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支出报销审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8-07-07程寒洁

财会学习 2018年14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对策

程寒洁

摘要: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财政部颁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之前,主要应用的审批方式就是“一支笔”机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审批方式已经不能迎合相关法律体系需求。在召开党的十九大时,给内部控制以及管理方式优化提供了明确标准,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全面、有效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就使得支出报销审批率先要在这次改革中进行突破创新。文章将揭示旧有“一支笔”模式下支出报销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形势下的相关解决对策,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报销审批;一支笔;对策

一、支出报销“一支笔”模式下存在问题

针对事业单位来说,其在实施支出报销时,主要把财务核算当作基本,这也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侧入点,而支出报销审批体系作为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在颁布《单位内控规范》前绝大部分事业单位是采用支出报销审批“一支笔”流程,在财务把关、财务支出管理以及管理机制完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效力[1]。在当前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背景下,一支笔支出报销审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权力领导不在的情况下,导致很多业务支出报销不了,资金不到位无法开展;领导一回来各种各样的报销单堆积成山,只能埋头签名,这样会造成权力领导一方面没有时间考虑业务运行的可行性,判斷是否应该开支。由于一支笔领导的支出报销审批体系不但与事业单位各个职工的自身合法权益有着直接关联,而且还有较强的权力延展性,如果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监督不力,一些意志薄弱或本身就具有不规范理念一支笔领导,当在进行支出报销审批时,利用自身权益来获取效益,存在贪污腐败现象。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有不少就是因采用“一支笔支出报销审批制度”的单位或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对“一支笔”领导的权力监督不力而造成的。

二、改革事业单位支出报销审批势在必行

2012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文件提到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要关注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内部监督等机制。随后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到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科学设置内设机构、管理层级、岗位职责权限、权力运行规程,切实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并定期轮岗[2]。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支出报销审批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加强支出报销审批管理的对策

(一)抓好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应该在评价当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单位各科室上报的业务工作计划,对下一预算年度单位收支的规模和结构进行的预计和测算;对于预算年度的工作计划,应尽可能具体,相应的细化预算编制。单位各科室每年应按照规定的预算编报职责、预算编制标准,以及下一年度的工作安排提出预算建议数以及基础数据申报,经过单位分管领导审批后提交财务组;财务组应对提交的预算建议数和编报数据进行初审,并进行汇总形成预算建议数,交财务负责人审核后,提交单位领导审定和单位领导班子会议表决决议通过后,财务组应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的格式要求报送审核。预算的编制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厉行节约,这样在年初就可以把控支出报销的整体支出情况[3]。

(二)审核流程管理控制

做好审批把控工作,将收支审批当作核心内容,对资金流出以及流入情况进行全面监管,明确审批权责,以此给事业单位资金运营工作的落实提供条件。各科室计划发生物品或服务采购、发包工程,维护修缮、人员外出进修培训,科研专项支出等,一般按照具体管理制度在内部网络系统上进行申请相关流程和各级领导按审批权限完成报销的前置审批手续后方可实施。单位各项符合规定的开支,按照以下权限审批:1、正常业务经费(下称经费)≤1000,经办人-证明人-科室负责人-会计主管;2、1000<经费≤1万元,经办人-证明人-科室负责人-会计主管-分管领导;3、经费>1万元,经办人-证明人-科室负责人-会计主管-分管领导-中心领导。

不同责任人应该在自己授权范围内,审核业务的真实性,金额的准确性,以及经办人提交票据或者证明的合法性,严格监督费用报销。分级授权管理大大提高了报销的时间效益,小额费用报销缩短了冗长的报销流程。让授权审批大额费用支出的领导有充分的时间判断该笔支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需要财务管理者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新出台的政策及时制定或者修订符合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报销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招标采购管理办法》、《重大经济事项审议决策制度》等。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让事业单位的支出报销审批有理可依,有据可行。事业单位应通过不断建立修订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财务管理体系的逐步健全,同时明确相关人员责任,严格把关支出报销的各个环节,不断强化财务报销的管理力度。随着内部控制管理的建立,报销人员将会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有序、高效、科学的为单位会计信息和报表等的真实性作以保障,从而不断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规范运行[4]。

(四)增设内审岗位,为单位财务进一步把好关卡

事业单位应增设内审部门,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只增设一名内审人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在于利用会计数据,对其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核查,同时对各项运营工作进行监管,保障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符合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规范。同时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还可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内部以权谋私、贪污舞弊、违法乱纪等情况。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对事业单位财务应用情况进行监管,明确资金应用动向,保证资金应用的规范性,以此确保事业单位合法权益。

(五)增强法制观念,强化责任意识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做好内控工作的关键是领导对风险的认知和规避态度,这是给整个内控框架定地基的部分,建立制度的同时需要明确岗位职责以及违规违纪处罚办法。单位领导在日常财务运行工作中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支出报销审批工作规范进行。

2.加强沟通,协力合作。各部门经办人员要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工作目标,对特殊的或重大经济决策事项需要行政领导班子进行讨论决议后方可执行。如涉及单位员工集体或者个人经济利益的支出报销,需要通过工会监督协作进行。

3.确保财务质量。内审部门或者人员必须在日常支出报销工作中严格按照资金和会计管理有关规定,逐项检查,确保财务信息质量。

4.及时整改,完善管理。第一时间总结工作经验,及时找出工作中含有的漏洞和不足,对其进行修改。

事业单位的支出报销流程,要做到明确责任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监督力度。做到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保障事业单位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E]财会[2012]21号.

[2]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E]财会[2015]24号.

[3]赵颖华.内控之财务报销审核(批)责任的界定[J].财会研究,2017(16).

[4]陈粤.浅谈全额事业单位现行财务报销授权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J].财会研究,2015(13).

(作者单位: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