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谈
2018-07-07陈言安
陈言安
【摘 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转变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利用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本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鼓励质疑提高探究意识、教给方法提高探究能力等方面,来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语文素养;学习方式;自主探究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更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故应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现笔者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自主探究需要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具有某种强烈的追求和欲望,就会调动起自身的一切精神力量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疑问的情境中,从而激发自主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教学《会走路的树》这课时,我采用故事导入新课:草木茂盛的树木,鲜花盛开的草地(出示挂图)。这里的风景美吗?就在这个小树林里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树林里的鸟儿们都唱起了欢乐的歌。在一棵树上,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探着头,睁着黑豆般的小眼睛,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她沉浸在这迷人的景色中。忽然,小鸟惊叫起来.......我说到这儿戛然而止。学生正听得入神,见老师不讲了,紧张地问:“发生了什么事?”我忙不失时机地诱导:“课文中写着呢?”学生忙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我通过出示挂图,又故设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后面的探究过程夯实了根基。
二、鼓励质疑,提高自主探究意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精神。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压抑了学生争强好问的天性,学生想说不敢说,想做不敢做,只会模仿、继承,不会发展、创造。发展性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要求教师不要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框框条条,课堂中教师应该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理解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书本挑战,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并且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文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新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读到这儿,师趁势引导:“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一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被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安徒生爷爷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当即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这位学生见到自己的提问受到老师的表扬、首肯,心里产生极大的满足,润物无声的保护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三、教给方法,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课标》指出:“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应该是有法可循。“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居于学习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从课题入手进行探究学习
课题是教材资源之一,教师经常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在读文伊始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诱发探究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学生在接触课题后就纷纷提出:“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小稻秧最后脱险了吗?怎么脱险的?”等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就能了解文章的前因后果,抓住中心。
(二)引导学生读文时进行探究学习
“课文是学生习得知识、积累语言、形式技能、获得方法的凭借。”善于利用课文资源鼓励学生质疑,能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思维习惯。在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矛盾处、反复出现处、细微差别处及标点、重点词句、段落分行等处质疑。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学生在读文时便自然地迸出疑问:“‘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教师把握时机,指导学生抓准这个探究阅读的切入点,对课文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
(三)学生读文后进行探究学习
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学生往往会随着对课文理解的加深,探究的深入,而产生新的信息,产生新的疑问。在学习结束时,教师如果能让学生谈谈新的发现,新的问题,就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教学《宇宙生命之迷》一课,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总结,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谈发现,提问题:有的介绍有关宇宙知识,有的大胆设想,既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它星球能居住,那是否在海底能建设城市?对知识的探究并没有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止,学生们课余的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关键还要教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点拨与激励。
蘇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转变学习方式,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