跟母亲解释这是必要的同事社交,但她母亲对此的理解是女儿“嫌弃”自己。
“加班或者跟朋友吃饭就埋怨我‘你把家里当宿舍啊’,我计划去哪里玩他们都想要一起,也会一直问‘你计划带我去哪里玩呀’”,张冉说,“我妈明确表示过,如果我不在上海工作了,她要跟着我去那个城市。”
张冉甚至猜测,父母退休之后,他们“个人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只能是“被孩子需要”。
何琳分享了一个她从心理学书籍里看到的观点,她认同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做到,“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但陈寒认为,爱得节制、将孩子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这样的观点,外人可以说得很轻松,当事人做起来太难了。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让父母牵肠挂肚,成长和分离可能是父母更需要修习的功课。”陈寒说。
“陪工”生活持续一个月后,陈寒以自己要长期出差为由,把母亲送上了回家的飞机。(应受访人要求,文中受访人皆为化名)
编后语: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在《挖潜能》一书中写道,世界上大多数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对孩子的人生越好。父母倾注全部精力去爱孩子,目的不是为了和孩子永远在一起,而是培养孩子能够离开父母独立地生存于这个社会。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总归,他们的人生旅程只能他们自己去走。退休后的父母不要把自我价值通过孩子实现,不要做“双陪父母”,人生的后半段应该过好自己更精彩的生活,让孩子最终成就他自己,才是父母与子女最好的爱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