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旬话挚友

2018-07-08张浩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回城白薯挚友

张浩

刘树森——我一生的挚友。

我和他是首师大中文系4年的同窗。我们俩一同听课,一同钻图书馆,一同下乡劳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记得有时周六我随他一起回到他的家中,他的弟弟妹妹们见我“张大哥”叫得可亲了。刘伯母想尽办法也要做一桌好饭招待我。他父亲是制作传统糕点的老师傅,后来,我去看他,近90岁的老人特意给我做他最拿手的糕点,“炸糖饺”酥、脆、香,好吃得不得了。后来老人过世也把传统糕点技艺带走了。如今年已八旬的我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点心了。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我爱人生产坐月子,树森和爱人送来5斤挂面。要知道那是颗粒如金的艰苦年代,这5斤挂面是一家子扎紧裤带节省下来的,礼义重干金,这可不是一般朋友所能做到的。

1963年初,我们就要毕业分配了。我俩都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第一志愿我们都报的是远郊区最远的地方怀柔,然而分配方案下来,我却被分配到城内最繁华的王府井地区的帅府园中学,而树森被分配到怀柔山区里的七道河中学。当时人称“七道子、八道子,喇叭沟门水哨子”,意思是这些地方是离城最远最苦的山区。树森毫不犹豫奔赴山区上班。在写给他的第一封信的开头,我是这样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向高山上的雄鹰致敬。”他回信说,那里交通不便,要回城得先搭车到县城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再乘公交车回城。在家待几个小时又要返回了。那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水都要赶毛驴从山下驮水。多数学生每天上下学要走几十里。曾有一个学生住在山里很远,每周回家一次,每次返回学校都背一口袋的白薯干,这就是他一周的干粮。一次他没有收好,让驮水的驴把白薯干吃了,幾位老师只好凑钱凑粮帮他渡过难关。农村节电,教室晚上没有灯,只有教师宿舍兼办公室才有灯,老师在屋内灯下备课,而窗外那些好学的孩子们坐在台阶上借光苦读……我把他的信念给我的学生们听,但城里的孩子们哪能理解山里苦孩子们的艰辛。一次临近春节才放假,又大雪封山根本没有车回城,树森只好搭社员的拖拉机返回。雪大路滑,拖拉机翻了车砸折了他的一条胳膊,他住进了医院。分配来的教师来了又走了,只有树森在那坚持并被任命为七道河中学校长。《北京晚报》曾报道过他的事迹。真到上世纪90年代学校撤并,他才被调到海淀区一所中学任校长直到退休。

退休后他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然而老年痴呆的问题已有所显露。他爱人精心护理,还参加医疗单位老年痴呆病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了不迟累子女,两人人住了昌平的一家敬老院。此前我去看他,他目光友善,神态亲近,似乎意识到我是他的亲人,但却认不出我是谁了。当时一股痛彻心脾的酸楚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深感心疼。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想,他已没有烦恼,没有愁苦,没有负担,没有牵挂,只是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意识里。 这里我要深深地感谢他的爱人,陪伴他风风雨雨艰难困苦几十年,如今又无怨无悔、不离不弃、不辞辛苦地伺候他,我的好弟妹——段爱梅。

猜你喜欢

回城白薯挚友
晨早
呼,吸
我的老家
吃白薯的正确姿势
挚友如酒
工业“回城”,释放什么信号
挚友不可少
挖白薯
糖心回忆
挖白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