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情节,巧生波澜
2018-07-07王新燃
教学设想
对于中外小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梳理小说情节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此前并未接触过较多的关于情节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将本篇文章定位于“例文”,展开教学,引领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能引导学生利用情节设计的技巧尝试构思一个情节。在授课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尽可能多地与学生展开对话。但师生之间知识储备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要主动搭建学生能够在知识上与之对话的平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找到文中的多处摇摆情节。
2.通过学过的文章,介绍摇摆的技巧。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找到文中情节摇摆处运用的技巧。
3.创设情境,学生能够运用学习到的技巧,自创波澜情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授课之前,学生要熟悉小说的情节,并自主阅读和学习课后的知识。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作者志贺直哉以及白桦派小说的特点,自主阅读吴光辉所著《传统与超越: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有关志贺直哉的部分——“第八章——自然与生命的调和‘心境”。因为正式授课,并不聚焦主题,而这些资料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课题导入
课件展示手绘的起伏线形。
导语: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写文章奇势迭出,巧生波澜才会引人入胜。我们今天接触的日本作家志贺直哉就深谙此道,在他的笔下,我们会看到曲折动人的“情节之花”。
二、欣赏波澜之美
(一)情节之模式
问题:清兵卫和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课件展示)发生:清兵卫爱好葫芦;发展:清兵卫买到喜爱的葫芦;第一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第二高潮:葫芦被卖出高价;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小结:小说情节的运行,整体上都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基本模式。
(二)情节之摇摆
问题1:在小说第一高潮部分,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却没有直接写教员是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兴趣爱好,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吊起读者的胃口。清兵卫在课上玩葫芦,被教员看见,然后不直接写葫芦被没收,而是宕开一笔,插入了对教员兴趣爱好的介绍,之后才写到葫芦被没收(课件展示情节摇摆图)。运用了摇摆的技巧,使情节在迂回中发展。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69页关于“搖摆”的知识。
问题2:据此判断,小说的摇摆还表现在哪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并作出起伏图,进行展示。
明确:各小组分别展示手绘的情节起伏图,并由代表解说。
课件展示:“摇摆”本身就是一种美,是运行之美。读者随着它跌宕起伏,左突右进,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第21页)
三、探讨波澜之法
(一)温故
问题:如何才能使情节摇摆起来呢?我们可以从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找到技巧。(课件展示,让学生判断其中所用的技法,以便温故而知新。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
明确:摇摆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插叙法、突转法、张弛法、巧合法、抑扬法等。
(二)知新
问题:大家小组讨论、交流,找出本文在摇摆中所用的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补充。)
明确:1.按照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本应置于最后的结局被作者提到开头。(悬念法。这一点学生易忽视。学生往往注意到开头是倒叙手法,容易忽视其制造的悬念,“这件事”是指什么呢?一定程度也构成了文章的摇摆。)2.葫芦被发现这一情节:(1)清兵卫上课时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巧合法、突转法)(2)这一事件发生以后,作者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插入这个教员的兴趣爱好。(插叙法)(3)教员来家访的时候,父亲正好不在家,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父亲回来后会发生什么呢?(悬念法)(4)清兵卫害怕教员发现其他的葫芦,然而教员却没有发现,让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但心情刚刚缓和,父亲又回来了,父亲不但打骂了清兵卫,还一个一个地砸碎了他剩余的所有葫芦。(张弛法)(5)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没有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卖到了六百块钱。(突转法)
四、自创波澜情节
1.小说结尾给人意犹未尽之感,清兵卫的新爱好注定会遭遇曲折,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续写该故事。
2.以“太阳高悬,却下起了大雨。阿三正在打猎,一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为开头,写一个情节紧张动人的故事。
要求:二选一;情节要符合逻辑,在情理之中;灵活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有关情节的相关技巧知识,并至少有两处情节摇摆;600字左右。(在练笔中能够展示自己的构思和所用技法。课下完成,下一节课在小组内传阅,取长补短,并进行完善。小组推选选出优秀作品,全班欣赏、评价。)
作者简介:王新燃(1994-),女,汉族,山东省枣庄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